一种规模奶牛养殖场粪污循环利用模式
2023-08-28李祥林
王 雪,孙 磊,李祥林
(1.山东省龙口市新嘉街道畜牧兽医站,山东 龙口 265703;2.山东省龙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龙口;3.山东省龙口市下丁家镇畜牧兽医站)
近年来,随着奶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奶牛养殖行业,奶牛养殖业也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奶牛代谢旺盛,采食量大,日排泄物也明显高于其它畜禽,奶牛规模化养殖中粪污处理成为了养殖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成为了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笔者通过对龙口市某公司粪污处理模式的实地考察,总结出规模奶牛养殖场粪污循环利用方式,以期为广大奶牛养殖户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奶牛场粪污主要来源
规模奶牛场的粪污来源主要有牛粪,牛尿,挤奶厅的清刷设备、牛场设备经过消毒和清洗后流出的污水等。
2 奶牛养殖场粪污利用整体状况
经笔者调查该公司牛场产生的粪污,一方面经过初步循环后污水用来冲洗奶牛在待挤区产生的粪便,与牧场的粪污一起排放到缓存池中,经过多级沉淀发酵后再次循环用于牧场粪污回冲和有机肥料还田。另一方面粪便经过干湿分离处理后用于奶牛卧床的垫料,这样不仅节省了水资源,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2.1 种养结合,就近还田消纳利用方式
牛场日常产生的粪污中80%以液体的形式存在,粪污简易的处理方式是还田利用。牧场利用生产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以浇灌牧草,轮作种植苜蓿、小麦、青贮玉米等经济饲草作物为目的,以粪污还田到秸秆转化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了化肥投入,提高了牧草品质,从源头上保证了奶制品的品质,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2 牛粪经处理后作为卧床垫料使用
2.2.1 牛粪作为卧床垫料的工艺 牛舍内的粪污通过自动刮粪机集中输送至集粪沟,回冲泵循环利用沼液将沟内粪污冲至缓存池内,集中处置的粪污通过卧床垫料再生系统进行干湿分离,经干湿分离后,固体粪污部分含水分率接近80%,再采用密相深脱设备将物料水分进行二次深度脱水,挤压脱水后粪污含水量在40%~50%[1]。牛粪经一次固液分离机系统分离后,集中落到一条水平输送皮带上,再通过一条斜面皮带机,将干湿分离牛粪输送到全不锈钢无轴螺旋绞笼内,然后采用密相深脱进行二次脱水,出料水分在50%左右,牛粪纤维度保持完整,牛粪颗粒流失少。
2.2.2 “生物+分子膜”静态好氧堆肥发酵 经密相深脱设备,结合“生物+分子膜”静态好氧堆肥发酵技术进行二次深度脱水物料,采用特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分子膜覆盖进行发酵,为堆肥物料的发酵创造了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气候箱。堆肥经过发酵、消毒、烘干后,干物质含量达到50%以上时即可拆堆,经微生物抽检(参考检测大肠杆菌105 个/kg 垫料左右)[2]后可作为卧床垫料使用。通过抛洒机将干物质抛洒到牛舍卧床上面,经过处理的卧床垫料松软舒适,可代替传统牧场使用的的沙子、屑沫等卧床垫料,这样奶牛的卧床垫料可循环使用,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3 经济效益
该公司目前每天可生产牛卧床垫料36 m³,牛场日消耗垫料30 m³,通过表1 和表2 可以得出,使用“生物+分子膜”高温静态好氧发酵技术生产牛卧床垫料比购买使用稻壳垫料成本节省79.08%。
表1 每日生产牛卧床垫料所需费用
表2 使用生产卧床垫料和购买稻壳垫料的效益对比
4 讨论
4.1 “生物+分子膜”高温静态好氧发酵技术特点
“生物+分子膜”高温静态好氧发酵技术,用一张膜替代了一个厂房,只需要建露天硬化地面和投入可移动发酵系统。密闭静态堆肥发酵,不需要翻抛,发酵过程气味和粉尘可控制,采用特殊二次挤压工艺,可保持牛粪垫料产品颗粒度[3]。高温静态好氧发酵技术杀菌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粪污发酵工艺,整体堆肥高温期可以维持在7 d 以上,再加上与外界环境隔离密闭发酵,可有效避免病原菌交叉感染,同时能充分消耗牛粪中N、P 等营养元素,使致病菌无法获得必需的营养元素[4],经发酵处理的垫料产品进入卧床后,能够进一步抑制减缓卧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增加卧床舒适度,有利于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4.2 “生物+分子膜”高温静态好氧发酵技术优势
该发酵技术的可移动便携式特征,有效改进了目前传统方法在处理固体废弃物时存在的移动灵活性不足和发酵产能增减受限等缺陷[5],同时将分子选择膜覆盖在堆体上并将膜压实形成气仓,因分子选择膜具备透气、透湿和保温的功能,能确保堆体的水汽正常挥发,同时又能维持堆体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在北方地区可保持12个月持续处理能力,不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处理产能稳定。
奶牛养殖场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粪污清理、输送、储存、处理方式不断提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每个奶牛养殖企业义不容辞的的社会责任,通过粪污还田及引进“生物+分子膜”高温静态好氧发酵技术,使处理的粪污得到循环利用,不仅提供了企业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绿色发展。这对畜牧养殖业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产业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大规模推广,同时还有效阻断了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保障了畜产品安全,带动了现代畜牧业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