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功利化的表现、诱因及应对策略

2023-08-27徐爱平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家校联动义利观功利化

徐爱平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与主流社会文化产生激烈碰撞。部分大学生在学习选择、专业选择、就业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功利化倾向。西方价值观、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是大学生功利化的主要原因。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减少功利化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化;义利观;思想政治教育;家校联动

我国现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群体的急速扩张带来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问题。近年,学习选择功利化、专业选择及就业择业功利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归纳总结大学生功利化的现象,找寻功利化的诱因以及探索合理的应对之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功利化的表现

“功利”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其一为:“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多为贬义。”一些大学生出现功利化现象,表现为在大学期间为了一些短期利己目的,偏离甚至背离人才培养宗旨,其特征主要为:更加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目标,更加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构筑,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发展。

(一)学习选择功利化

学习选择功利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唯分是从。大学生的学习应兼顾过程和结果。但是有些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地钻研考核要求,只关心、注重、追逐最后的得分;有些学生为了刷分数,选课时会倾向选择那些较易获得高分的课程。二是看重名气。学校或学院邀请学者来校讲学时,学生面对知名度不同的学者,表现差异很大:对知名度较高的主讲人的讲座“趋之若鹜”,对那些知名度不高的主讲人的讲座“敬而远之”。这种现象容易使学生错过很多本该了解、吸收的知识。

(二)专业选择、就业择业功利化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选择专业及就业择业时功利化趋势明显。首先,盲目选择专业。选择专业是大学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决定。有一些准大学生为了日后好就业,填报志愿时选择自己不喜欢但未来可能收入更高的专业。其次,就业择业拈轻怕重。中国古语有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马克思在中学时曾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一些大学生世俗化、功利化地倾向于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而没有意愿或勇气去选择那些国家战略需要、偏远地区急需的工作岗位。

(三)人际交往功利化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以学生为中心存在着包括同学关系、同侪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在内的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有时会让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力不从心。于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功利化现象:与同学相处时会衡量可以从对方得到多少资源,对未来评奖评优是否有帮助,是否愿意推荐和支持自己评优评先等;在与老师相处时,希望得到些许“照顾”,比如从课程评分中获得一些“人情分”,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一些便利,在激烈竞争中被多照顾等。

二、大学生功利化的诱因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及工作实践,笔者发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发展不均衡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是大学生出现功利化的主要原因。

(一)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资本主义旨在通过可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运作追求利益并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他还指出,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理性组织的第一个特征是生意与家庭分离。这也就意味着感性逐渐被理性取代,人与人之间变得愈加“彼此漠不关心”。资本主义世界以物和资本为中心,使得人被“死劳动”所支配,成为“单向度”、仅具有“工具理性”的人。这种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后慢慢传入国内,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纷至沓来”,冲击着我国主流社会文化。

费孝通曾经将西方社会人际关系比喻成一捆捆柴火,“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相比西方文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捆界限清楚的柴火,而是一圈圈向外推出的涟漪,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也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最大的不同。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尤其是个人至上思想的影响,慢慢滋生出功利化思想。

(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文化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使得曾经需要用配给制购买的物品可以自由买卖,推动人们思考如何获取更多的利益。這带来了双重影响,积极方面是有利于调动个人谋取自我利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消极方面是重个人和小团体利益、轻他人和社会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物质利益、轻精神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描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物质财富已经比较丰富,但仍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不平衡问题会导致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因教育积累、人生阅历、家庭经济水平等不同,形成不同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成长鸿沟”。为弥补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一些大学生更容易选择功利化。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个人主义逐渐抬头,催生大学生张扬个性、主体意识增强。一些大学生更加相信自我、崇尚自我,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更高,这种自我意识如果引导不当,就容易发展成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一些大学生为了减少试错成本,倾向于只选择有利于个人的可量化、短期可见的目标。这些行为的外部表现多为从众的、急功近利的。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尚的家风能让大学生自觉践行“舍小家为大家”,选择维护集体和国家利益。比如,戍边烈士陈祥榕的姐姐毅然放弃了律师工作,继续弟弟未竟的事业,报考军队文职,续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烈士的女儿孟诗妍,踏着父亲的足迹开启崭新的军旅人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受家庭观念影响,家庭功利化教育理念极大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功利化的思想。

三、去功利化的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处于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角力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建立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减少功利化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义利取向的形成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而来的。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消解和应对错误义利取向的有力武器。

第一,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的义利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念,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指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充分肯定了功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合理性,它是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或者只讲集体利益不讲个人利益的观点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格格不入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义利观,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学生日常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深入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真谛,引导大学生在讲利益中不唯利,把个人小利放进国家和社会的大利中进行全盘考虑,把个人追求与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相连,以正确的义利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表征着当代中国社会评价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高校要持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助力大学生价值取向去功利化。

(二)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降低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主义大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学不应该只传授知识,更要塑造人格、锤炼品格,这些都离不开大学的文化建设。

第一,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高校应将大学校园打造成“大思政课”的“一站式”基地,推动校内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善用社会大课堂,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标融入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中。

第二,构建高品位、去功利化的第二课堂体系。高校应加强集体主义以正确义利观的教育,改变以往生硬的灌输,在强化第二课堂育人价值引领功能基础上加强体系设计、内容研究,让第二课堂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大学生心灵,筑牢抵御功利化思想的心理防线。例如,搭建第二课堂“美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其学分不纳入学生绩点考核,课程内容以学科交叉式、艺术、课堂、面对面交流、游戏等不同的载体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辩证的思维,不断追求真善美,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第三,改进大学生评价体系。大学生评价体系是其成长重要的指挥棒。高校对大学生的成长评价体系应是综合性的、多维度的,在学业成绩、所获奖项情况等可量化指标基础上,对学生无功利化的一些突出事迹、贡献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正确引导学生在追求学业有成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形成“家校教育共同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第一,将家长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对新时代新挑战,高校应拓宽“全员育人”的群体范围,将家长并入育人队伍,与家长一同做好学生成长工作,防止学生功利化畸形成长。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绝不仅仅是面向单个学生,更要面向整个家庭。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择业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工作的前景和价值,更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谋划光明的未来。

第二,做好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家长愿意正确地引导学生固然很好,但是家长群体中良好的教育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甚至有时会背道而驰。为此,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利用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化工具,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常态化地分享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校教育理念以及学院育人经验,让家长意识到大学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成长与国家发展是同向同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时,要减少大学生对家校联动的顾虑,摆脱“老师联系家长就是坏事”这种传统观念,教育大学生不要排斥校方与家长的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里,形成“家校教育共同体”,最大程度减小功利化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闫伊乔.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N].人民日报,2022-05-21.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编:扬 帆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义利观功利化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浅谈家校联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