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8-27张五十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双减政策

张五十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生的自主时间增多,为课后实践提供了良好契机。借此“东风”,本校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研究,力求打通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引领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落实到生活中的“行”。这一实践研究不仅提升了课后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也促进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及优化。文章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对“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是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往由于学生学业负担重,课余自主时间少,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往往浅尝辄止。许多“课堂延伸至生活”的美好设想,因各种原因难以落实。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越发重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学生成为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扎实基础。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没有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很多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原因在于教师未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始终以“我讲你听”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程式化的模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无法被调动,教学方式的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实践教学活动明显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行,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较少,使学生无法理解道德与法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被量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为组织者、计划者、主导者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与素质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吃透教材才能游刃有余,也能在精研教材及学生基础上,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对教师来说,什么是高效课堂,是不是日常理解的在一堂课中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就是高效课堂呢?显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高效不仅包含有速度的概念,也包含有质量的概念。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这些知识牢固掌握,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高效。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其次,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掌握构建高效课堂的技巧,还需要掌握学生的认知习惯,在顺应学生认知习惯的基础上,加以辅助技巧,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教師要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提前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哪一个知识点应该在哪里出现,拿哪一个例子作为引子,讲多长时间,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此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介绍我国悠久历史的视频作为引入,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我国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发生了什么?是怎样的历史事件,让当时社会境况急转直下?再给学生播放介绍当时历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然后再播放虎门销烟的相关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对前后历史进行对比,联系当时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对虎门销烟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刻。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需要特意去记忆,脑海中自动强化相关知识,课堂效率就会显著提升。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课程教学的基础。翻开教材,随处可以看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都是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果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教学中,可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心中的“110”》第一个活动“有点警惕性”,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时刻保持警惕性,设计了三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判断和分辨:假设你独自一人在家,第一种情境“隔壁的王奶奶来敲门,你会怎么做”;第二种情境“修煤气的叔叔来敲门,你会怎么做”;第三种情境“快递员来敲门,你会怎么做”。这三种情境的设计,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既能做到“以知导行”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再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友情作为教学的例子,通过设问的方式一层层地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朋友,问一问学生:“你为什么会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朋友?你是如何对待朋友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朋友的本质和交往的原则等知识。学生自己现身说法,也会对这些概念性的内容有一个具体而又深刻的认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变得生活化一些。教师只需将学生带入课程对应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不断地引导设问,激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去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课程内容,进而减少课后学习的时间。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礼仪文化、家风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内容,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选择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构建高效课堂。比如,教师在讲解相应的内容时,就可以将《三字经》等融入其中,通过新媒体的技术予以呈现,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或者故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又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承担家庭责任是不是只是大人的事?作为子女是否也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呢?”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在家庭中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子女也不例外。同时,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对承担责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在第三课《弘扬优秀家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富有哲理的家庭教育格言,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家风,发掘优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懂得优秀家风对个人成长和形成社会良好风气的作用。如此可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总之,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让学生言行得到规范和纠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注重家校互动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习惯方面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顺利、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学生个人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规范学生个人行为,制订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加强学生个人管控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早睡早起》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情况,教师可以进行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作息规律、习惯等特点。为了充分获取学生更加准确的作息信息,教师可以和家长互动沟通,掌握客观、准确的作息信息,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学中使用的案例,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为贴近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尽快掌握和了解,拥有更好的参与性和体验感,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个人的生活作息规律,明白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通过家校互动,掌握学生更多的习惯信息,通过对学生学习时长、习惯等情况的有效分析,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基于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引导,教师可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了解,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这种重视学生个性保护的方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学生的优点,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不足,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开展实践活动

任何一门科目的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尤其它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解读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内容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缩短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并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课《清新空气是个宝》的教学中,除了在课内教学中,对理论基础讲解外,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去周围的公共区域,如商场、公路、公园等地方,让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主动捡拾垃圾,或深入社區,为附近的居民宣传和普及环保思想,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的生活体验,逐渐完善其绿色环保的意识。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这种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强化了社会实践机会的创设和组织,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也让学生更富有热情地进入学习活动中。

三、结语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实践,都需要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教师的适时扶持、指导,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将激励学生走进生活,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让学习与实践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美好心灵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游珊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作用及路径分析[J]. 考试周刊,2021(A1):154-156.

[2]万代红. 具身认知理论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J]. 甘肃教育,2021(24):15-18.

[3]张正多. 法治教育如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 甘肃教育,2021(24):19-21.

[4]钦晓艳. 引水入渠,巧设课堂导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导入艺术[J]. 华人时刊(校长),2021(12):76-77.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