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影响下的近现代章草创作

2023-08-28刘云鹏

中国书法 2023年4期
关键词:章草汉简魏晋

刘云鹏

近现代出现了沈曾植、曾熙、李瑞清、王世镗、罗复堪、罗瘿公、梁启超、谭延闿、章士钊、李健、胡小石、郑诵先、王蘧常等一批擅长章草的大家,还有在今草中融入章草的于右任、章炳麟、马一浮等名家,是继汉末魏晋和元明之后章草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这次章草的复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本属于帖派系统的章草很少有帖派书法家参与其中,几乎是由碑派书法家来完成的,尤其是他们融合創新的能力,置于整个书法史上看也很少见。

汉末魏晋的章草是一种生发性的创作。汉简古隶在草化过程中不断演变,至东汉中后期形成了章草自足的语言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经魏晋时期书法名家进一步雅化、精化,形成了章草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唐宋之际,章草创作处于低谷,至元代赵孟頫出,身体力行地倡导章草创作,章草又一次成为书法家钟情的书体,出现了康里巎巎、鲜于枢、邓文原等一批擅长章草的书法家,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明初。这次章草创作虽然在观念上强调取法魏晋名家,但实质上是以今草笔法来书写章草,从而形成元明章草的范式。不论是汉末魏晋还是元明的章草创作,从继承和取法来看是单线性的,而近现代章草创作在继承和取法上是复线性的。一是对魏晋和宋克章草的取法。近现代进行章草创作的书法家非常重视对魏晋和宋克章草的研习,并成为他们章草创作的基石。如沈曾植一九一〇年之前对《阁帖》中的章草进行了系统学习,其中张芝《秋凉帖》、索靖《月仪帖》和皇象《急就章》是其研习的重点。曾熙尤为推崇宋克的章草,并时常临摹《急就章》《月仪帖》等。李瑞清在章草取法上也都推崇宋克,并研习《阁帖》中章草名作。王世镗早年临习《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诸帖,为其章草奠定了主格调;二是将碑派书法融入章草创作。这一时期擅长章草的书法家几乎都是碑派书法大家,以碑入章是集体审美的共同选择。沈曾植精于金石考证,喜欢收藏碑刻。他服膺包世臣用笔之法,在包氏笔法观念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多侧锋取势、翻折跳荡,笔笔送到,虽捻管转毫、行笔速疾但无怯弱之气,这得力于他写碑的功力。曾熙在书法学习上强调以篆书为基础,他将篆籀笔意融入章草,线条沉厚圆融又简洁爽利。梁启超、李瑞清也是以碑入章草。王蘧常运用篆籀之法演绎章草,入古出新。王世镗十数年研习汉魏碑刻,其章草亦有篆隶之气,用笔朴茂恣肆,意趣古朴,别出新意;三是从新发现的资源中汲取营养。西域残纸和汉简的发现不仅成为学术研究上的显学,改变了中国治学的方式,也成为书法的取法对象。这一时期的章草大家以敏锐眼光发现了这些新资源的艺术价值,自觉将西域残纸和汉简中的艺术元素融入章草创作之中。沈曾植见到王国维、罗振玉编纂的《流沙坠简》样稿后十分惊喜,急切地向罗振玉购买了『大小肥瘦楷草数种』,认为简牍为行草之宗,率先将汉简纳入书法创作中。其章草中的『锋颖外露』、侧锋用笔与取法汉简有关,『横轻竖重』『转角顿笔』受西域残纸的影响。曾熙、李瑞清晚年亦用功于汉简和西域残纸,从中验证了晋人章草笔法。王世镗晚年到达南京后,见到新出土的秦汉简,用功研习,将秦汉简牍笔法融会到章草创作中,使其章草进入了新境界。王蘧常在章草创作上遵循其师沈曾植『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的教诲,终生身体力行,开章草之新局。可以看出晚近章草大家在章草的继承和取法上完全不同于汉末魏晋和元明章草的单线性,而是复线性,皆能以汉末魏晋和元明章草为根基,融合碑帖,吸收西域残纸和汉简元素,形成强烈的时代风格,并超越元明章草,达到可与魏晋章草比肩的高度。

为什么这一时期的章草创作能形成群体并达到如此高度?

如果将清末民初章草创作放置在整体学术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学术转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学术既有旧学传统的延续,如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罗振玉等人;同时也开启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出现了蔡元培、王国维、胡适、赵元任、陈寅恪、陈垣、顾颉刚、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郭沫若、傅斯年等一批新学领军人物。传统学术在新观念烛照下焕发新的活力,如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西域残纸、明清大内档案成为研究的热点,并成为显学,改变了中国的治学方法。

新的学术转向极大拓展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范围,将传统文人、士大夫不屑一顾,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处在学术边缘的小说、戏曲、民俗、歌谣等,用西方学科观念进行全新的研究,成为研究的新领域,产生了许多经典性学术成果,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研究的拓展也打开了艺术研究和实践的新视野,绘画、戏剧等都力图改变旧学的观念立场。书法在这样的学术研究氛围影响下,开始以新的视角来思考书法自身。这在章草创研上表现尤为突出,几乎所有从事章草创作的书法家都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观念对章草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沈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其书学著述有《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寐叟题跋》等。

其在《海日楼札丛》中对章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海日楼题跋》《寐叟题跋》中对《急就章》进行了考证。沈曾植的书法批评观念与康有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能站在书法史的视野中进行理性评价,如提倡书法学习应以晋唐入手,晚年时也为馆阁体进行辩解。沈曾植虽然是进士出身,研究对象是旧学,但其学术思想能一手牵着传统,一手攥住现代。

王国维在《沈乙庵七十寿序》中对沈曾植的学术作如是评价:『其所以继承前哲者以此,其所以开创来学者亦以此,使后之学术变而不失其正鹄者,其必由先生之道矣。』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书法指导》的演讲中,采用『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和『个性表现』这些西方艺术的观念对书法进行分析。李瑞清在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书法课,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了日本艺术教育的模式,将书法教育从传统的『师徒授受』模式转向了学科教育体制。王世镗的书法理论研究颇丰,其《论草书章今之故》的系统性和理论高度已经超越了古代关于章草书法的研究。刘延涛(慕黄)《章草考》论证严密、取材广泛,体例完备,是一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章草论著。钱玄同从文字学的角度对章草进行研究。

另张宗祥、刘咸炘、弘一、丰子恺、林语堂等人开始对古代的书法评价方式进行反思。张宗祥、刘咸炘对书法批评中过分崇古的现象进行剖析,得出『艺术论美丑,不论古近』的结论。张宗祥、李朴园明确提出『不能把派别看成艺术的铁则』的观点。刘咸炘、李叔同、丰子恺、林语堂等将『艺术原理』『艺术原则』『韵律』『节奏』等西方艺术概念引入到书法批评之中。正是有了新观念下的学术支撑,晚近章草书法家面对书法传统和新资源时,就没有元明的章草创作中显示出来的力不从心和困惑感,而是自觉地、毫无障碍地继承、吸收书法传统和新资源,并能融会贯通,形成时代风格的同时又能自由地表达个人审美追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本专题责编:朱中原 范国新 熊潇雨 马 健(实习)

猜你喜欢

章草汉简魏晋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谈张耀山的简章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章草对联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