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与《小石潭记》的审美比较阅读

2023-08-28韦明园

电脑迷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石潭记桃花源记

韦明园

【摘 要】 随着群文阅读理念的推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正逐步得到改善。文言文单篇教学存在逐字逐句教学、课堂氛围枯燥乏味、缺乏美感等现象,急需优化教学策略。《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是文质兼美的古代山水游记名篇,是语文教材中历史悠久的篇目。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两篇课文的审美素材,比较阅读文言的宫商美、珠玉美、丹青美、人文美。在审美比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促进学生产生审美评价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审美比较

《桃花源记》与《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代山水游记课文,单元主题为“怡情养性”。比较阅读发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世俗之外描写的理想世界。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已经归隐田园很长时间,他的思考也早已超越个人的名利荣辱,更多的是为百姓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在世俗之内暂时栖息的小石潭。柳宗元创作《小石潭记》时,正遭受贬谪,政治失意,在荒僻的永州艰难度日,内心渴望着回到朝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认识,创造出的山水游记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两篇文章同为“记”,但实际上一篇是幻境,一篇是实游。《桃花源记》只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而柳宗元的“记”,才是真正的山水游记。陶渊明的“桃花源”不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记”,不过是一场看似真实的“神游”,而“小石潭”却是实地,是作者“形游”之“身”暂时歇息的地方。在审美领域,闻一多先生对现代诗歌鉴赏提出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赖颜宁借鉴他的观点,提出文言文赏析的三美,即珠玉美、宫商美、丹青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审美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的珠玉美、宫商美、丹青美、人文美。《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中都写到“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记”中的两“乐”,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陶渊明、柳宗元找到怎样的“乐”。这样的审美比较课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整合、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一、吟诵涵咏,比较感受文言的宫商美

宫商,指音韵。宫商美的感受,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诵读、品读、美读。《桃花源记》中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句,“平旷”是平整开阔的意思,“俨”是整齐,“然”是“……的样子”。“然”看上去是个多余的字,但是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土地平旷,屋舍俨”,诵读就吞气吞声。“然”的出现补齐了句子的音韵,让朗读变得整齐和铿锵。仔细品读,其中还暗含平仄,“旷”是仄音,“然”平音,平仄交替,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再接个长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文言句中经常出现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本是骈文,却用的是散体。四字整句夹杂长短句体现了文言文整齐又变化的节奏,读起来充满了音乐的诗意美。后面“设酒杀鸡作食”,这里不能停顿,应该快,一气呵成,才能显出桃源人的热情。

《小石潭记》中“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句,长短参差,读起来抑扬顿挫。“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句,每两字一顿,不能写成“为坻,屿,堪,岩”。文言文惜字如金,反复出现的“为”字觉得是浪费。但是通过朗读发现读“坻,屿,堪,岩”,不能体现文言的节奏和作者陶醉欣赏的情态,意在言外,去掉四个“为”字音韵逼仄而不畅快。“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句,每四字一停,读之朗朗上口,畅达而铿锵。静心品读,感受静动色彩,形神兼备。“冽、出、拂、澈、乐、骨”,林冠夫解释:“这些句子句尾的字都是入声。细读发现其中的韵脚,可以感受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情感随着字节而变动,在《小石潭记》中有“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表达喜悦的三字句,节奏稍快。表达伤感的四字句“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节奏稍微平缓。情感契合文字的节奏,有利于“因声求气”,探究文章的审美意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二、咬文嚼字,比较理解文言的珠玉美

珠玉,指词语。珠玉美的理解,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教师要避免出现逐字逐句的翻译现象,缺少体味词语的审美情境。文言文的词语是一字一个词,具有简洁美,意味深长。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感受它就能体验文言的一字千金。陶渊明的文章语言朴素平实,简洁凝练。《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鲜美”是新鲜美好的意思,“芳草”包括花和草,“鲜美”体现出色泽和姿态。“土地平旷”,其中“平旷”是平整开阔,体现田地的富饶。“阡陌交通”,就是“交错相通”,“交错”和“相通”是有区别的,“交错”是路径多,“相通”是路径方便,它们共同构成了路径的四通八达,展现了桃花源内的富裕和繁荣景象。“黄发垂髫”,“黄、垂”是形容词,“发、髫”是名词,“形容词+名词”代表一类特色鲜明的人,两组词是两类人。文言文非常凝练,每个字都有用,词词都生动。

柳宗元的语言简洁新颖,惜墨如金,《小石潭记》运用的词语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产生联想。首先,视觉方面。《小石潭记》开篇“隔篁竹”,“篁”字写出竹林的阴森茂密,在视觉上呈现的是暗绿色,给人幽冷的感觉。潭中的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指的是空无、没有色彩的意思,一方面写出了水之清,另一方面“无所依”说出了“空”的视觉和触觉,写出潭中的鱼游在“空”里,无所依傍,“空”,体现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失去依靠的孤立情况。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视觉上给人的颜色是青色、翠绿色,生机勃勃的感觉,“披拂”指的是随风飘拂的意思,却给人一种不由自主的感觉。“披拂”的青翠藤蔓与“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潭西南的溪水、“犬牙差互”的岸势,形成小石潭“竹树环合”“悄怆幽邃”的幽静和深远的境况。“悄怆”是忧伤、凄凉的意思,“悄怆”与上文的“篁”“清”“空”“披拂”“明灭”“幽邃”等冷视觉的词语连接,使得读者在小石潭景观中感受到作者难以控制的悲伤情绪。其次,听觉方面,《小石潭记》有水声和人声。水声“如鸣佩环”,玉佩和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短暂而清脆;人声“寂寥无人”,寂静无声,空无一人。再次,触觉方面,有“冽”、凉的意思;“其境过清”,“清”凄清,这里的环境非常凄清。《小石潭记》在视觉上的深幽寂静、听觉上的寂寥、触觉上的寒冷凄清,使读者的审美感受停留在作家情感的悲伤寂寥上。

三、展开想象,比较品味文言的丹青美

丹青,指绘画。这里指的是色彩,是意境。丹青美的品味,需要教师借助动画等多种媒介,创造文本情境,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中国画和中国古诗词注重神韵,强调意境。语文上有一种手法叫“留白”,这种手法让文学作品充满想象空间和层次,给读者留下“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印象。

首先,色彩方面。《桃花源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短短八个字把桃林的神秘之美概括得淋漓尽致。桃林中花草鲜嫩美丽,微风吹拂,桃花纷纷扬扬落下。这一句似乎没有色彩词语,但是一个“芳”,一个“鲜”,一个“英”,一个“缤纷”无不勾起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眼前似乎出现粉红的云霞,随风飘荡。《小石潭记》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颜色词生动渲染树蔓的繁茂,“蒙络摇缀”四个动词的运用又有“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动态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还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水墨丹青,淡墨游鱼,似静似动,一股灵气喷薄而出的画面。“悄怆幽邃”的意思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体现出作者对未来很迷茫,甚至有点绝望的心理状态。“凄神寒骨“一词中的“凄”和“寒”字,特别让人觉得悲伤和寒凉,可见作者忧郁孤独到了极点。

其次,境界方面,《桃花源记》追求的是“境界之美”,陶渊明所勾勒的美好生活景象,是一种象征,是大多数人心中向往的桃花源。陶渊明为当时战乱的世俗社会开出一种新的药方,解救天下劳苦人民的困苦生活。人们能看到陶渊明的清醒,看到“桃花源”是一个虚无之境,但是作者看破不说破,在文末用寻桃源而不得来让人们进行反思,给读者回味的空间,启发世人。现实这样,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小石潭记》追求“景物之美”,石潭美景,水声之妙,石潭之清,游鱼之乐,都是实景,读起来真实自然,好像出现在眼前。景物再美,也不过是柳宗元疲惫心灵暂时停留的地方,他排遣不掉谪居的苦闷心情,发出“不可久居”的感慨。小石潭是自然美景,作者逃避不了的还是现实困境。

四、知人论世,比较体会两记的人文美

主题之美,需要教师适当引入作品背景,学生运用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学习体会。《桃花源记》出现一次乐——“怡然自乐”,贯穿全文。开始渔人忽遇桃花林,看到美丽的景象,闻到花草清新的香味,心情是快乐的、好奇的。接着,渔人误入桃花源,看到平坦空旷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竹、竹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听到鸡鸣狗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安静祥和、自然闲适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心情是愉快的。后面刘子骥听说桃花源这件事,“欣然归往”,喜悦地计划前往。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初期,时局动荡不安。他虽然才华横溢,拥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为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归隐田园。《桃花源记》是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抒写,桃花源里安然闲适、自由平等的生活与现实中战乱对比鲜明,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源记》是“寻”而不“得”,陶渊明把自己放在官场之外,超脱自然,梦想寻找到解救百姓的良方,幻想出“桃花源”这种世外之境。他清醒地知道这是求之不得的桃花源,只为给世人一份美好的想象,是“寻”而不“得”的地方。

《小石潭记》出现两次乐,第三次是凄。开始,柳宗元“隔篁竹”听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进而“伐竹取道”,走进小潭,看潭中石形态各异,赏潭边树青葱苍翠,作者带着愉快的心情欣赏奇石、绿树,这是情感变化的第一次乐。接着,作者看鱼儿嬉戏,觉得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因此感受到自由的愉悦,这是情感变化的第二次乐。最后,作者望溪水曲折“明灭可见”,一种幽深不可测的感受由心而生,联系作者当时被贬谪荒僻地的现实情况,作者此时感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哀怨的心境,进而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变化的第三次凄凉。柳宗元由乐到悲的转化,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是暂时的,内心沉重的忧伤和悲哀随时会产生,特别是在凄冷景象的触发下,“境由心生”,心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小石潭记》是“得”而不“寻”,柳宗元是暂居于美景之中的司马,他在小石潭中寻找到暂时寄居疲惫身心的自然美景,但是却为现状所困扰,身心寄于其中却难以得到真正的精神解放,始终是“心为形役”,所以难免会“惆怅而独悲”。

《桃花源记》与《小石潭记》审美比较阅读,比较体会这两篇记的宫商美、珠玉美、丹青美、人文美。教师跟随新课标的步伐,基于文本内容设置审美情境。学生的审美意识得以激活,审美思维得以打开,审美情趣得以培育。审美比较阅读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符合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要求。这样的群文教学课堂,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颖. 基于“1+X”阅读策略的教学思考——以统编教材《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及其课后推荐篇目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 2020(38):41-43.

[2] 李传俊. 发掘文本“美点”,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以《桃花源记》为例[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06):23-25.

[3] 李婷. 以情观小潭  潭心照我影——《小石潭记》物我合一的审美情趣[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02):19-21.

猜你喜欢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阅读题江苏淮安市试题
《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写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机结合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