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导师制协同育人项目调查与分析

2023-08-28张潇予段春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张潇予 段春莉

摘  要: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应用型院校育人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进入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同时在实践中也收获了来自学生和教师的正向反馈。文章以sy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数据分析法,从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对现阶段校外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民办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35-04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进入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些发展需求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过程中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引入校外导师制是实现育人总目标最好的尝试。

2018年4月西安思源学院启动校外导师制育人实践项目。虽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很多育人实践活动未能如期如愿举行,但通过校外导师小程序及线上会议等多种形式,该项目仍然持续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育人模式的调查和分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不断地总结回顾才能更好地前行,因此本研究紧跟项目实施过程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分别在项目实施初期和项目实施中期进行了两次调查问卷及多次访谈。第一次问卷调查分为学生卷和校外导师卷,调查对象是学生群体和校外导师,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校外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业经验、行业发布等重要信息,及时获取了学生和导师对该项目实施认同度和满意度的反馈,根据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总结和复盘,修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项目实施的现状和阶段性反馈,本研究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间针对学生群体展开了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商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群体,以获取学生对参与校外导师项目的总体评价和反馈为目的。本研究将在第一次调查结果基础之上,以第二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主线,利用Excel2019和SPSS软件对第二次调查结果所得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将数据统计结果做歸纳整理,从学生培养、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校内师资建设和社会贡献四个方面对校外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与总结。

一、问卷设计与检验

本次调查时间选取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由于寒假期间学生不在校和遵守防疫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答卷方式。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实用性和普遍性,此次调查增加了问卷发放总数,共发放500份,回收432份,其中针对填写不完全、作答异常的无效问卷进行了删除,实际有效问卷有39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5%,符合预定样本规模。

本次问卷调查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摸清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和专业;第二,了解学生对学校实施校外导师制的认同度;第三,掌握校外导师制对学生群体对校外导师项目的参与规模和深度。其中参与度的衡量分别从职业规划、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展开。

(一)信度检验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信度分析通常指检验某研究数据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值越高表示该实验结果可靠性越强。本次实验经过了初始检验和修正检验两个步骤。初始检验得到Cronbach α系数为0.919,通过可靠性检验。为进一步校正,修正检验前删除问卷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得到Cronbach α系数为0.956,信度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数据适用进一步分析。

表1-1  问卷信度初始检验结果

表1-2  问卷信度修正检验结果

(二)效度检验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1],效度分析是指一项研究或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同信度检验一样,本次效度实验同样进行初始和修正两个阶段,修正后得出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提取。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客体分析

由于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被定为校外导师制首批试点单位,样本选取依据不仅要有代表性还应具备广泛性,故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商学院全体本科学生。这一群体能够真实地反映商学院实践育人活动的现状。调查范围为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及大数据管理与应用5个专业。利用 SPSS 和 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效统计人数391人,其中男生占比40.66%,女生59.34%,大一学生占比5.12%,大二学生占比3.07%,大三学生占比55.75%,大四学生占比36.06%。

(二)学生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校外导师制项目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过程育人模式实践。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成长。在项目实施的4年间,研究团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三次不同目的的问卷调查。

第一次调查(2018年10月),调查对象为2017级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此次调查处于项目运行初期,主要目的是收集学生对于项目的期待及希望参与校外导师项目获得哪些方面的经验。

第二次调查(2019年10月),对象2017-2019级已经参与了校外导师项目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此次调查处于项目运行中期,主要目的是获得学生对校外导师指导情况的反馈。

第三次调查(2022年3月),对象2018-2022级本科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主要调查目的是全方位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评价。主要从学生对校外导师制的认同度和学生对校外导师项目的参与度出发,分别从职业规划、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展开。下文从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

1. 职业规劃。通过定期举办“校外导师大讲堂”“走进校外导师企业参观学习”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行业认知能力及职业意识。“校外导师大讲堂”活动每期邀请1-2名校外导师,以主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行业视野和专业角度,至今已在校举行了10余次校外导师大讲堂,累计听众数3000余名师生;“走进校外导师企业参观学习”系列活动是利用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课时,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亲身体验岗位工作,至今已进行十多次走访企业活动,500余名师生走进导师企业参观学习。如人力资源系的师生参观调研了位于世贸大厦内的西安人力资源产业园;电子商务系的师生参观调研了曲江创客大街,投资学专业师生参观调研华鑫证券;国际贸易专业的师生参观调研了西安平行进口集团;财务管理系师生参观调研了际华3513鞋业有限公司;工业工程的师生参观调研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等。这些活动都很好地引导学生拓展了思路,提前感受职场温度、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及岗位能力需求。

2018年项目实施初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们最期望从校外导师项目中获取的经验是职业规划和社会阅历分享,分别有77.52%和72.87%的学生做出以上选择。

2019年项目实施中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合计超过76%的学生认为参与校外导师项目给自己带来了收获,这其中包括视野的开拓、职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规划的引导。

2022年项目实施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即便2019年底以来疫情降低了师生见面交流的频次,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时间成本,但是依托本项目开发搭建的小程序平台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使大多数师生都实现了定期的线上交流。在2022年初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有74.42%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是参与校外导师项目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收获之一。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校外导师项目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学生参与项目的初衷相一致。

2. 专业学习。校外导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在选题和案例分析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2]。此外导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为学生考研政策指导与解读提供良好的服务,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考研报考率,2018年考研人数激增50%,考研上线率提高到50%,其中考研被录取的学生有60%参加了校外导师项目,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该项目对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科技竞赛活动获奖者、思源之星等优秀学生中,绝大多数参加了校外导师项目,说明其在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学术、专注学业、关注创新创业,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2022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02%的学生认为参加校外导师项目使得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有90.03%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校外导师项目了解到了一些课堂中无法获取的专业前沿。有超过60%的受访学生的学科大作业或者毕业论文接受过校外导师的指导。

通过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校外导师在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论文指导和学业指导。从源头改变毕业论文“纸上谈兵”的弊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近几年实践应用型选题成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论文的选择,同时近几届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3. 社会实践。近几年依托校外导师项目,建立并运行校外导师实践基地三处,分别是中国石化陕西西安石油分公司、西安市糖酒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酒厂和中国西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碑林园区。校外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赛事,如“全国互联网+大赛”“国家、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新道杯创业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陕西省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福思特杯大学生会计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以上表彰奖励。

除了在社会实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外导师每年就业季还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信息和岗位。调查显示,受访学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通过校外导师项目了解到过就业实习信息。即便是在疫情影响下,商学院近几年一次就业率仍高于平均水平。综上所述,校外导师项目在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调查中“帮助很大”“规划方向更清晰”成为关键词。

(三)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校外导师来自各行各业,是一群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帮助学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行业精英。项目发展过程中兼顾了导师团队的数量与质量,优化校外导师结构[3],形成有发展、有退出的良性循环体系。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校外导师项目经过四年的培育和发展,团队成员已由项目启动之初60余人发展至200余人,其中,行业从业年限10年以上的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有50%以上的校外导师为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层,行业分布达20余种。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力量。

此外,随着校外导师项目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建成和使用,校外导师间的沟通合作桥梁更加牢固,除了分布西安市区的5处联络站外,疫情背景下小程序的开发增加了导师间的交流方式,降低了线下交流的风险,不但未影响交流频次,还进一步增加了导师间开展企业合作的机会。校外导师项目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增强了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使项目的框架更加稳固,提升了该项目的可持续性。

(四)项目对校内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师资永远是高校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助推力[4],不同层次不同教育目标的高等院校有着不同的师资需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良好的行业实践能力。既有高校评价体系认可又有行业评价体系认可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达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sy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70%以上,校外导师项目建设以来,共举办了多次校企沙龙,不断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与校外导师的深入交流和专业切磋,在思想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协同能力、交流能力;在实践方面,对教师参与实践课题做出相应的指导帮助,让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五)项目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分析

校外导师项目是联系在校师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立和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的重要阶段,然而意识和素养从来不能单单靠书本得来,大学生必须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边学边练[5],尤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学期间除了不断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利用寒暑假等课外时间走出校园,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提前适应和感知职场温度,尤其可以利用实习实践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认知、锻炼专业技能、熟知创业环境及相关法律规范。

三、结语

实践育人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庞大且设计精密的系统工程。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不断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立足育人全过程,将实践教育融入理论教育,从学生大一的专业认知到毕业实习,全过程引入企业相关资源和人才,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适应未来职场需求,充分做好学校到岗位的衔接。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只有校企深入合作,协同育人,才能不断以理论推动实践发展,以实践反促理论创新,最终达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为我国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曹莉,姜姗,赵春霞. 协同育人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设计[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24):196-197.

[2] 段春莉,张潇予. “校外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09):28-31.

[3] 王辉,黄卫东,张庆永. 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 海峡科学,2021(03):67-72.

[4] 韩冰. 双导师制下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长效机制创建[J]. 林区教学,2018(11):19-20.

[5] 李晶. 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7):182-183.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