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2023-08-28周晓春

关键词:双碳语料库话语

摘 要: 从积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选取《中国日报》自2020年9月22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英文报道为研究语料,采用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高频实词、高频词搭配网络、索引行三个切入点,分析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表明,“双碳”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表现出勇担治理责任、积极应对危机、寻求多方合作、主动施以援助、倡导生态文明、探索创新理念等特征。以上特征的形成是政府作为与媒体言说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践行,对“和合共生、和谐共存”生态哲学观的传承。研究结论对中国特色“双碳”话语建设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语料库;积极话语分析

收稿日期: 2022-12-11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gxyqZD2022090)

作者简介: 周晓春,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景观、话语分析研究, E-mail: wonderxc00@163.com。

一、引言

国家形象作为国内外公众对一国在世界体系中的总体认知、印象与评价,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一起成为综合国力决定因素〔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外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众传媒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媒体的话语选择以及话语使用方式影响国家形象的构建2。目前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从新闻学视角考察媒体(多为境外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描述的中国国家形象3~7;从传播学视角探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国际传播8~11;从比较文学视角探讨国外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中国国家形象12~15;从译介视角探析翻译行为、翻译作品、外宣文本中塑造或书写的中国国家形象〔16~18。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语境中,国内主流媒体针对中国提出的“双碳”战略目标展开了广泛的热议。与此同时,与“双碳”话题相关的研究亦方兴未艾,主要聚焦以下三个主题:一是“双碳”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19~20;二是“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21~22;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23~24

综上,前人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表现出“他塑多、自塑少”的特征。此外,围绕中国“双碳”战略目标这一话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多从发展现状和对策、目标实现路径、产业绿色转型等层面进行探讨。近年来,虽有学者对英美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进行分析〔25~26,但从语言学视角探究“双碳”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以国内主流媒体《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2020年9月22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有关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英文报道(以下简称“双碳”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数据驱动的语料库手段与解释驱动的话语分析方法,旨在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双碳”话语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有何特征,以及“双碳”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生成的内在动因。

二、理论框架

(一)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PDA)肇始于1999年,由悉尼大學的Martin教授在题为《积极话语分析:团结与变革》(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这一论文中提出。Martin认为,语言分析的对象不应该只是一些包含不平等现象的“坏新闻”(bad news),也应该有倡导和平友善的“好新闻”(good news)〔27。积极话语分析主张建设性(productive)的分析活动,而不是消极的批评;主张设计(design),而不只是解构(deconstructive)〔28,旨在营造一种气氛,以共同努力实现一个既定目标,最后建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29。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积极话语分析要求语言学家采取积极友好的姿态,弘扬团结、包容、互助的社团精神,赞美那些“世界更美好”的篇章30,即“更具积极意义的语篇”31,从而规划一个和平友好的未来。

新闻语篇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积极话语分析路径对新闻语篇进行建设性解读,有助于传播以鼓励协商、倡导和谐、回归友好、呼吁和平为特征的话语氛围和社会价值,这与以Martin为代表的积极话语分析家们提倡建立“和平语言学”(peace linguistics)的目标是吻合的,与“最终建成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27的初衷是一致的。本研究拟从积极话语分析的“建构”视角出发,考察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碳”话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该领域的核心思想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理论适用性和实践指导性。

(二)语料库语言学理论

语料库语言学以真实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语言的使用规律〔32。通过语料库可以观察到不断重复的语言,这些重复使用的语言能帮助人们辨别隐含的意义,更清晰地识别和描述语篇33。词频、搭配、索引行、主题词等常见的检索和统计功能为采用语料库方法进行话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词频是借助语料库可以获取的最重要的数据类型,能帮助人们辨别最基本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包含话语的意义〔34。搭配是与观察词汇习惯性共现的词语,能协助研究者全方位观察语言的型式以及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25。索引行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分析索引行可以发现文本中重要的语言型式35,有助于在功能层面揭示说话者或写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因此,将语料库技术应用于话语分析,实现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能有效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意见,从而增强文本分析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1:中国主流媒体在“双碳”话语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表现出哪些特征?

问题2:“双碳”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生成的内在动因是什么?

(二)语料来源

本研究收集的有关“双碳”话题的新闻语料来源于国内主流媒体《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以carbon peak AND China、carbon neutrality AND China、carbon emissions AND China、low carbon AND China为检索项,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20年9月22日至2022年12月31日,检索后获得英文新闻报道共3,877篇。通过对原始语料进行过滤和清洗(如合并重复语料、剔除不相关语料),最终提取与“双碳”话题直接相关的新闻报道达3,082篇,并在此基础上自建中国主流媒体“双碳”话题英文新闻语料库(以下简称CD“双碳”新闻语料库)。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检索软件是AntConc 3.5.8。经统计发现,该专题语料库中新闻记录总形符数(Word Tokens)达1,575,804词,总类符数(Word Types)达17,692词。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首先,使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 3.5.8检索排名前30的高频实词,同时结合高频词搭配网络,考察国内主流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轨迹。其次,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建语料库中高频实词“China”的索引行,进一步阐释“双碳”话语所生成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哪些特征。最后,从国家意志、国际原则、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剖析“双碳”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生成的内在动因。

四、结果与讨论

(一)高频实词分析

词频统计是语料库分析所能提供的最直接的方法〔25。高频词是语料库辅助下的话语研究的出发点,而高频实词往往说明了文本关注的焦点,是核心议题在词汇层面的外部表现。Stubbs认为:“分析反复出现的措辞对语言和意识形态研究极其重要。”〔36因此,本研究借助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高频词(Word List)统计功能,得出排名前30的高频实词(参见表1),以期发掘“双碳”话语语料库中蕴涵的重点话题,观察国内主流媒体描述中国国家形象时的语言运作机制。

经观察发现,表1显示的高频实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频动词;第二类是高频名词;第三类是高频形容词。高频动词is、will、has、be、are、have主要采用的是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而且情态动词的高频出现使得与其搭配的“be”动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经进一步观察语料发现,与此类动词搭配使用的实义动词多指向以下事实: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过程中已经落实的举措、正在实施的措施和将要采取的行动。因此,上述动词的高频使用反映出中国政府着力当前、着眼长远的姿态,塑造出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治理的国家形象。高频形容词global、economic、low、new、sustainable、environmental、international说明了中国政府一方面要節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创新路径,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展现出寻求合作、探索创新的国家形象。表1中列出的高频名词大致可划入三个语义社区:第一语义社区包括China、carbon、emissions、climate、change、neutrality这些名词,蕴含碳排放、碳中和、气候变化等义项,说明了中国政府信守承诺,为实现“双碳”目标主动作为、积极行动。第二语义社区包括energy、green、power、industry、consumption、coal这些名词,涵盖绿色能源、能源产业、能源消耗、煤炭资源等义项,反映了中国政府倡导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第三语义社区包括development、countries、country、economy、world这些名词,涉及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等义项,阐明了中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愿景。

(二)搭配网络分析

为进一步观察国内主流媒体在“双碳”话语中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本研究分别采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高频词(Word List)和搭配词(Collocates)这两项功能,绘制了CD“双碳”新闻语料库的高频词搭配网络图,以期通过词语搭配链手段更为直观地揭示关键词之间的网络关联,剖析隐匿在多重连接背后的话语信息。McEnery认为,中心节点词是搭配网络的内核,搭配网络可用于分析与节点词相关的话语意义是如何建构的〔37。钱毓芳指出,搭配词分析可以发现习惯性地与特定词语相伴或共现的搭配,以此识别话语的内在意义38。经统计发现,实词“China”在CD“双碳”新闻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22,084次。因此,本研究以“China”为中心节点词,统计出频次(Freq)超过100、搭配强度(Stat)大于5的显著一级搭配词,再以一级搭配词为新的中心节点词,继而统计出符合前述标准的二级搭配词,最终形成一个由内而外、多重连接的高频词搭配网络(参见图1)。

由图1显示的高频词搭配网络图可见,“China”作为中心节点词,与其共现频次较多的显著一级搭配词分别是climate、global、will、emissions、carbon、green、energy、development、national和economic,这些词语清晰地勾勒出本语料库的主题内容。与一级搭配词相连接的二级搭配词(如change、warming、neutrality、peak、economy、neutral、low、power、trading、renewable等)也准确地折射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话语特质。通过进一步观察高频词搭配网络图,笔者发现11个分别以climate、global、will、peak、emissions、carbon、green、energy、development、national、united为核心词的搭配节点,其中climate、emissions、carbon、energy、development这五个核心词与其他词语的连接次数最多。围绕核心词climate搭配的高频词包括policy、countries、fight、action、change、global、emissions、China、economic等,以上词语的聚类出现诠释了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与担当:制定政策、落实举措,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开启了生态环境保卫战。围绕核心词emissions搭配的高频词包括China、climate、global、will、peak、carbon、energy、development等,这些词语的高频连接说明了中国政府不畏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积极开发新能源,助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围绕核心词carbon搭配的高频词包括emissions、will、neutrality、peak、economy、neutral、green、energy、development等,以上词语体现出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围绕核心词energy搭配的高频词包括development、emissions、carbon、green、power、wind、trading、industry等,這些词语形成的意义集包括发展、碳排放、绿色能源、风能、碳交易等,彰显出中国政府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向而行的毅力与决心。围绕核心词development搭配的高频词包括China、emissions、carbon、green、energy、national、united等,这些词语的高频连接在语符层面传递以下信息:中国政府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三)索引行分析

Firth认为,词之义往往取决于词之伴〔39,即某一特定词语与其搭配词或共现词之间存在着相互期待和相互预见的关系40。换言之,新闻媒体对“双碳”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必然围绕着“China”一词进行刻画与描写。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5.8的索引行(Concordance)工具,以“China”为检索词(Search Term),从自建语料库中提取与其相关的新闻报道索引行。检索结果见表2。

由表2显示的索引行得知,国内主流媒体主要围绕“责任”“行动”“合作”“援助”“环保”“创新”这六大核心语义群,对“双碳”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建构和外宣。从“责任”语义群来看,与之相关的话语,譬如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responsible major country、fulfill its obligation、made a solemn commitment、take responsibility、vowed to reach the goal等,反映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坚定决心,彰显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就“行动”语义群而言,actively participates、proactively implementing、taking pragmatic actions、mapped out a blueprint、continue to take concrete steps等诸如此类的话语选择塑造了积极采取措施、参与环境治理的国家形象。观察与“合作”语义群有关的索引行可知,中国推动南南合作倡议的落实(implemented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itiative),与欧亚国家协作开发碳交易市场(linking carbon markets of China and Asi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和意大利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与法国的合作成效显著(outstanding cooperation),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合作(actively cooperating with other developing、deepening cooperation),由此可见,在应对气候危机时,中国政府展现出寻求多方合作、共谋发展大计的国际形象。从“援助”语义群来看,actively supported、support other countries、helped relevant countries、pledged further support、step up support等话语说明中国主动援助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方案、贡献智慧。就“环保”语义群而言,green Belt and Road、green recovery、encouraging green and low-carbon、promoting green and clean energy、promotes greener development等诸如此类的言说方式展现出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路径的中国国家形象。观察与“创新”语义群有关的索引行发现,explore cleaner ways、found a unique path、leveraging innovative technology、pioneering a new approach、innovation capability等话语表述方式塑造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中国国家形象。

(四)“双碳”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生成动因

1.国家意志的传播

一国主流媒体为本国政府和人民同外界交流提供话语实践的媒介或场所,媒体话语所包含的态度和立场往往传递着国之所向和民之所愿。一方面,媒体话语服务于国家意志,应忠实反映特定时期一国实行的方针与政策;另一方面,媒体话语具有很强的建构性,其言说方式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意志的传播和接受。因此,主流媒体在客观记录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参与或影响社会现实的建构。“双碳”战略目标是党和国家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正确决定,彰显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意识,也体现出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从本质上而言,“双碳”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政治与媒体两种不同的机构话语相结合的产物”〔25,即政府主体在行为层面及媒体言说在符号层面共同促生的结果。主流媒体设置的“双碳”议程、塑造的“双碳”语境应有效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客观反映中国政府的立场,同时要积极建构并维护中国政府的对外形象。

2.国际原则的遵循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是国际环境法的重要原则,勾勒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全球环境退化责任问题上的大致轮廓〔41。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共同责任”,要率先减排认定的温室气体,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承担“区别责任”,优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减贫脱贫并消除贫困,同时分担“共同责任”,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42。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再次强调:“共同但有区別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1996年首次发布《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采取了富有成效的举措,其中“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与落实是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有力证明,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国际大势、基于中国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出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和风范。

3.价值观念的传承

中国政府在落实环境保护、推动气候治理的千秋大业中,始终秉承人与自然万物和合共生、和谐共存的哲学观,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生态智慧对“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落实和推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观念,是古代先哲在对世界万物错综复杂关系建构认知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生态哲学观。在和合共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下,中国政府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和谐的思想出发,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共处”,积极引导各行各业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全面实行生态优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创新型发展路径,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踏上绿色复兴的伟大征程。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时,中国政府表现出勇担责任、积极作为、寻求合作、倡导环保、探索创新的国家形象,这既是对先哲智慧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现实语境的关切和回应。

五、结语

本研究以《中国日报》2020年9月22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有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英文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高频实词、高频词搭配网络、索引行三个切入点对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中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描写和解读。研究发现,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宏大背景下,国内主流媒体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以下六点特征:勇担治理责任、积极应对危机、寻求多方合作、主动施以援助、倡导生态文明、探索创新理念。“双碳”话语生产过程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政府的主体行为和媒体的传播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这一国际原则的忠实践行,也是对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谢 莉,王银泉.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2018,(5):7-11.

〔2〕刘文宇,毛伟伟.非洲报纸媒体中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20,(2):9-15.

〔3〕朱振明.拉美报纸媒体中的“钓鱼岛”:谈中国的形象〔J〕.国际新闻界,2014,(9):92-107.

〔4〕唐丽萍.美国大报之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0.

〔5〕梁 云,张淼淼,佟 毅.社交媒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形象分析——基于社交网站VKONTAKTE的中国报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28-136.

〔6〕曹 韦,赵媛媛.阿根廷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基于对“中共十九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3):37-42.

〔7〕邓仁华,杨 帆.评价框架视域下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和国家形象建构研究〔J〕.外语研究,2022,(1):19-25,112.

〔8〕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2):36-46.

〔9〕刘继南,何 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8.

〔10〕李 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5.

〔11〕董青岭.国家形象与国际交往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2015,(3):54-61.

〔12〕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4-70.

〔13〕姜智芹.颠覆与维护——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透视〔J〕.东南学术,2005,(1):117-122.

〔14〕杨 华.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济南: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3.

〔15〕谭 渊.丝绸之国与希望之乡——中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析〔J〕.德国研究,2014,(2):113-128.

〔16〕何雪雁.翻译·想象·历史——翻译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建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2-77.

〔17〕谢 淼.新时期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德国的中国形象建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2):33-42.

〔18〕胡开宝,田绪军.中国外交话语英译中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中国外语,2018,(6):79-88.

〔19〕欧阳志远,史作廷,石敏俊,等.“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5):1-11.

〔20〕庄贵阳.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21,(18):50-53.

〔21〕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5.

〔22〕王 深,吕连宏,张保留,等.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J〕.环境科学研究,2021,(9):2044-2055.

〔23〕张中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与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碳市场与碳边境调节机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4):69-79.

〔24〕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指引——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6-36.

〔25〕钱毓芳.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25-35,144.

〔26〕钱毓芳.《纽约时报》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30-41,159.

〔27〕Martin J 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J〕.英语研究,2006,4(4):21-35.

〔28〕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315.

〔29〕胡壯麟.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2,(7):3-8.

〔30〕韩礼德.篇章、语篇、信息——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7-146.

〔31〕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英语研究,2006,(4):36-42.

〔32〕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

〔33〕Hunston 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23.

〔34〕McEnery T,Xiao R,Tono Y.Corpus-Based Language Studies: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52.

〔35〕Sinclair 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70.

〔36〕Stubbs 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Computer-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196.

〔37〕McEnery T.Swearing in English〔M〕.London:Routledge,2006:18-19.

〔38〕钱毓芳.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98-202.

〔39〕Firth J R.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55〔C〕∥Palmer F R.Selected Papers of J.R.Firth 1952-59.London:Longmans,1968:168-205.

〔40〕邵 斌,回志明.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14,(6):28-33.

〔41〕王晓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57-159.

〔42〕徐清军,高 波.WTO改革的发展议题之争及解决之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视角〔J〕.国际政治经济学,2019,(12):134-160.

A Corpus-based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a's Image

Constructed by the Domestic Mainstream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ZHOU Xiaochun

Abstract: By researching the English news reports o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released by China Daily from September 22, 2020 to December 31, 2022, this paper initiates a corpus-based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a's image constructed by China's mainstream media. Through analyzing the high-frequency notional words, collocation network of high-frequency words and concordance lin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image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with high sens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proactive response to crises, pursuit of multi-cooperation, offering help to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advoca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China's image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shaped by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which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romise to proactively take the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at is, realiz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The aforesaid research outcomes can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publicity of China's image.

Key words: China's image; domestic mainstream media; discourse o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corpus;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責任编辑:陈艳艳)

猜你喜欢

双碳语料库话语
“双碳”目标下清远建筑陶瓷低碳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