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刘备的“仁政爱民”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2023-08-27韩丽霞李忠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仁政爱民仁者

韩丽霞 李忠伟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为核心,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善的美好心理,表达了对导致天下动乱的暴君賊臣的厌恶,对开创太平世界的贤君良臣的渴盼。政治上崇尚仁者爱人,人格上重视道德品质,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作为施行“仁政”的代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常常怀有仁爱之心,以仁者爱民作为施政的关键,以崇尚才智作为施政的根本。小说以蜀国为中心,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爱之君的典范。下面,笔者就对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一、仁德之君的形象建构

仁政,是儒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更是广大民众心中的美好向往。刘备毕生坚持仁者爱民的理念,以爱民护民、尊重百姓、保护民众为使命,以为群众谋福利作为其施政的初心和使命。刘备继承了传统儒家“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思想。

(一)刘备形象的自我建构。

刘备仁君形象的建构取决于他对自身的定位和对自我的追求。

东汉末汉,群雄逐鹿,天下形势瞬息万变。在危难时刻,刘备总能当着众人的面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仁不义之人,不行不仁不义之事。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鼓励着他,引导着他从战场的硝烟一路走向成功。

小说中的刘备为人忠厚,态度谦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恪守的道德准则。当自身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刘备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得到的卢马后,单福(徐庶)认为,的卢马会妨碍主人,于是让刘备把马赐给自己有仇的人,“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当时,刘备因为刚得到徐庶而欣喜若狂,听到徐庶的这些话,马上改变了态度,斥责徐庶教自己做伤害他人的事。刘备也因此顿生赶走徐庶的想法。这其实也是徐庶从道德层面对刘备的一种试探。由于这件事,徐庶对刘备产生了更多的好感,于是才下定决心为他效劳,替他制定计策,大破曹军。而曹操在得知徐庶正在为刘备效力后,直接将徐母扣押在自己的军营,想要逼迫徐庶依附于自己。徐庶是刘备得到的第一位谋士,此时也正是刘备求贤若渴的时候,刘备当然舍不得他离开。但是,为了能让徐庶母子相见,刘备毅然决然放走徐庶(即使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对于刘备的善解人意,信任有加,徐庶感激不用,后来即便走进曹营,也始终一言不发。

(二)他人眼中的刘备。

1. 同道眼中的刘备。

益州的别驾张松为刘璋的部下,曾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他认为天下并非一个人的天下,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能有机会治理天下。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仁德之名传遍天下,不用说占领州郡,即使让他代替正统继帝位,也有非常大的机会。就连徐庶的母亲,也像张松一样教导徐庶,对刘备大加赞赏。

2. 民众眼中的刘备

在刘备治理新野的时候,百姓曾真心地夸赞他的政绩:“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刘备在当阳撤兵的时候,不顾大家的劝阻,决定携民渡江。《三国演义》充分展现了刘备仁者爱民的一面。他在初做安喜县尉时就爱民如子,民众皆被他的仁爱之心感动。他弃樊城走襄阳的时候,百姓也一路紧紧跟随。在曹操的大兵马上追上刘备的时候,众将领劝刘备放下百姓,先行一步,刘备却哭泣着坚持:“举大事者皆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在进兵西川的时候,他能够秋毫无犯,所以百姓才会报以焚香礼拜。

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也曾拿刘玄德携民渡江一事来举例,高度评价了刘备的仁德。

刘备实施仁政,换来了他想要的民心,即“所到之处,闻刘皇叔至,民莫不箪食壶浆,夹道相迎”。百姓为了刘备,愿意赴汤蹈火。他们屡施援手,为刘备雪中送炭。吕布突袭小沛,无奈之际,刘备只身逃难。沿途的百姓只要听闻刘备来了,都会争相供给饮食。

二、实施仁政的思想根源

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现的“仁”,寄托着作家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作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士人,所以他的作品《三国演义》也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色彩。作者拥“刘”反“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儒家学说重视探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复礼为仁”,二是“仁者爱人”。其中,“礼”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而“礼”的两个支撑点就是“克己”与“爱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仁”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仁者爱人。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刘备最先占据人和。二是仁政王道。刘备实施的仁政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刘备携民渡江、爱民为子、休养生息等行为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

可以说,仁政和爱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小说中的爱民思想是非常突出。在孔子的眼中,爱民是服从于礼法社会的要求的。到了孟子,这种思想有了重大的发展。他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在这方面,《三国演义》的作者可以说是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

刘备一直有攻城掠地的雄心。但当这种壮志与他的仁爱原则发生冲突时,他就能忍住不去做。刘表想把荆州让给他,他能坚辞不受;陶谦三让徐州,他也婉言拒绝;在进军西川时,有人劝他杀掉刘璋,取而代之,他没有听从……可见,刘备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儒家的君子风范。这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最高统治者的普遍要求。

刘备之所以被认定为明君,是因为他“仁义”。这也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集齐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一批文官武将,令他们上下一心,誓死效命。刘备正是靠“仁”来统率三军、治理天下。

刘备“三让徐州”的情节是作者为了展现刘备深得民心而虚构的。尽管刘备兵少将寡,没有稳固的地位,但就是有人欣赏他的人品,看中他的为人,绞尽脑汁地想要把整个徐州让给他。当时,徐州是中原的战略要地。曹操对徐州更是虎视眈眈,甚至出兵围困徐州。孔融想要出兵保护徐州,但自身的兵力太弱,只能请刘备来解围。到了徐州,陶谦一见到刘备,就急忙命糜竺取出徐州的牌印,坚持要让给刘备。可见,刘备名声在外,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仁义之主,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君主。

刘备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请曹操退兵。正赶上袁绍起兵讨伐曹操,曹操就卖给刘备一个人情,紧急退兵。陶谦此时更想把徐州交给刘备了,他宴请刘备,要刘备接受徐州太守一职。刘备却推辞说:“孔融因为大义,让我来援救徐州。今天我要是领下徐州太守一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不讲道义。”无论谁再劝,他都不听。孔融对他说:“今天这件事,是上天赐予你的机会,君子应紧握时机,否则悔之不及。”刘备仍旧不肯接受。这时陶谦抱着刘备痛哭流涕道:“如果您舍我而去,我将死不瞑目。”关羽和张飞也合力劝说刘备接受徐州的牌印,刘备居然拔出佩剑想要自刎,幸亏赵云及时夺下佩剑……陶谦没有办法,只好让刘备一面駐扎在小沛,一面帮助他守住徐州,刘备这才答应了。

后来,陶谦病倒在床上,弥留之际,恳请刘备接受牌印。刘备还在推辞,陶谦再劝,他仍然不答应。最终,“陶谦以手指心而死”。于是百官拥戴刘备出任徐州太守,刘备此时竟然还在推辞。徐州的百姓哭拜于地,说:“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死于贼人奸党之手也!”面对民众的苦苦哀求,刘备再也没有理由推托,最终领了徐州牧。

正是在仁政思想的引导下,刘备践行了自己对百姓的承诺,也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步步走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仁政爱民的当代价值

仁政爱民就是“以人为本”。《管子》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明代弘治甲寅序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四十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孔明曰:‘江陵要紧,可以拒守。今拥大众十余万皆是百姓,……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

“以人为本”相对准确地阐释了历史上治国安邦的核心思想。管仲认为,政权兴盛的原因,在乎顺应民心;政权废止的原因,在于违背民心。管仲明确、深刻地阐释了民本思想的内涵。他在《管子·牧民》中开宗明义地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所以,他主张“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这里的“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管仲把让百姓富裕、安定等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些想法推荐给齐桓公,可谓是用心良苦。齐桓公从谏如流,悉心采纳。这些政策,即“九惠之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说:“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其实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缺少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向前迈进。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品德,在于使每个人都能逐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于让整个世界都能达到最完美的道德之境。发扬仁德之心,逐渐接近并拥有完美的道德境界,既是统治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保障。只有发挥仁德之心的引领作用,上下团结一致,才能为国家安定、百姓幸福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从《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一人物形象出发,我们能够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引领当代青年崇德向善,德行天下,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本文系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基于学情的高中国家统编古诗词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NGHZX2022012。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仁政爱民仁者
李爱民美术作品
仁者爱人
触摸俄罗斯
仁者
孟子说仁德
『仁者爱之理』
《淮南子》的儒家思想
点点读《论语》
Thirty-Six Stratagems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