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课堂生态的认知逻辑与重构的思考

2023-08-28王频卢宇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智慧因子优化

■王频,卢宇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 的升级形式,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观照和智慧教育技术的运用,课堂生态已然发生变化,课堂生态因子及其运行需要与应然需求形成共鸣。本文拟基于生态学原理讨论智慧教育大生态对课堂教学小生态的新时代要求,研究智慧教育视域下课堂生态的新变化,进而优化运行新机制,探寻课堂生态建设的新策略,为实现新时代背景下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效发展提供新路径。

一、课堂生态:教学过程的新解构

“课堂生态” 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教育学者沃勒于1932 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1],其认为是“课堂中生命体和课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且全面适恰的综合体”[2]。作为生态系统在教育学的迁移概念,课堂生态同样由“生态主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关系”三大要素构成[3]。 从生态主体上看,教师和学生是毫无疑问的课堂生态主体。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动监控者和享受学习的快乐成功者”[4],教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意义建构的组织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者”[5],两者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是课堂生态协同共生的典型表现。从生态环境上看,一方面,课堂生态环境的物化表现更为明显,可以通过教室装潢、技术运用、设备配置、座位编排等方面显性呈现;另一方面,课堂生态环境亦有诸如个人情绪、同伴表现、朋辈影响等精神化表现。 在有些情况下,天气、温度、上课的时间都能成为影响课堂效果的生态要素。从生态关系上看,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课堂生态关系的表现,其中,生态主体也即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生态关系的关键。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认知,课堂生态强调要素之间的共生与协同,特别强调生态要素本身以及要素之间的人本性和互适性。 从人本性上看,课堂生态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生态环境的设计、生态关系的维系。 生态环境的人本性是人本性的显性表现,可以较为方便地通过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辅助实现。生态关系的人本性是课堂生态人本性建设的关键。传统课堂仅仅被认为是实体,但课堂是一种生态的认知却完成了课堂研究从实体研究向关系研究范式的转变。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向学生展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对学习兴趣的回应、对学业进步的鼓励等情绪关注,既是决定主体关系良好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的课堂生态的本质体现。从互适性上看,学生基于教师的行为作出反应,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能产生平等、民主的感知体验,在相互尊重中互相适应,达致共恰和谐。

作为课堂生态系统的中心,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主要通过课内教学互动和课外学业求助两条时间线展开,课内教学互动和课外学业求助对于课堂生态的依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课内教学互动来看,课堂生态要素在活动中全程参与并发挥效用,教师和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借助可见可得的生态环境,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产生生态关系,对于课堂生态的依赖更为外显,生态环境的正向功效更强;而脱离了显性课堂生态环境的课外学业互助,则更为依赖生态主体本身及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要素完整形态下课堂生态能发挥出来的规范、促进、滋养功能会受到课堂外环境的较大影响。

二、智慧教育:课堂生态的新发展

智慧教育的概念衍生于智慧地球的概念,具有“技术沉浸、个性化学习路径、知识技能、全球整合、经济联合”五大智慧教育路标[6]。智慧教育概念一经产生即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先后推行“智慧学习计划”“智慧教育计划”“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对智慧教育的推行做出了顶层设计。根据新兴教育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体现,智慧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本位化和技术辅位化的两个阶段。技术本位化主要强调借助智能设备、信息技术以及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来营造智慧教育的环境,开发教学资料和更新教育内容;技术辅位化则突出了智慧教育服务于学习者智慧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学习法的主体地位,认为“智慧学习是根本基石”,智慧学习环境对智慧学习起到的是技术支撑作用,是一种智慧引导(祝智庭,2012)[7]。

“用智慧技术去教”和“为了智慧而教”的智慧教育理念将技术本位化的智慧教育概念和技术辅位化的智慧教育概念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知识教育理念的新型理念。相较于传统知识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从技术支持和教育目标两个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学生有价值的全面成长。从智慧教育技术支持的角度来看,基于泛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精准化教育得以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的过程性记录、增值性评价以及交互性联动,可以更为准确地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并通过技术设置数值的自动报送和激励措施的自动启动,增强学生的实时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内生动力。 从智慧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知识教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智慧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实现全面发展。教学和技术的“智慧化”融合是智慧教育理念的基础,借助技术实现学生的“智慧化”发展是智慧教育理念的核心。

智慧教育理念为课堂生态创造了新机遇,也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集中体现在生态主体的个性化、生态环境的集成化和生态关系的精准化上。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身份感知在智慧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为强烈,教师可以基于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进行更为“私人化”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学资源库,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调用。 学生则通过学习方案的设计、学习资料的获取、学习过程的规划、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困难的帮助等方面的“定制化”而感受到个性化智慧教育的益处。 其次,新兴技术助力下的课堂生态环境可以轻松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集成知识课堂和实践课堂,大幅提高“做中学”的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并能通过“为教师赋智、为教材赋智、为教法赋智”的典型集成平台——智慧网络学习空间[8]为具身化学习提供更为全面的场景支撑。最后,基于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功能,智慧教育场景下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能被精准识别和精准跟踪,并基于智慧评价而予以精准矫正,从而在情感认同和情绪支持层面为课堂生态的和谐共生带来更为正面的影响。

三、智慧课堂生态:智慧教育背景下课堂生态的重构

智慧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智慧发展(罗万丽、王蕊,2018)[9],新时代的课堂生态必将是智慧教育框架下的全空间变革(李晓文、叶伟剑,2020)[10]。 用“智慧技术去教”和“为了智慧而教”的智慧教育理念一方面为传统的课堂生态提供着支撑,另一方面新变化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课堂生态的因子组构和运行机制加以优化。

(一)基于智慧教育的课堂生态因子优化

课堂生态因子是对课堂生态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要素,教育生态学认为其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技术”五个部分。 教师是核心因子,学生是基础因子,课堂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则是物质化的条件因子。基于生态系统的共生协同原理,课堂生态中的因子相互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智慧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堂生态因子的优化需要遵循个性化、发展性、公平性原则。 首先,智慧教育技术使得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应该发挥核心因子的作用,更好地统筹设计课堂环节和过程,充分调动课堂环境、教学资源等物化因子的配置作用,为课堂的基础因子——学生提供适配性更高、更能满足个性化要求的教学。 其次,在为了智慧发展而进行教学的智慧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堂生态因子的优化必须以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在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和实践性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关注学习成长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品德培育、情感疏通、社交活动等方面予以关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最后,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课堂生态优化还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不因个人的背景、能力等因素区别对待。 这种公平不仅包括课堂学习机会、教学资源的公平获取,还包括课堂活动参与的公平竞争。作为公平性原则的显性指标,公平评价既是不同课堂生态因子优化表现的不同比例化考量,还会以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是基于过程性要素展开来作为重要质检点。如何运用智慧教育技术,以有利于智慧发展为衡量标准,对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程度、成绩表现予以穿透式审视,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是公平性原则的目的所在。

智慧教育具有“用智慧技术进行教育”和”为了智慧进行教育”的双重内涵,课堂生态因子的优化亦需要从技术层面和目标层面进行。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中的生命体要素,是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因子。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技术,并熟练运用于教学之中,提升教育便捷度; 学生则需要适应掌握学习设备的使用,培养自学习惯和自控能力,提高学习自觉度。 另一方面,课堂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作为课堂生态中的客观性因子,需要充分发挥支持、保障的作用,从设备设施、课堂布置、氛围营造、场景搭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课堂生态运行优化

课堂生态运行优化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调控手段,对课堂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进行优化,促进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以提高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智慧教育既为课堂生态的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又对课堂生态的运行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丰富化、教学方式的数字化、教学评估的自动化是智慧教育为课堂生态的新赋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如何将这些赋能跟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过程的互动化协同起来,课堂生态的运行机制如何服务于智慧教育理念,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运行要素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课堂氛围是课堂生态运行良效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运行管理来看,课堂规则、及时纠正、鼓励调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则是支持和保障课堂生态运行的重要条件。课堂生态运行的优化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供积极的学习引导、保证高效的学习管理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

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生态运行需要在协调机制、互促机制和质控机制上进一步优化。 协调机制的优化是指要充分协调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平衡,共同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定位、活动时间如何分配、教学资源如何匹配、教学技术如何选用、教学环境如何布置等问题是优化协调机制的重要问题。互促机制的优化是指持续发挥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共同推动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如何相机而教、师生如何教学相长、教学技术如何支持等方面都是优化互促机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质控机制的优化是指要精准管控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效益发挥,保障课堂生态运行的效率。这里的管理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纪律的管理、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学资源的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和综合审查,同时还要对教学技术的规范使用、教学环境的安全保障等问题加以全方位管理优化。课堂生态运行的全方位优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兴趣追随。这些内化之后的积极因素又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助推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受益者。

智慧教育与课堂生态须从表层整合走向深层融合,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镜鉴(刘邦奇,2022)[11]。 智慧教育对课堂生态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是对课堂生态中各构成因子的要求,也是对课堂生态整体运行的要求。 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对课堂生态因子组构和运行机制加以优化,充分保护传统课堂生态中面对面的情感交互,修复主体角色的错位,建立科学评价和高效管理,通过对生态的保护、修复和建设,提高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效性和稳定性,促进课堂生态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智慧因子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