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在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制动中的应用
2023-08-28莫惠仪饶娟娟褚雪铃李碧云李绪辉
莫惠仪 饶娟娟 褚雪铃 李碧云 李绪辉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广东省佛山市 528318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骨科复位技术能纠正骨折错位,促进骨折愈合,但由于肩关节特殊的解剖结构,在固定后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中,通常受伤部位需要维持正确的体位摆放[1];而现有肩关节固定带只限制肩关节外展活动,无法控制肩关节前后伸、旋转活动,起不到骨折固定作用,肱骨的近端部位缺少刚性固定材料或固定材料过短,无法起到充分的骨折固定作用;前臂吊带无法起到肩关节固定作用,也无法与肩关节固定带有效串联使用,导致佩戴时容易形成吊带移位失去制动作用,导致骨折再次发生移位[2]。基于此,本科室自行设计了一种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能将患者的手臂完全固定在人体胸腔处,有效防止肩关节、上臂和下前臂活动,避免出现二次伤害,且使用方便快捷,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现选取我院6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旨在探讨该装置在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制动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经X线片检查确诊的单侧闭合性肱骨干骨折;(2)受伤时间≤7d;(3)年龄18~65岁;(4)意识清晰,具备基本理解能力;(5)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书面同意。排除标准:(1)病理性肱骨干骨折;(2)合并严重器官损伤、神经血管损伤及同侧肢其他部位骨折;(3)有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疾病及严重心、脑、肺疾病史;(4)精神异常、妊娠期或哺乳期。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9~46(36.92±5.4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伤12例、运动伤9例、重物砸6例、车祸伤4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上段6例、中段骨折13例、下段骨折14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6~50(37.35±5.2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伤12例、运动伤8例、重物砸7例、车祸伤4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上段8例、中段骨折12例、下段骨折13例。两组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后均予以止痛、消肿等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根据AO/OTA系统分型,手法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架固定,均由我科室同一名主任医生完成操作。固定后两组患肢的制动方式不同。对照组使用传统前臂吊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操作方法为:使患肢肘关节屈曲90°位自然下垂,棉垫包裹外固定架,取一段长度为患肢3~4倍的管状绷带,于中点开口剪开小口,通过中间开口将绷带套在患肢外并从颈后绕过,纵向折叠衬垫,塞入管状绷带内,防止颈部压力过大,在绷带远端开口方便手及手指活动,绷带近端绕过前臂后用别针或卡扣固定用于悬吊前臂,再将绷带远端从身体与患肢间穿过,缠绕身体一圈,将绷带远端从上臂绕过并通过别针或卡扣固定,剪去多余的管状绷带,完成制动绑扎。 研究组使用本科室改良的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对患肢进行制动。(1)装置结构设计:本装置包括肩罩、上臂套和前臂套,肩罩与人体肩膀形状配合,肩罩上设有将肱骨固定装置固定在人体上的固定带,肩罩与上臂套的上端连接,上臂套上设有将上臂紧贴在人体的胸腔一侧的臂胸带,上臂套的下端连接有调节带,调节带的末端与前臂套连接,前臂套上设有将下前臂悬吊在人体前侧的臂颈吊带,见图1。(2)
图1 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结构
装置使用:①嘱患者座位,将上臂套2、前臂套3、手肘套8轻轻套入患肢;②固定肩罩1,将肩罩1上的固定带4绕过前胸、腋下、后胸进行固定,使其与人体肩膀形状配合;③收紧臂胸带5,使患肢与紧贴在人体的胸腔;④同时调节调节带6与臂颈吊带7,使上臂套2与前臂套3呈屈曲90°,将患者的手臂完全固定在人体胸腔处,有效防止肩关节、上臂和下前臂活动,避免出现二次伤害。(3)个性化使用:①本装置在上臂套2上间隔设有多个安装袋21(可拆卸),其中装有铝合金条,使用时,可根据患者肩关节的形状弯曲,也可根据需要将不同长度的铝合金条贴合患者的肩关节形状进行固定,以对肱骨不同部位的骨折起到固定作用,如:在肱骨中段或下段增加内侧铝合金固定条,起到360°固定作用。②上臂套2外壁上设有魔术贴毛面,安装袋21的一侧设有与魔术贴毛面配合的魔术贴勾面,能根据骨折部位将安装袋21贴附在上臂套2的合适位置,以准确且有针对性地对某个部位进行固定,其固定效果好,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两组患者固定后均给予预防感染、止痛、消肿等处理,固定后实施二级护理,护理人员及护理内容基本一致。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肿胀程度评估:分别于固定前及固定后1、3、5d评估患肢疼痛症状及肿胀程度。其中疼痛症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总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肿胀程度评估方法[3]:使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最严重处周径值,同时测量该处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再测量健侧同样位置周径值,计算双侧的周径差,每次测量2次,取均值。(2)固定后第2天及固定后1、2、3、6、12个月复诊肱骨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愈合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3)肩、肘关节功能:固定前及固定后1年复诊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4]、Mayo评分[5]评估肩关节、肘关节功能。其中Constant-Murley评分包括疼痛(15分)、三角肌肌力(25分)、日常活动能力(20分)、肩关节活动度(40分)四大维度,分值越高则肩关节功能越好;Mayo评分包括疼痛(45分)、运动功能(20分)、稳定性(10分)、日常活动(25分)4个维度,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则肘关节功能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固定后疼痛、肿胀消退情况比较 固定前和固定后1d,两组的VAS评分、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固定后3、5d,研究组的VAS评分和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期疼痛、肿胀程度评估比较
2.2 两组固定后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12~1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Ⅰ期愈合,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固定后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2.3 两组固定后肩肘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固定前,两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12个月,两组上述评分均较固定前升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固定前后肩肘关节恢复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行手法复位后,需配合石膏或夹板等进行固定,并悬吊患肢于胸前制动6~7周,以促进骨折端和创伤组织恢复[6]。但因肱骨干骨折处两端邻近肩肘关节,固定难以牢固;加之随着局部肿胀消退后石膏或夹板失去支撑,固定效果减弱。这提示固定后的患肢的制动还需根据恢复情况进行实时调节。但现有的肩关节固定带和肘关节固定带在肩肘关节制动中存在明显局限性,且调节操作烦琐,易导致骨折多次错位,增加患者痛苦,减慢骨折愈合速度。而目前关于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多聚焦于复位术和固定术的选择和优化,对于固定后制动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本科室设计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在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制动中的应用效果。
肿胀和疼痛是肱骨干骨折患者固定后早期康复的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影响骨折及伤口的愈合,还可能造成局部皮肤坏死,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7]。研究指出[8],骨折、手术及术后制动效果不佳引起的静脉管壁损伤是造成患肢肿胀和疼痛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肱骨干骨折固定后的制动护理尤为关键。本研究应用的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结果显示,固定后3、5d研究组的VAS评分和周径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有助于肱骨干骨折患者患肢肿胀消退,减轻疼痛症状。笔者分析:这得益于本研究设计的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对患者固定后起到的良好制动效果有关,该装置由肩罩、上臂套和前臂套三部分组成,其中肩罩与人体肩部形状配合,并与肱骨固定装置、上臂套相连接,上臂套上设有将上臂紧贴在人体的胸腔一侧的臂胸带,而上臂套的下端连接有调节带,调节带的末端与前臂套连接,前臂套上设有将下前臂悬吊在人体前侧的臂颈吊带。这样的连贯性设计既能承托手肘,防止下前臂左右移位,提高下前臂的稳固性;又能使肩关节、肘关节与躯体形成整体,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有效限制肩关节、上臂和下前臂活动,避免出现二次伤害。同时,上臂套上间隔设计的多个安装袋,其中装有铝合金条,能更好地贴合患者肩关节和肱骨的形状,起到360°的固定作用,也能在患肢消肿后及时地予以外固定调整,保障固定后固定效果。此外,本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骨折Ⅰ期愈合,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这说明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可缩短骨折愈合和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促进固定后快速恢复。而本研究随访1年发现,两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在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制动可获得与传统制定方式的相似效果,保障肱骨干骨折患者固定后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可调式肱骨固定装置可防止肱骨干骨折患者固定后肩关节、上臂和下前臂活动,避免出现二次伤害,缓解患者肿胀和疼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与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保障固定后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