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我国家庭教育的价值本真、现实隐忧及发展路向

2023-08-26范卿泽谭轹纱贾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范卿泽 谭轹纱 贾伟

摘要: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价值本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根本基础、是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核心动力、也是涵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路径。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主体的单一、教育内容的功利化及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异化,家庭教育面临功能式微、主体分化、价值偏失、方法迷途等多重现实隐忧,其育人实效也遭遇提升瓶颈。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多元协同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路径。为此,家庭教育主体应积极创新,坚守“朴素、务实、协同、有效”的家庭教育发展立场,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合作教育体系、重构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家庭教育模式、协商选择契合儿童成长需求的家庭教育内容、多渠道提升家庭教育主体的信息媒介素养等路径,引导推动各利益相关者走向“多元一体协同育人”,从而有利于“儿童友好型”综合育人环境的形成,促进新时代家庭教育现实困境的良性疏解。

关键词:新时代;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2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颁布出台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均强调要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定位及协调机制,这为当下重新认识、推动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实践方向。《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立法,国家从立法的高度关注家庭教育,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可见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期望之高,同时家庭教育也被国家赋予了历史性重任和含义[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顶端,并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目标,其中强调了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肯定了德性成长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在这之后,多次政府报告都重点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个人主义日益凸显、金钱至上理念逐渐为王”[2]的意识形态下,严格筑牢“立德树人”这一发展底线,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在家庭教育环境下,“立德树人”的身影则显得异常匮乏。基于此,《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要求“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3],此举体现了我国家庭教育在立法层面的创新和变革。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解构家庭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以私人教育视角展开,而立德树人则是以公共道德为视角,所以通过二者的充分交叉与渗透,能够使二者关系更加规范,更加合理[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生养和教育本是家庭的应然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家庭教育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与实践却并未真正实现深度革新,仍多沿用传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模式,如此便导致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等问题,无法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发挥其重要价值[5]。由此,如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凸显家庭教育的价值本真,精掘当下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索改革路向,以期在多方协作中推动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下各利益相关主体面临的重要议题。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经萌芽探索、奠基深化、规范立法三个时代鲜明的阶段,已由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家事”上升为兹事体大的“国事”,“由内隐回归外显、由单向转为双向、由学科化走向综合化”是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凸显[6]。尤其是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综合把握新时代家庭教育的价值本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

我国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7]。“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8],家庭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明确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问题的解决路径。从根本上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落实,彰显着家庭教育在参与立德树人层面的重要作用,其与立德树人的持续发展存在同向性与同步性,应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存在[9]。从整体层面看,立德樹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密切协作,不论是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还是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需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方向,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育人实践,积累经验、发掘问题,在互相助力中提升立德树人的发展水平。从家庭教育层面看,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承担起其特有的职责和使命,意识到自身在立德树人层面的重要作用及与学校、社会协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积极践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展现特有的育人价值,以此支撑和促进教育整体的全面进步。家庭教育立德树人重要力量的发挥和价值的展现,需要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协作,为家庭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健康和谐的环境,才能更好彰显家庭教育在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重要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孕育培植儿童健全人格的根本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对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空间的天然特殊性,为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奠定了基础。著名教育学者李希贵曾说,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在用一种“竞争”的方式启动着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一旦失去竞争,他们就丧失了这个动力。“竞争”思维下一些备受推崇的做法离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教育的未来”倡议中提出:我们未来培养的,或者我们今天应有的孩子,他们身上的品格应该有合作和团结。但是,合作和团结绝对不是靠一系列的过度竞争来培育的。那家庭教育能发挥什么作用呢?从家庭教育本身看,培育个体健全的社会人格是其在新时代不断追求的目标。健全人格不仅强调个体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还关注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在身体、心理、精神等层面都健康,并能正确处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才能体现出其健全的人格[10]。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顺利落实。只有家庭教育能从婴幼儿时期开展培养个体健全人格的教育,也只有家庭教育能持续不断地参与个体人格的培养,表现出特有的伴随性、长远性。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视角看,其培养个体健全人格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协作。学校教育更侧重于教会学生知识、指导学生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等层面仍有赖于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而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社会教育本就依赖着家庭教育的实践参与和落实。

(三)家庭教育是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核心动力

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学习成长实现“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愿景,这是促使大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关键动力。家庭是人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家教理念等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1]。从整个教育发展体系看,家庭教育是其整体的根基,这不仅是因为一个人最早的教育起源于家庭,最长时间的教育也依赖家庭,还因为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态度,具有关键性、持续性等特征[12],承载着教育最初的使命和职责。因此,家庭教育还具有推动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家长本身肩负着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价值。从其发展进程看,自古以来家庭环境便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从其发展历程看,家庭教育从最开始的启蒙教育入手,结合后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了教育体系,在整个体系中承担着根基的使命和职责。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在启蒙阶段及学前阶段的培育,社会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在当下,虽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形势发生了转变,而家庭教育由于其特有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能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教育和价值观培育,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关键动力和多方合力,共同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四)家庭教育是涵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路径

“家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化、秩序维护、风气塑造、社会治理、文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3]。家庭本身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单位,因此这就决定了家风和社会风气之间的直接关系。作为家文化的核心,家风代表着家庭的整体风貌和氛围,表现在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层面[14],而家庭教育是家风形成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家庭教育也能有效涵养社会风气,助力全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一方面,培育优良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家庭教育重在通过家长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开展价值引导、习惯培养及知识传授,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家风的培育和传承必不可少,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风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社区治理中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使命和功能”[15],不断展现出其在涵养社会风气层面的重要价值。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教育效果也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以培育优良家风的形成涵养社会风气也成为可能。此外,通过家庭教育途径,未成年人可在价值选择、行为准则等层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能具备更健康的思想观念。如此,便可直观地展现出家庭教育在涵养社会风气层面的重要价值。

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增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安全问题,不断爆发的家庭亲子矛盾极端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儿童身心成长及家庭原生教育的广泛谈论与深刻反思,特别是在这些事件中折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触动着全社会的神经。痛定思痛、由此反思,当下家庭教育主要面临着功能式微、主体分化、价值偏失、方法迷途等多重隐忧。

(一)功能式微:家庭结构变迁引发家庭教育难度迅猛增加

“现代家庭教育是在现代家庭制度中,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历史和社会建构的产物”[16]。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看似顺理成章、信手拈来,但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子不教,父之过”,父母的最大压力莫过于子女养育压力。家庭亲子关系本质上是自然而然、平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父母在其中是主要的引导者,所以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必然会十分直接和深远[17]。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再加之国家人口政策的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家庭结构与功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也表现出很大不同。与之前相比,当前我国社会上家庭结构呈现独生子女占比较多、不稳定性加重及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增多等趋势,这不仅表现出家庭结构的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18]。一方面,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仍占据一定的比例,且此类家庭更多地与祖父母一代生活在一起,而在此背景下,仍以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职责和使命未得到明确划分,且各类家庭成员在教育理念層面仍存在一定的相对排斥性,展现出家庭教育的时代困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家庭结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等比例的不断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负担,且不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的有机融合。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群体虽然整体比例下降,但绝对数量依然较大。以留守儿童为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性[19],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提高的保障,当家庭教育氛围比较积极、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时,那么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自然也会充满大爱与温暖,反之亦然[20],但据国家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规划末期,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21],且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活动不仅缺乏必要的教育主体,也缺乏支撑其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条件,成为在新时代提升家庭教育实效的阻碍。

(二)主体分化:教育主体单一导致家庭教育力量势单力薄

现阶段家庭教育的主体主要依赖家长群体,而由于监护人教育专业素养的缺失、日常工作生活的繁重,以及对成为家长后“家庭教育技能”的学习惰性,导致其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家庭教育实效的增强,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和定位存在不足,其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仍面临较大阻碍。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校教育中,对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便缺乏必要的重视。再加上部分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也存在唯分数论偏向,而忽视对学生的爱和关怀。这不仅体现出家庭教育中教育主体层面的单一性,还表现出家庭教育主体育人专业性的缺失和育人力量的不足,导致其形成了一系列错误的认知和不正确的教育行为[22]。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教育在参与家庭教育层面的表现也存在较大进步的空间,由于对家庭教育认知及相关支撑活动设置的限制,学校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指导无法得到有效实践,导致家长提升自身的育人素质缺乏有效途径,再加上学校与社会参与度的不足,导致家庭教育的力量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其育人实效也难以得到增强。

(三)价值偏失:家庭教育内容功利致使价值引导良莠不齐

“中国社会进入以注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和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应有的社会人格”[23]。但由于家庭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无法有效契合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体现家庭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其教育功能的异化,无法真正培育孩子健全的社会人格和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教育目标的脱轨,导致很多家教内容的功利化过于凸显,使得家庭教育的发展脱离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也无法真正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现阶段,唯分数论、唯学业论、唯学校论等理念充斥在家庭教育中,在此观念下,家庭教育长期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存在,其在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式时,也更多地以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等为主,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特征,背离了家庭教育应有的发展方向[24]。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风、红色基因及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不足,导致其教育内容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以此类教育内容培育孩子的价值观也难以顺利推进。再加上家长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对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知识能力水平及身体发展需求等缺乏必要的定位,导致家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深入孩子内心,影响其价值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方法迷途:信息媒介使用异化驱使家庭亲子关系淡漠

“促进我国多主体参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对于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5]。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而家庭等社会主体在儿童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类型单一,多半呈现出规避、禁止、限制或者不管不顾等不良处理方式,这不利于儿童信息素养和家庭亲子关系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载体的快速发展在为家庭教育带来全新局面的同时,也同步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缺乏亲子交往互动的信息媒介使用,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天生的血缘亲情关系变得稀少而弥足珍贵。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家长沉迷于手机,孩子沉迷于游戏而互不交流的状况。部分家庭教育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认同,无法正确认识信息媒介对教育的影响或有效使用信息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对何时、何地、何事、何种程度上该借助手机、电脑等信息媒介终端难有共识,甚至由家长无序无节制使用手机等导致的严重后果深刻影响着亲子关系,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据202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显示,83%的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沉迷某款游戏,且指出沉迷游戏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26]。表明家长如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素养,或缺乏必要的时间精力、资源储备开展家庭教育,便会引发孩子在网络行为层面的缺失和偏颇,进而形成家庭教育层面亲子关系间的“数字鸿沟”。此外,由于当代未成年人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家长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素养,在使用信息媒介开展家庭教育时存在滞后性,便会引发亲子关系的淡漠,无法与孩子保持有效的交流,从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

當前,家庭教育地位逐渐凸显,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切实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27]。为促进新时代家庭教育现实隐忧的良性疏解,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应坚守“朴素、务实、协同、有效”的家庭教育发展立场,以儿童发展为“圆心”,引导推动各利益相关者构建“同心圆”式的多元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家庭好子女、学校好学生、社会好公民”的育人目标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儿童友好型”综合育人环境的形成,让“家事”与“国事”齐步走、同发展、共命运。

(一)和合共生:完善多方联动的家校社育人合作体系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须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28],在促进儿童成长中推动家庭教育认识、学校教育常识与社会教育共识同向而行是基本追求。虽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承担着教育根基的职责,但实施和发展仍然离不开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由于现阶段家庭教育仍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力量薄弱等问题,更加呼吁多方联动教育服务体系的形成,在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专业性的同时发挥学校及社会的综合化育人力量。

首先,对家庭教育主体而言,其应意识到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自身教育职责的变化和教育形势的严峻,摆正自身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从思想观念层面重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自身发展创新的重要作用,以此理念促进多方协作教育体系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主体应不断以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要求自己,密切关注家庭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出台,不断以更高标准和新要求审视自身在家庭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以积极的眼光和创新的理念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以此提升家庭教育的时效性。其次,家庭教育应立足自身实际,在与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中,共同构建助力家庭教育创新进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同时,学校及社会也应积极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在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支撑和指导的过程中,助力家庭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升级和完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力量,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系列化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如学校可通过家庭教育宣传月、开设家庭亲子学校、“空中课堂”等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建设学段进阶式家庭教育微课程体系,为家长提升自身的育人素养提供有效途径。社会应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必要的资金、人力及物力等保障,组织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与家庭教育主体保持良性互动,为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29]。最后,在建立多方联动合作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各主体应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边界,有选择地开展合作,保持各类教育在恰当的范围内活动,避免落入过度指导的困境,以此在保持良好协作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教育联动机制[30]。此外,对家庭教育指导成效予以及时监督和评价,是形成长效化发展态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31],应在政策与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

(二)返璞归真:重构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家庭结构及家庭文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参与家庭教育的人员及其教育模式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时代形势和发展需求,创构“理念—目标—路径—模式”家庭教育新样态,在全面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一是要孕育家国情怀新观念。要小中见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落实国家育人政策主场作用,将“依法依规带娃”的思想观念根植于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家庭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突出“以德为先”的鲜明特色,理直气壮、春风化雨地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浸润式成长,让家国情怀成为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要确立家庭教育新目标。各主体应意识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多样化问题,从家庭结构变化的视角上助力家庭教育模式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家庭教育主体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有效分析家庭教育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家庭结构变化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同时联合新时代全员成长及“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等发展方向,将家庭教育的目标转向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32]。三是要构建主体教育新路径。在现实中,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与附庸,不断冲击着家庭教育的应然主流,使家庭教育失去了本真价值。因此,社区等有关主体应立足家庭教育群体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与家庭接触的便利性,营造家庭整体参与的氛围,在过程中逐渐反思、不断深化,通过推送家庭教育资源包、宣传引导手册等形成“普法普策”“选树典型”的常态化机制,逐步引导父母从家庭教育的“监督者”“旁观者”与“额外介入者”向“同行者”“陪伴者”与“积极辅助者”的角色转变。四是要践行家庭教育新模式。教育主体应践行具有新目标、新内容、新方式及新标准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家长教育主体应基于孩子的发展实际,在重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模式的适应性,以此减轻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抵触心理。家庭教育可参考学习“爱—榜样—边界”三角形的教育模式,将各项家庭教育活动置于“爱”的包围下,同时各类教育实施者做好榜样示范,在注意主体边界的基础上推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33]。在上述模式下,家庭教育的参与者都可找到自身的定位,并以一种近乎和谐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再加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实,此模式便可在良好的沟通中完成教育活动,进而助力家庭教育的高水平开展。

(三)儿童立场:协商选择契合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促进法》基本框架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是家庭教育基于家庭生活这一基本理念。生活教育是掌握《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本质的一个精髓。站在家庭教育的视角来看,由于其既不同于学校教育固定化的模式和场域,也区别于社会教育的全覆盖性和整体性,其在开展时更应关注教育内容的生活性、生成性和科学性,以契合儿童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籍此来推动家庭教育和常规教育的有效协同。

一方面,家庭教育各主体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日常行为的观察分析及与学校的交流沟通,明确孩子的学情实际,精准定位孩子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以此指导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选择教育内容提供有效依据,进而在供需平衡中提升家庭教育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各个家庭都有差异,而且孩子学习的过程比较漫长,时间较久,再加上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的天然联系,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能更贴近孩子的实际需求,弥补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引领孩子更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类挑战,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在选择家庭教育内容时,还应强调良好家风的熏陶和红色文化的融入,以此引领家庭教育内容的正确发展方向,避免家庭教育落入过度功利化的困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各主体能具备正确的育人观念,同时以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并积极接受学校及社会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并关注自身良好家风的培育,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家庭教育特有的内容体系,既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需求,又契合人才发展需要,进而在精准对接中完成教育任务,真正培育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与时俱进:多渠道提升家庭教育主体的信息媒介素养

信息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信息媒介的诠释、理解、判断、评价、抉择等能力。信息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个体能否恰当运用信息媒介的能力。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数字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大范围提升家庭主体的信息媒介素养提供了机遇。需要在观念改良和认知提升的提出上,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平台资源实现科技赋能,加速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进程,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实际需要。

一是综合提升家庭成员对信息媒介的甄别使用和自控能力。家庭应在充分考量信息媒介人文性、工具性和娱乐性的基础上,约法三章、互相监督,防止家庭成员沉迷于网络,努力把精力“转移”集中在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活动上。对家庭教育主体而言,还应加强信息媒介的认知意识和能力,具备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正确认识信息媒介的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学校等相关机构组织的信息媒介能力提升活动,同时以创新的眼光分析家庭教育中信息媒介的使用,不仅自己要正确、合理使用信息媒介,还要指导孩子科学使用,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以支撑新型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避免孩子沉溺于信息媒介。对社会相关机构而言,应为家庭教育主体提供学习信息媒介使用技能的培训。通过信息媒介知识和能力的普及与培训,帮助家庭主体树立正确的信息媒介使用意识,同时锻炼其使用技能,不断消除其与学校、社会及子女间的“数字鸿沟”,缓解其信息焦虑,指导其更高效地使用信息媒介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同时,在充分契合当代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也结合必要的信息媒介提升教育的时效性,進而全面强化家庭教育的质量,在与新时代背景保持同步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34]。二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家庭教育模块的作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智慧教育平台”)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有利保障。智慧教育平台从“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指导”三方面,通过“云教程”的方式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家长在运动作息、时间管理、心理修复等方面提供儿童家庭教育方法。面对目前智慧教育平台推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知晓率低、传播性弱、指导性差、转化期长等现实困境,需要依托各级教育部门、社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等各方主体,畅通“建设平台资源—指导家长实践—促进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促使智慧教育平台赋能新时代家庭教育,推动家校社在儿童教育上的育人观念一致、实践步调协同。同时,应完善家庭反哺智慧教育平台的机制,促使在应用过程中吸纳更多一线家庭的优秀育儿真经,形成智慧教育平台与家庭教育共生共进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重涵,贺小茜等.现代教育制度中的家庭教育——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时代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22,(10):33-40.

[2][4] 傅国亮.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9,(3):94-96.

[3]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EB/OL].http://www. 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 html,2022-11-26.

[5] 辛治洋,戴红宇.家庭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定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6):34-41.

[6] 刘莎莎.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现实困境与进路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23,(1):44-49.

[7] 人民网.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EB/OL].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9/0108/c40531-30509139.html,2022-11-22.

[8] 任嘉蕊.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56-58.

[9] 余清臣.面向立德树人的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挑战与治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18-125.

[10] 彭飞.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N].人民日报,2022-06-07(05).

[11] 崔学鸿.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J].人民教育,2022,(Z2):80-83.

[12] 康丽颖,李媛.家庭教育当合“规”合“道”[J].人民教育,2021,(22):31-34.

[13] 田旭明,杨正梅.中华家国文化的新时代阐发与实践[J].中州学刊,2023,(3):115-122.

[14] 洪明.论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94-100.

[15] 鹿锦秋.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社区治理作用的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家,2023,(1):153-160.

[16] 吴重涵,张俊等.现代家庭教育:原型与变迁[J].教育研究,2022,(8):54-66.

[17] 俞国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6):21-28.

[18] 王淑清.《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22,(1):46-49.

[19] 杨传利,毛亚庆等.西部民族地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基础教育,2020,(4):93-104.

[20] 赵可云,刘冠玲等.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2):9-17+106.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对“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提案”的答复[EB/OL].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 content.jsp mtype=4&id=15314,2023-03-19.

[22] 刘元昊,杨丽.大学生家庭教育失位错位问题的研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153-158.

[23] 毛亚庆.基于社会情感学习培养学生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人格[J].人民教育,2021,(24):30-32.

[24] 张戈平.论家庭教育的秩序支撑功能——从中国传统家训出发的理论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4):18-27.

[25] 吴亚楠,黄雨婷.日本多主體参与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21,(5):152-161.

[26] 人民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发布[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07755263491631684&wfr=spider&for=pc,2022-11-22.

[27] 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34.

[28] 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0-25.

[29] 张妍,曲铁华.家庭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现实困境与进路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3):139-150.

[30] 滕洋.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J].当代教育科学,2022, (2):17-24.

[31] 梁丽婵,边昊天等.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督导评估的现状、关键问题和实施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2,(5):19-25.

[32] 程豪,吕珂漪等.我国家庭教育的内涵反思与时代重构——基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视域[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6):3-12.

[33] 彭静雯,曹根.超越西方亲子沟通的实用工具:中国家庭教育“铁三角”模型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1):28-38.

[34] 邹红军.数字化时代的空间流变与教育的家庭向度[J].南京社会科学,2022,(2):148-156.

作者简介:

范卿泽: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德育。

谭轹纱: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领导与管理。

贾伟: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政策、教育领导与管理。

The Value Implications, Hidden Worr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an Qingze1, Tan Lisha1, Jia Wei1,2

(1. ChongQing Academy Of Educatinon Science, ChongQing 400015; 2.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hild discipline have been given a richer value of the true, it is the key force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ett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fundamental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sound personality, the core motive force of promoting education to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important path of cultivating good social atmosphere.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single educational subject,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dissimil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the child discipline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function decline, subject differentiation, value deviation and method deviation, etc. . Setting up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hild discipline, and multi-synergy is the key path of child discipline. To this end, child discipline should actively innovate and adhere to the “Plain, pragmatic, coordinated and effective” chil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tanc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prong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ld discipline mode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e negotiation of child discipline cont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of child discipline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guide and push all stakeholders towards “Multi-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Child-friendly”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o promote the child discipline reality of the new era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benign.

Keywords: new era;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amily education;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責任编辑:赵云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西部项目(国家一般)“新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XEA18029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委托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2JGW03)研究成果。

① 贾伟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