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同课异构”的教学思考
——以奉节县三节高中语文竞赛优质课为例
2023-08-27陈清明
陈清明
“同课异构”,即由同一科目组几个教师针对同一课题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2023 年春重庆市奉节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三位教师“同课异构”执教了《祝福》一文,不仅同台献技比拼教学专业技能,还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听课观摩的教师诸多启示,梳理、总结出来,相信对一线语文教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也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教学目标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之原理》中说:“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不是靠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的发挥,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才能,而是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周密考量。”可见,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备课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成效的基础。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目标就是课文的教学点,要明白教学点就一定要备教材与学生。备教材就是抓课文的关键点,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主题都是关键点。
1.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根据小说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把课上好,确实应该在教学目标上下功夫。三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师A:①感受封建礼教压迫下祥林嫂的悲惨命运;②探究“我”是否有机会拯救祥林嫂;③了解启蒙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彷徨。
教师B:①语言建构与应用: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整合归纳信息;②思维发展与提升:利用人物的遭遇和精神面貌反观社会环境,理解造成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创作意图;③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祥林嫂悲剧美的意义;④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爱憎之情。
教师C:①语言建构与应用:品味文中有关“看客”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点;②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看客”形成的社会根源;③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鲁迅塑造“看客”形象的意义,并在“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中完成思辨性阅读;④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当下,让学生树立拒绝做“看客”的意识。
综合来看,三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同中存异,相同的都是围绕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封建礼教的本质。不同的是,教师C 不是分析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而是选择“看客”这类形象,结合新时代的“看客”启发学生不做冷漠的“看客”,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所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这都符合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
2.合理安排环节,落实核心素养
小说中的情节是为突出、丰富人物形象而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环节是为高效、合理的课堂教学服务的。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就要发挥教师特长,这就体现在教学预设中。教学环节的安排,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
教师A:重在通过设计“我”是否有机会拯救祥林嫂这个情节,让同学们去分析当时知识分子彷徨的心理及产生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悲剧的根源。
教师B:通过设计对祥林嫂悲剧美学意义的探索,在人物分析中体会悲剧的根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教师C:主要创设“看与被看”对立关系的情节,使学生联系当下,树立不做“看客”意识,深刻理解造成悲剧的原因。
从教学环节设置来看,三位教师都体现对新课标的落实,教师A 偏向于把问题情节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师B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后,安排具体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教师C则是通过设计“看与被看”对立关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与发展素养。
二、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第三要点,并把它叫做“知识点”。他认为教学要教有用的知识。可见,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那么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更有用的知识?这对教师教学来说是有难度的,要求教师要深思熟虑。
1.精选学科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王荣生教授说:“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知识要‘随文而教’‘因文而教’。”张志公先生说:“精要、好懂、有用。”可见,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切合教材、学生实际,而且是学生日后要运用的语文知识。那么,教学《祝福》就要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A:首先安排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为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绘制肖像,让学生在对比中对祥林嫂一生的变化产生情感,并代入情境。接着,深挖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安排一个主任务与五个分任务。
教师B: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围绕“祥林嫂可以活着吗?”这个主题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要求学生重点找出祥林嫂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教师C:围绕“‘看客’有什么特点?”来解决“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从语言片段阅读开始,再到整体阅读,再延伸到课外,逐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三位教师对语文知识都是挑选了人物形象,恰好都把握住了语文知识点的确定。而本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表现在环境、语言、动作、神态、对话中。这三位教师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教会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方法与策略,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夯实了基础。
2.符合学生学情,尊重个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学生学情,尊重学生思维个性发展,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前面分析三位教师教学点的选择可知,他们的选择是建立在高一学生已经学过《百合花》《哦,香雪》基础上的,有了一定的人物形象鉴赏能力,懂得阅读要结合特定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内涵。基于此,三位教师是立足于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来安排教学内容的。
三、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形式-内容-形式”。语文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形式是浅层的语言形式;内容形式,就是文章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揭示的主题;第二个形式与第一个形式不同,是完成第二个阶段后,找出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
1.转变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特长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的教学,课堂的成效来自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把控。
教师A:教学过程以四个环节呈现。
环节一:绘其肖像,知其悲剧。安排学生2分钟为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绘制肖像,教师出示一幅图,形成视觉感觉,把学生带入情境。
环节二:深挖文本,思维碰撞。主任务“‘我’是否有机会拯救祥林嫂”引领下,分解为五个小任务“我”的身份、与鲁镇众生关系、与鲁镇氛围关系、与祥林嫂“灵魂”对话、“我”的心理变化,得出“我”没有真正的机会拯救祥林嫂。
环节三:他石攻玉,启思当下。分析、解决青年中彷徨的现象。
环节四:总结。诗歌收尾,引导学生不做新时代的彷徨青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师B:教学过程以四个活动形式呈现。
活动一:初解浅识“看客”面。聚焦文本、片段阅读、拓展文本,知道“看客”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聚焦探寻“看客”因。通过默读、跳读、旁批、交流的方式解决。
活动三:深入剖析作者意。探寻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看客”众生相,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理性思维。
活动四:反思现实“看客”群。联系学生生活,探索“看客”在新时代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教师C: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环节一:以鲁迅小说中的八种形态各异的死亡为切入点,出示主任务——祥林嫂可以活着吗?
环节二:围绕主任务,探讨三个小任务。分别是重走祥林嫂的一生;“自救”可以活着吗;怎么做可以活着。
环节三:作业设计,了解浙江东部的“典妻”制度。
环节四:总结,完善板书。
从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他们都做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内容—形式”。特别是教师B 让学生通过片段阅读去理解文本,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形式阶段。至于内容阶段,三位教师都是建立在第一个形式基础上展开的,都要求明确祥林嫂社会悲剧的原因,体会鲁迅的爱憎之情。到了第二个阶段,三位教师的共同点都是结合时代去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启示当下。
当然,从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他们的课堂具有差异性。教师A 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升学的生审美与鉴赏能力。教师B 则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与发展能力,且通过语言运用体现。教师C 是在表达与交流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可见,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进行的,都有各自擅长的地方。
2.增强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标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要求教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学习情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做到少讲,多引导。
从前面分析三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难发现,三位教师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三位教师在课堂上相对于传统满堂灌的教授形式确实是“少讲”了。实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注重对教材的挖掘,备课更精细,更了解学情,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实情随机应变。
四、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实际教学是有方法可循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弄明白一堂课想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什么。
1.善用任务驱动,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思维提升与发展中明确指出高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授高中语文课程时,要考虑教的“深度”,只有在深度的层面上,学生的逻辑思维才会被开发出来。这就需要“任务驱动”,核心任务一个,下设分任务,并以小问题辅助。比如,教师C 在总任务“‘我’是否有机会拯救祥林嫂?”下设计的任务二“自救”可以活着吗?教师C 设计三个问题:第一,祥林嫂尝试自救过吗?找出自救行为并体会祥林嫂的性格或心境,合作交流完成。第二,自救为什么会失败?她有错吗?第三,封建礼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在任务驱动下,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祥林嫂的生存环境被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裹挟着,逃无可逃,救无可救,她的死是必然的。
2.创设真实情境,自主探究疑难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同时发展思辨能力……理解文化多样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师B 设计的活动四:反思现实“看客”群,就是把问题抛在真实的语言场景,结合网络中的“吃瓜群众”“键盘侠”,现实中的看客等让学生体会“看客”文化对新时代的影响,学会辩证地思考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解疑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观摩三位教师的《祝福》“同课异构”课,结合平时随堂听课,观看教学实录及授课感受,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这里有两点反思。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语文的思维去教学,将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点,还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听三位教师的课,让人受益匪浅,要想语文与生活相联系,首先得花心思研读教材,深度解析,关注时事;还要深入学生生活,摸清学生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要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促进每位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能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构建多元化和活泼性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