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2023-08-27陈友毅
陈友毅
笔者在展评活动中发现,执教教师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设置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优评”,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展示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一、落实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本次展评活动的《篮球:运传投篮技术组合与游戏》一课,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会多少和能不能运用。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情实际设计篮球18个课时的大单元教学计划。注重篮球运球、傳接球、投篮及组合技术在1VS1、3VS3比赛情境中的运用。准备部分,采用“抢”篮球和抛接篮球等游戏,唤醒学生玩的天性,熟悉球性。基本部分,注重创设团队配合进攻与防守,以及更快、更准、更多投篮得分的篮球项目运动情境,按照梯次推进原则安排学习内容——四人交叉传接球、传接球+投篮组合教学、对抗练习、比赛、HIIT训练(碎步+滑步、前后跑+冲刺跑、双人对抗“冲冲冲”及核心力量练习)。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组(运动水平相当的分为1组)、安排运动场地、调整篮架高度、梯次推进教学、设计趣味性教学内容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生学有所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实效,帮助学生在勤练、常赛中发展了课程核心素养。该课集体练习密度达82.25%,个体密度达54.75%。
二、制订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
从学习目标制订看,《袋子的“梦想”——快速跑练习与游戏》一课,课时学习目标清晰明确:“运动能力:学生知道快速跑起动时机,在练习及比赛中能连续做3个以上项目动作;健康行为:能在校内外体育锻炼时自主学练,与亲友分享所学快速跑的动作及练习心得;体育品德:自觉学练,不断挑战自我、永不言败、勇敢自信。”准备部分通过袋子的“梦想”导入课题,将高抬腿、后踢腿等跑的专项准备活动融入舞龙和民族音乐会游戏,引领学生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挑战赛做好准备。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按梯次推进,抛接袋子——快速摆臂挑战和抛接袋子——原地快速小步跑挑战等2个练习的学习目标:袋子上抛至落地时间内,学生做更多次数的摆臂或小步跑,前面组个人所做的最高次数为后面练习组的突破目标;抛接袋子——换位挑战练习的学习目标:2名学生1组,同时上抛袋子后,加速跑向同伴处接其抛的袋子,接住袋子。为成功,成功一次增加一步距离再挑战;快乐的袋子——体能大本营(上抛塑料袋+深蹲练习、30米连续蛙跳+30米快速跑接力赛)和上抛塑料袋——深蹲练习的学习目标: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力争做7个以上、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做5个以上、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做3个以上,连续做5组,成功2组以上为合格,成功3组以上为良好,成功4组以上为优秀;30米连续蛙跳+30米快速跑接力,分男女生组各3组进行比赛,男生组最后一名“奖励”收腹跳10个、第二名“奖励”6个,女生组最后一名“奖励”6个,第二名“奖励”4个。该课课时目标和技能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清楚,在创设田径项目个人目标挑战、与他人竞争或比赛运动情境教学的加持下,学生在不断挑战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斗志,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效果显著。
三、设置合理的运动负荷
从运动负荷的设置看,《篮球行进间运球组合练习与游戏》一课,运动负荷设置合理,教师讲解简明扼要,示范规范、队列调动少,勤练、常赛贯穿课堂,让学生充分“动”了起来,集体练习密度达80%,个体运动密度达52.6%,运动强度达中高强度。准备部分采用慢跑+模仿教师动作、篮球的球性练习,注重创设运动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身体运动机能。基本部分注重创设进攻与防守的运动情境,学习内容梯次推进——在规定区域内有防守情况下的各种运球练习,学练行进间运球;在消极防守、积极防守下的行进间运球+投篮练习,行进间运球+投篮接力比赛,体能练习(碎步+交叉步、碎步+后撤步、碎步+滑步、上下肢核心力量练习)。课堂教学强调运动节奏、练习力度和动作的弧度,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整合性,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比赛情境中丰富运动体验和认知,提升技战术和体能水平,提高运动负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在勤练、常赛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