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唱好“双城记”对辽宁促进沈大互动发展的启示

2023-08-27李昂闫莉毛新新

辽宁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双城记产业发展

李昂 闫莉 毛新新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济南市“强省会”经验、青岛市“海洋攻势”经验以及济南和青岛互动发展经验,然后对比研究了沈阳与济南、大连与青岛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根据济南与青岛互动发展的启示,从产业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推动沈阳和大连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半岛;济青互动;沈大互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实施“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其中,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和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经济圈引擎作用日益显著,济南、青岛两座万亿级城市联动发展、深入合作,为推动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沈阳、大连学习借鉴济南和青岛联动发展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激发沈大两市发展潜力,提升沈大在“一圈一带”的牵引作用,带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辽宁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核心“引擎”。

一、济南和青岛市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济南市的“强省会”战略经验

一是实施“强省会”战略,积极推进济南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济南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会点,也是环渤海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实行强省会战略有利于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协同发展。2019年1月9日,莱芜划入济南,拉开了山东省强省会的序幕。在强省会战略的加持下,济南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在“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济南综合分值位列全国第14,连续三年位列山东省第1位,国家中心城市条件日渐成熟。二是紧抓“智造济南”,高标准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020年,济南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造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济南以原有工业基础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工业强市,智造济南”的口号。2022年,济南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以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四大千亿级产业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超过4500亿,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数字经济占比已达到47%。富有省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制加速形成。三是建设“科创济南”,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济南科教资源。济南每年毕业大学生近18万,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40多家,中科院落地机构15家。济南市科教资源丰富,人才吸引力指数和海外引才认定数稳居全省第1位。2021年8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共7个部分、29条内容,核心目标是济南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22年底,济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济南GDP比重达到3.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數突破5000家。

(二)青岛市的“海洋攻势”经验

一是依托民营经济实现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亦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所在。2022年,青岛拥有民营市场主体201.6万户,同比增长4.8%,创业密度(1966户/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3%,民营企业进出口6366.1亿元,同比增长11.6%,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046亿元,新吸纳就业30.8万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8.6%的投资、61.7%的税收、69.8%的进出口、84.4%的城镇新增就业、99.2%的市场主体和97.9%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成为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围绕口岸经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在疫情冲击与航运市场波动的背景下,青岛港2021年持续发力,密开航线,推进空港集疏运,装卸效率屡次打破世界纪录。由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波罗的海交易所提供支持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2021)》显示,东北亚港口中,青岛港、釜山港和天津港为领先梯队,青岛港竞争力位居东北亚地区港口之首。2022年,山东港口青岛港新开通航线28条,增速创历史新高,全年货物吞吐量6.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82万标箱,成为全球第四大港、集装箱第五大港,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保持中国港口首位。三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青岛市提出了“海洋攻势”,力图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国际领先,海洋文化全面振兴,将青岛打造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海洋科创平台和人才方面的领先优势,正是青岛逐梦深蓝的底气所在。青岛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近30个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1/3以上;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0余位,占全国总数的近70%。《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9—2020》显示,青岛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20个行业在青岛都有布局,且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有6个,过百亿元的有8个,尤其在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济南和青岛市互动发展经验借鉴

一是完善路网交通,济青综合运输通道提速增效。目前,济南至青岛有两条高速公路,分别是济青高速北线和济青高速南线。伴随着济青两市互动发展增加,南北两条高速公路承载能力逐渐饱和,济青高速中线应运而生。2020年6月,济青中线正式启动施工,公路连通青岛、潍坊和济南三地,全程292千米(北线318千米、南线307.8千米)。2022年底,济青中线工程潍青段正式通车,济南至潍坊段也在加紧建设当中。中线全线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济青路网交通运力,为两市“相向发展”提速。此外,济南和青岛以两市为中心,依托三条高速、济青客专、胶济铁路、胶东国际机场、济南机场等交通网络,协同打造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共建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二是济青协同分工,争创国家级综合科学中心。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布局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山东也提出“全力争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口号。济南和青岛的高校教育资源占到了全省高校教育资源的70%以上,济南高校43所,青岛高校25所,济南拥有高校数量优势,而青岛拥有海洋产业集群优势。济南和青岛的高校通过互办分校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就近”结合。2017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开设分校,6个学院全建制地搬赴青岛,并回应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趋势,建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两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诸多进展与成效。济南以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为支撑,先后落地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青岛则大力推进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超级计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群建设。三是开发区经济合作,共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2021年9月,济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打造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共建示范样板。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良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优势明显,但是地处山东内陆地区,部分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无渠道。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沿海,对外开放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优质的资源和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双方商定共同打造跨境电商平台,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促进两地开发区互动交流,联动互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四是济青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深度合作。2013年,双方海关签署了第一轮合作备忘录,随后,两关开展了广泛深度的合作交流,为支持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出了多项举措。2017年,济青两关签署了新一轮《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签署秉承了“同心共济、着眼全局、优势互补、实效第一”4项合作原则,确立了32项具体合作内容,明确了日常联络协调机制等4项合作机制。2019年,济青海关共同签署了《深化新形势下全方位合作备忘录》,在2017年《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又添加了7项合作内容。

二、沈阳、大连市对比济南、青岛市的差距

辽宁省和山东省仅一海之隔,都是北方的沿海省份,陸地面积分别是14.8万和15.7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乃至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两个省份还有很大的可比性,1978年辽宁GDP为229亿元,山东225亿元,分别列全国的第三名和第四名。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崛起,两省差距逐渐拉大。2021年,山东以8.7万亿元排在了全国第3的位置,而辽宁则以2.89万亿元排在了第17位。

(一)沈阳和济南市的对比

一是GDP对比。2015年之前辽宁GDP领先济南,2016年济南的GDP开始反超沈阳。2015年沈阳和济南的GDP分别为7272.3亿元和6100亿元。到2022年沈阳的GDP近7700亿元,济南GDP为1.2万亿元,济南GDP约为沈阳的1.6倍,相当于沈阳的GDP还停留在2015年的水平,而反观济南2022年的GDP几乎是2015年的两倍,沈阳在原地踏步,济南则在高速前进。二是产业结构对比。沈阳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主要以重工、冶金、矿山设备、鼓风机、机床、电机,飞机制造等为支柱产业。主要企业以三一重工、沈阳机床、沈飞、黎明机械等大型工业企业为主。济南历来以装备制造、化工、旅游等产业来发展经济。近年来,济南大力引进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54家企业中,不少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企业,如费斯托、中关村智造大街、硬创空间科技、德国凯傲集团、罗恩汽车等。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沈阳的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而济南则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高科技产业,济南的经济更有活力。三是市场主体对比。2022年,沈阳规上工业企业近1900家,济南市规上工业企业2666家;沈阳市新增科技型企业4238家,济南市新增科技型企业7613家;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达到4200家,济南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5700家。沈阳和济南相比,无论是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差距。

(二)大连和青岛市的对比

一是GDP对比。2022年,青岛GDP为1.49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大连GDP为84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万元。青岛GDP总量约为大连的两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大连多1万元。两地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距。二是港口吞吐量。2022年全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58亿吨,同比增长4.3%,大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同比下降3%;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67万标箱,同比增长8.3%,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46万标箱,同比增长21.5%。大连港在港口吞吐量榜单中是为数不多负增长的港口。三是民营经济对比。“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青岛有5家企业上榜,大连没有企业上榜。2022年,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201.6万户,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主力军”。同年,大连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只有87万户。

(三)济青互动发展带给沈大的启示借鉴

一是提高沈阳省会城市的核心作用。过去10年,四川、湖北、安徽、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凭借“强省会”战略,成功实现地区崛起,逐渐拉近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差距。山东、江苏、广西、福建沿海省份也相继宣布实施“强省会”战略,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做大做强省会,推动省会中心城市建设,进而做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做大做强沈阳应该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目标,增强沈阳对都市圈的辐射和聚集作用。二是加强大连东北第一大港口地位。青岛近年来的发展迅速离不开两个重要条件。对内,广阔腹地带来强大内需,青岛港北有北京、天津,南有连云港和上海港,并且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对外,聚焦韩日贸易吸引日韩投资,韩国和日本分别是青岛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2022年前10个月,青岛对日、韩进出口分别达到538亿元和625.4亿元。这为建设大连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三是完善沈大双城联动的顶层设计。自2020年2月以来,山东省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各项重大决策中均对促进济南和青岛联动发展予以强调和部署安排,包括支持济南和青岛建设中心城市、培育济青科创制造廊带、合力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等,力促两城在差异化发展中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山东从省级层面调度推动济青联动,带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沈大进一步深化合作引领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推动沈阳和大连市互动发展的建议

(一)搭建全面交流合作平台

通过会议论坛、投资洽谈、贸易展览、科技交流、基础设施共建、信息网络平台等多板块多层次经济交流措施,打造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一圈一带”经济交流合作的全方位平台。提升两市交流合作水平,加快沈阳都市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互联互通。将技术研发基金、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中心、投融资合作平台、产学研联盟、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合作平台统筹在一个大框架内,构建统一协调多部门合作机制,开启“一圈一带”交流合作的“黄金时代”。

(二)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一圈一带”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加快推进5G商用部署和网络、基站改造升级,逐步实现全省区域全面覆盖。二是推进大数据收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增强动态迭代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三是以沈阳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八大节点之一为中心,发展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超级计算、智能计算等多元计算协同发展。

(三)加强沈大“区港联动”

以沈阳为“指挥部”整合都市圈资源,完善沈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以大连港为“桥头堡”汇集沿海经济带优势,助力大连争创自由贸易港。利用沈阳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大连港的区位优势,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道,拓展港区功能,实现口岸增值,带动腹地发展,实现“一圈一带”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促进“一圈一带”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的联动发展。

(四)打造沈大产业联合集群

强化沈大优势产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两市联合产业集群。沈阳具有深厚的航空制造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东北汽车工业基地。而大连则是中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同时具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较为完善的航运和物流体系。双方可以就民用航空制造和航空维修等领域进行合作,加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共创汽车产业生态圈。沈阳是全国重要的医药制造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具有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而大连拥有良好的海洋生物资源和高端生物技术,两市可以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新药研发、技术转移、市场联合推广等的深度合作。

(五)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沈大共同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并提升其专业化服务能力,共同支持科技成果中试平台建设,支持两市开放实验室共享。共同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挖掘并支持颠覆性创新项目,建立两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直接对接机制,利用像东北科技大市场、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等两市头部科技服务平台及企业在两市间搭建桥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技术转移率。

(作者单位:1.东北科技大市场;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沈阳市铁西区应昌小学)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双城记产业发展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半岛南部海岸一次局地极端降雨过程分析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