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2023-08-27胡斌

北方牧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黄痢水肿病白痢

胡斌

(荣县东兴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荣县 643199)

猪大肠杆菌病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猪病,使养猪经济效益乃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该病传染性、发病率、致死率极高,料肉比、料钱比大幅度上升,对猪群的生产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进一步控制疫情,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包括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工作。本文针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和总结,希望能为养殖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有效控制该疾病传播与流行,保障猪群健康。

1 病原特征

大肠杆菌为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中短杆菌之一。该菌经革兰氏染色后,检测结果为阴性,无芽孢,大多数菌株具有鞭毛。在普通的培养基上,该菌易生长,并能使多种糖类迅速分解。尤其是大肠杆菌分解乳糖时会产生酸和气体,这就是区别于其他肠道致病菌的不同之处。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中等,因此常见的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杀死该病菌。

根据大肠杆菌对动物的致病性不同,可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引起炎症、溃疡、腹泻、血便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肠炎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腹泻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在自繁自养的养猪场内,猪大肠杆菌发病最多的有三种类型:生后3~5 天内发生的为仔猪黄痢,2~3 周发生的为仔猪白痢,以及1~2 个月龄断奶前后发生的为仔猪水肿病。

2 流行病学

仔猪黄痢主要在仔猪生后几小时至5 日龄均可发生,偶见个别猪病期延长。这种病通常由带菌母猪排放的粪便含有病菌污染圈舍、器械引起的,仔猪通过吸吮母乳或舔舐母猪皮肤等方式导致仔猪感染,也可能通过环境传播给其他母猪。该种病没有明显季节特征,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尤其是初产母猪所分娩的仔猪更容易被感染。

仔猪白痢常见于出生后8~35 日的仔猪。此病在猪感染致病菌后结合多种应激因素引起发病,如气温骤降、大风、阴雨潮湿、打雷、经常带猪消毒、母猪乳汁太浓或不足、饲料品质不良或突然更换等。同一窝的仔猪发病时间存在先后,相互作用影响并导致病情加重。这种病在全年均会发,但在早春、严冬以及炎热季节更容易发病。

猪水肿病在1~2.5 月龄的断奶仔猪中更容易发生。该病是母猪带菌或患病仔猪排泄物含有大肠杆菌污染饲料、水、环境等引起,以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为主。猪水肿病在4~6 月份和9~10月份较为多见,尤其是在气候突变和阴雨天气后更容易发生。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多见于膘肥体壮、吃得多且长势快的猪只。虽然该病的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却很高,常达80%~100%。

3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潜伏期相对较短且发病突然。患病猪均可见腹泻且粪便含有凝乳小片,呈黄色浆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呈现脱水、昏迷等严重症状,导致该病死亡率较高。

仔猪白痢的病情相对较为沉重,病猪会表现出腹泻、精神沉郁、恶寒、消瘦、被毛粗乱无光等症状。发病日龄越小的猪,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程相对越短,死亡率反而越高。

猪水肿病的发病具有突然性,主要表现为猪的精神状态沉郁、食欲减少、体温略微高于正常值、心跳加快(改成心率加速)等症状。从临床发病的情况来看,病猪会突然变得兴奋不安,反应过度敏感,出现抽搐等症状。病猪会出现水肿,四肢无力,行动失调,丧失平衡感,进而陷入昏迷并最终死亡。

4 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充满多种黄色液体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现弥散性小点状出血;此外,肝、肾常有小的环状坏死灶。

仔猪白痢表现为肠道内有气体和灰白色糊状内容物;部分肠黏膜苍白、充血;肠系膜淋巴结稍出现水肿;实质性器官无特征明显变化。

猪水肿病的主要特征是全身水肿,尤其是面部、额部、眼脸及下颌部;贲门部、胃大弯水肿,剖开可见黏膜下层呈现胶冻状;结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剖开时呈现凉粉状且伴有大量液体渗出,甚至伴有肺水肿;心包腔、胸腔、腹腔积满淡黄色液体。在暴露于空气中时,液体会迅速凝成胶冻状。该病还可能导致大脑水肿,进而引起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5 诊断方法

针对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在临床诊断方面,对于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初步诊断通常基于发病日龄、腹泻、粪便形态等典型症状。然而,在区分与其他引起仔猪腹泻的病菌方面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关于猪水肿病的诊断,要临床症状、发病规律和剖检变化进行初步判断,但同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区分。

6 治疗措施

治疗仔猪黄痢时,需要综合采用药物、补液补糖和特异性治疗措施。在选择药物方面,应首选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广谱沙星类药物,以确保疗效。同时,可以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注射液或口服补液盐等方式,来补充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此外,还可以制备抗猪黄高免血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仔猪白痢治疗方法为抗菌消炎,收敛止泻,补液助消化。四环素、土霉素、硫酸黏杆菌素等药物有效,中药方面白龙散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仔猪水肿病通常采用综合治疗,其中包括在饲料中添加盐类药剂,诸如硫酸钠、硫酸镁或人工盐等帮助清除肠道内的病菌和产物。抗菌药物如土霉素、大蒜素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每天使用1 次,连续5~7 天。同时结合静脉注射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等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也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安钠咖来进行治疗。

7 预防措施

猪大肠杆菌导致仔猪出现的黄痢、白痢、水肿病是比较常见的,猪群的健康、生产管理、消毒不严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首先,在猪舍的清洁、卫生、消毒方面,需要根据猪群数量和密度适时清理猪舍,保持干燥清洁,并进行合理地消毒。特别是在母猪产前,要对产房进行全面消毒,确保环境达到细菌无菌化水平,以降低新生仔猪被感染的风险,同时饲料、饮用水、养殖器具等在日常饲养过程中也要保证清洁卫生,防止污染物质的存在和繁殖,从而减少了对猪群的危害。

其次,在免疫方面,需要根据猪群的实际情况为母猪和仔猪进行定期免疫。对于孕期母猪,可以用K99、K88 双价基因工程苗或仔猪大肠埃希氏杆菌三价灭活苗等进行注射,以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减少对新生仔猪的传染风险。而对于易感猪只,可以注射多价灭活疫苗,提高其免疫力水平,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

再次除了定期进行免疫,还可以采取其他预防措施来提高仔猪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例如,给仔猪服用抗菌药物、益生菌和中草药等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最后,在日常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对饲料、饮用水的监管,确保猪群的环境、饲养方式、喂养管理等符合卫生标准。这涉及到对猪舍内所有设备、器具、地面等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此外,管理人员应该制定适当的管理计划,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福利。这可能包括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供适当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确保猪舍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符合标准。在猪群的日常监管中,管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猪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确保其达到预期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调整繁殖计划和饲养方式。

8 结语

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和规模化生产的普及,猪大肠杆菌病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给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要威胁。为此,本文对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猪大肠杆菌病,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展,加强猪大肠杆菌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为推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黄痢水肿病白痢
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
仔猪黄痢及其防治
仔猪黄痢的防治探讨
鸡白痢的防控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哺乳仔猪黄痢的防治
一起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与预防
仔猪黄白痢防治初探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