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新时期对美涉侨报道

2023-08-26陈孟统

对外传播 2023年8期

【内容提要】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历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关键受众和新闻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美关系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在美华侨华人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国竞争“大环境”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小气候”。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为样本,分析海外华侨华人在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社群特点出现的诸多新变化,从而探讨我国新闻媒体机构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应如何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关注和报道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从而加强涉侨新闻报道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涉侨报道 华侨华人 美国侨社 海外华文媒体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的命运始终与祖(籍)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华侨华人的数量有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另有3000多万归侨侨眷生活在全国各地。这一亿人构成了我国涉侨新闻报道工作的受众主体。随着我国新闻媒体业态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涉侨报道在大部分国内新闻媒体机构的采编业务中已逐渐融入日常报道,不再单独作为一个细分的报道类别。但在对外传播工作中,涉侨报道仍是不可忽视和必须长期深耕的专门领域。

中国新闻社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以“侨”为特色,將“侨”作为主要受众,是中新社建社70年来坚持不变的对外报道方针之一。因应新时期海外华侨华人和海外华文媒体的新变化,中新社在坚持为侨服务的同时,通过旗下中国侨网、侨宝客户端、中国华文教育网等一批涉侨媒体矩阵,不断探索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在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中新社还通过海外供版、特稿专稿等不同形式,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系与合作。

分散在全世界五湖四海的华侨华人一直是我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关键受众,也是我国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对象。随着中国国家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所面临的社会生存环境、舆论氛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以美国为例,探讨在新时期如何围绕海外华侨华人的新特点、新情况做好涉侨报道工作。

一、新时期美国华侨华人社群的变化与新特点

(一)中国大陆“新侨”渐成中坚力量

如果以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后,华人开始大规模进入美国的时点算起,美国华人的移民史已有近180年历史。以1965年美国实行的新移民法为分水岭,美国华人社会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移民到选民”的变化。①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调查统计数据②,截至2019年,华裔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亚裔群体,占美国亚裔总人数的24%,达到540万人。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侨社内部的移民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相对老一代华人华侨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后赴美的“新侨”人口的不断扩大渐成美国侨社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在美国中文学校的行业发展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根据《2022美国华文教育行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由中国大陆来的“新侨”创办和管理的中文学校,已占到全美中文学校约63%。该报告也提到,“一些1950年代以后‘台湾系新侨创立的中文学校,甚至还有更早的老侨时期延续下来的中文学校,已经‘融入现代的新侨学校,或者具有新侨学校的主要特征”。③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华侨华人的移民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群体正在逐渐成为美国华社的中坚力量。

(二)美国华社两极分化现象依旧延续

虽然美国第一代华人移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但由于华人在文化上高度重视子女教育,他们的二代、三代子女通常接受了良好教育,加之改革开放后庞大的赴美中国留学生群体逐渐在美站稳脚跟,从而形成了美国华侨华人社会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历史原因,也与中美两国国家发展状况有关。进入21世纪后,美国华侨华人社群依然在延续这种两极分化的社群结构。

据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2008年的一项华人人口调查报告显示④,美国华人在经济、社会层面上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美国华人既有生活在大都市郊区富人区的成功人士,也有许多在城市平民区合租房屋的普通百姓;既有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士,也有不少中学学历以下人士,甚至文盲和半文盲;既有在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担任要职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也有许多从事“三D”(英语中“危险、肮脏、卑贱”三词的首字母缩写)工作的贫苦劳工。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不仅表现在人口结构上,而且在华人移民的职业特点中也得到了体现。根据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的数据⑤,有60%的华人移民从事“管理、商业、科学和艺术类”职业、17%的华人移民从事服务业,14%的华人移民从事销售或办公室行政类职业,6%从事生产和运输业。其中华人移民从事“管理、商业、科学和艺术类”职业的占比远高于其他移民群体。

(三)美国华侨华人的社会参与度在逐渐上升

相较于其他少数族裔,美国华人群体具有内部散化、整体内收的特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群体规模均处于弱势地位。但不可否认,经过近百年来的奋斗和耕耘,华人在美发展已不再是低端、穷苦的状况,第二代、第三代的华裔移民以及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开始在美国各界崭露头角。

在过去的五年中,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在美华侨华人生存环境负面因素增多,并出现复杂化倾向。美国百人会与哥伦比亚大学2023年4月联合发布的《争取代表权:2022年美国华人状况调查研究报告》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美籍华人认为自己是美国社会的一分子,在文化上融合了美国和中国的传统,但他们却被边缘化了。2021年3月,美国多地爆发大规模“反仇恨亚裔”抗议示威游行。在笔者亲历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反仇恨亚裔”的抗议示威活动中,许多华人家庭选择让未成年子女共同参与抗议活动,在表达诉求的同时,也期望教育下一代学会在美国社会维护自身权益,并敢于发声。这与过去相比,可谓是少有的新气象。美国华人群体的利益关切点、政治诉求的这种变化,应该得到中国媒体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二、当前对美涉侨报道存在问题

面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在近些年出现的上述新特点、新形势,我国新闻媒体机构的涉侨报道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力度”和“准度”都有待进一步调整。

(一)涉侨报道题材硬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聞媒体机构面向海外推出“侨乡见闻”式的新闻报道,不仅填补了当时海外华侨华人渴望了解祖(籍)国发展的信息真空,而且也成为我国打破国际舆论封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然而,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进入21世纪以来,涉侨报道的题材出现“软”“硬”比例失调的问题。由于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美关系等“硬”新闻的报道比重逐年上升,在美华侨华人关心的“家乡事”“身边事”报道量不足的现象愈发显现。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新闻媒体多把视角落在中美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上,而忽视了对在美华侨华人在签证续签、回国航班信息等软性或服务类新闻信息的充分供给。而这类服务性的准确信息、权威解读正是远离重洋的华侨华人最好的思乡“安慰剂”。对于常年身居大洋彼岸的华侨华人而言,一些软性的,甚至偏琐碎的家乡故事其实依旧是他们爱听、爱看的中国故事。

(二)海外华文媒体生态老化

华文报纸曾与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并称海外华社的三大支柱。但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美国的传统华文纸媒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冲击,在人员老化、资金困难等现实困境下,部分老牌华文媒体不得不选择停刊歇业。以笔者所在的美国大华府地区为例,在新冠疫情之前,依靠分类广告在中国超市和一些华人社区免费取阅的中文报纸仍颇为常见,但疫情之后这类报刊的数量大幅减少,其市场份额多被当地的宗教类或西语报刊所取代。

在传统华文纸媒式微的同时,部分以在美华人为主要受众的自媒体,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逐渐兴起。但这部分自媒体往往缺乏专业度和权威性。为了生存和点击率,在美华人运营的自媒体存在广告植入大于新闻报道、观点情绪先于客观事实的普遍现象。从目前来看,海外华文媒体以及所属新媒体仍是在美华侨华人阅读获取祖(籍)国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传统海外华文媒体正在丧失平台和资源优势,亟待转型和补强。

(三)涉侨报道对象虚化

要在新时期做好涉侨报道工作,“对谁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侨二代”“侨三代”在美逐渐成长,并步入社会,传统意义上对美涉侨报道的对象和受众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英语比中文流利、对美国比对中国熟悉的华人新生代,在生活方式、信息接收方式上都与老一代华人移民存在鲜明的代际差别。新一代的华侨华人没有如祖辈、父辈般强烈的故土观念或思乡情感,但对中国却多了一份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美国年轻一代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代际差异。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民调数据⑦,在各年龄段的受访者中,18岁至29岁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正面印象的比例最高,随着年龄组别的提升,美国人对中国持正面印象的比例递减。

面对不再单一的美国华侨华人受众群体,我国新闻媒体机构的涉侨报道不仅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再分类”“再聚焦”,更需要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和渠道,去贴近海外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新一代华侨华人有着“Z世代”年轻人的共同特征,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多依赖社交媒体平台。TikTok、照片墙等社交媒体应用在美国年轻人中风行。如何用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介绍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增进中国文化对在美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吸引力,将成为当前涉侨报道面临的一大课题。

三、新时期对美涉侨报道的传播思路

(一)涉侨报道需要“大侨务”视野

在传统涉侨报道中,存在“侨乡”的概念。涉侨报道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新世纪以来,美国华侨华人社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侨乡”省份,可谓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因此在报道视野上,应打破原有地域观念和报道格局,用更宏观和全国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涉侨新闻报道内容。

“大侨务”视野有助于新闻媒体机构跳脱传统涉侨报道的选题局限,拓宽对中美关系、中国故事在美传播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拉近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亲近感。

中美关系的冷暖与在美华侨华人息息相关。当中美两国舆论场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时,在美华侨华人在情感上也往往被“夹”在中间,这将进一步加剧在美华侨华人心理上的身份困境之感。以“大侨务”的报道视野,意味着新闻机构在选题上可以更宽泛。客观、平实阐述中美关系现状,真实、生动反映祖(籍)国变化发展的新闻报道,在对冲和稀释美国对华负面舆论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亲情纽带联系。在美华侨华人往往对祖(籍)国怀有深厚情感,中文的报道以及来自中国的新闻,对于大多数在美华侨华人而言有着天然的贴近性。

(二)涉侨报道需要圈层思维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描述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时曾提到文化圈层的概念。面对复杂多元的海外华人社会,涉侨报道同样需要以一种圈层思维去开展对外传播。如果把一篇篇涉侨报道的新闻当成投入海外舆论场“池塘”中的石子,那么与祖(籍)国有着不同距离感的华侨华人群体就是水中所泛起的层层涟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代际华侨华人存在认同差距,这就要求我国新闻媒体机构在涉侨报道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精准度,分众施策、增强实效。不同圈层的华侨华人群体,不仅在传播内容上应有所差异,在话语表达的力度和分寸上也应有所区别。

针对美国华社存在两极分化的现状,我们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传统海外华文媒体的内容制作、媒体转型等业务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开发深度解读、专业行业资讯类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华人读者对祖(籍)国的信息需求。而对于美国华侨华人的代际化差异:老一代华人移民仍依赖纸质、网络贴文等形式,而“Z世代”华人受众,无论在语言、价值观等方面已基本与美国受众趋同。所以,面向新一代华人受众需要更多借助短视频、流媒体等新兴传播手段。同时,面向他们的传播内容也不应局限在传统的新闻报道领域,而应加强影视剧、文化产品以及中国文化等软性信息的内容输出。

在加大对美涉侨报道数量的同时,我国新闻媒体机构还应继续重视微信、推特等境内外社交媒体的内容供给,同时增加与在美华侨华人生活、工作相关的动态信息、社会新闻、娱乐话题、自然生态等多类型传播内容。

(三)涉僑报道需要反向视角

信息传播和互动是双向的。在常规涉侨报道的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体机构的重点通常落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上。相比之下,发生在华侨华人住在国的身边事、新鲜事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一类的新闻信息其实也同样值得我国媒体关注。例如,美国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每一代华人持续关注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华人家长的诉求往往得不到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对于美国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目前已成为美国华侨华人群体一个长期的新闻话题。此外,随着谷爱凌、陈巍等华人运动员在中美两国之间收获广泛的关注度,在中国国内尚属新兴,但在美已是热门的滑雪、冰球、攀岩等运动项目,也是中国媒体涉侨报道一块未开垦之地。近年来,华人运动员逐渐在美国各大职业体育运动项目中崭露头角,但媒体的关注度并不高。加强该领域的报道,不仅能满足在美华人受众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对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有一定的引介和推广价值。

这种反向的报道视角,还可以体现在华侨华人群体本身的故事挖掘上。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天然地是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最好的诉说者。海外华侨华人身居异国他乡,通过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为住在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关于他们的故事,就是在海外最生动和鲜活的中国故事写照。

在新时期做好涉侨报道意义重大。从新闻专业角度,它是中国故事“出海”的最初落点和海外舆论场的试金石。从侨务工作角度,它是海外华侨华人“归心”的情感纽带和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凝结剂。因此,我国新闻媒体机构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用更宽阔的视野,真实、平实、踏实地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发生在祖(籍)国的新变化,同时也应该用更贴近的站位关注并挖掘海外华侨华人在外奋斗拼搏的新气象。只有如此,中国故事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才能更加立体和丰满。(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陈孟统系中国新闻社驻华盛顿首席记者

「注释」

①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 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第68页。

②Abby B., & Neil G.. Key Facts about Asian Origin Groups in the U.S., https:// 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1/04/29/key-facts-about-asian-origingroups-in-the-u-s/, 2021-04-29.

③李欣等:《2022美国华文教育行业调查报告》,全美中文学校协会,2023年5月,第8页。

④吴刚:《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公布华人人口研究的最新成果》,《侨务工作研究》,2009年第1期。

⑤Raquel R. & Jeanne B..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 https://www. migrationpolicy.org/article/chinese-immigrants-united-states, 2023-01-12.

⑥Qin G., Jennifer S. & Stacie T., The Fight for Representation: The State of Chinese Americans 2022, https://www.committee100.org/wp-content/ uploads/2023/04/Comm100_23_Columbia-Report-EXEC-SUMMARYFINAL3-4-27-23.pdf, 2023-04-27.

⑦Laura S., Christine H., et al. Americans Are Critical of Chinas Global Role–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https://www.pewresearch.org/ global/2023/04/12/americans-are-critical-of-chinas-global-role-as-well-as-itsrelationship-with-russia/, 2023-04-12.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