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波:我在“云”端守护国门
2023-08-26李菡丹
李菡丹
在我国2.2万余公里陆地边境线,300多个对外开放口岸,无数个忠于使命的身影挺拔如峰。近日,十名来自边防检查和边境管理一线的移民管理警察被全国移民管理机构评为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来自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数据研判室民警陈静波就在其中。
陈静波1984年生于湖北十堰,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考入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成为一名“奥运新警”。入警15年来,他从一名大学生迅速成长为全国移民管理领域的青年数据研判专家,累计完成8项智慧警务技术研发,总结提炼18个技战法,全面循线深挖案件线索,助力数据研判领域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口岸与社会面精准衔接,形成最强侦查打击合力。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嘉奖9次,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党员民警”。
“奥运新警”蜕变成“大神”
清晨6点的北京,北京边检总站数据研判室预警大厅内灯火通明,同事把陈静波团团围住,“不愧是‘大神!一下就找到问题所在。”“这个指标项不匹配,所以系统总是报错。”刚刚值完夜班的陈静波略带疲惫地给大家讲解数据模型中的漏洞。
其实,陈静波从小就是邻居街坊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勤奋”“优秀”“学霸”……都是他学生时代的标签。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我的家在一个小县城,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出过湖北省。能来北京上大学,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正因为如此,他在大学期间非常努力,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自学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业余时间经常写代码,“我就是喜歡,全凭兴趣自学”。
2008年,正值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陈静波毅然报考了北京边检总站,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新警”。他说:“或许每个男孩都有过一个‘警察梦,我也有,而且我当时非常想为北京奥运做点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静波任职的第一个岗位是在前台验放旅客,这一干就是十年。“我们在一线旅检岗位工作,每年验放几万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最多的一年能验放十万人。”他坦言,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渐积累,很容易甄别想偷渡的旅客。
有一次,陈静波在检查两名有偷渡嫌疑的旅客时,发现他们自述新买的电脑却有拆卸的痕迹,陈静波初步判断这个电脑有问题,于是立即请示领导是否可以拆电脑一探究竟,领导听后对他说:“相信你的判断,你放心拆!”结果,这台电脑的面板后面果然夹着两本假护照。这件事对陈静波激励很大。
从此,陈静波开始琢磨“我还能做些什么”。他把学生时代那股学习劲头拿出来,人员查验要点、证件鉴别特征、最新偷渡形势……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学习心得。每天结束工作后,他还会抽出时间总结归纳出入境人员查验方法,研究最新口岸案件通报。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陈静波还在工作之余学习法律与计算机知识,并在2016年取得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段挑灯夜读的时光,他总会发出感慨,“与‘大数据的不解之缘也许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一线工作10年后,陈静波被调到数据研判专职岗位。凭借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很快就得心应手了,从数据研判分析到非法出境入境案件办理,他总能从细微处找到突破口。同时,在大家遇到难题时,他常能提出突破性思路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被身边的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大神”。
从“汗水警务”中解脱出来
2018年,北京边检总站执法办案OA系统在全国移民管理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系统添加了笔录、处罚、案件审批等重要功能,把负责办案的移民管理警察从“汗水警务”中解脱出来,促进移民管理领域的执法办案迈上了智慧警务快车道。
然而,系统建设其实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局,研讨会上,技术研发公司对项目报价高达上百万,而且技术人员不能精准理解执法办案业务需求逻辑,项目推进一度停滞不前。在这种困境下,陈静波主动请缨,要求承接研发系统这一艰巨任务。
在得知陈静波要独自完成系统建设时,不少业内人士都断言:“不可能,这是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事情。”面对质疑,他没有辩解,他坚定地说:“当时领导和同事们都鼓励我,我对关键技术问题测试后,对自己也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接下来,数百次的需求研究、70000余行代码的运行测试、上千次的修改完善,陈静波用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提前完成了系统建设。“不愧是大神,这系统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不到1分钟法律文书就做好了,为移民管理警察节省了大量办案时间。”使用自行研发的系统后,负责执法办案的同事们连连为他点赞。
如今,执法办案系统上线4年多来,处理案件超3900起,实现了法律适用、文书制作100%准确无误,出具法律文书时间由10分钟缩短至不到50秒,累计节约办案时间3万余分钟,执法工作的时效性、规范性、专业性得到大幅提升,出入境旅客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据了解,陈静波先后完成了案件线索管理系统、专项工作数据抽取程序等8项智慧警务技术研发,他和同事以科技手段作为引擎,助推移民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云端利剑“先发制人”
2019年9月,北京边检总站数据研判室正式成立,通过构建大数据合作共享平台,实现精准锁定、精准打击,为全国边检机关查验处置和侦察办案提供大数据支撑,从此一支守护国门的云端利剑愈发锋利。
“如何让数据开口说话”成为陈静波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事。从海量数据中的“蛛丝马迹”循线深挖出整个犯罪链条脉络,让隐匿在国门口岸的犯罪伎俩原形毕露,这是让陈静波为之沉迷的“福尔摩斯探案之旅”。
“通过模型构建向一线‘一键推送可疑人员信息,让每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查验时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火眼金睛……”说起数据和案子,陈静波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上班时会随身携带一个黑色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数据需求、建模思路、模型算法、应用效果等内容,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他工作的“宝典”。室里年轻同志常“觊觎”这本武功秘籍,他却认为,“宝典”并不是秘籍,真正的秘籍是要时刻记着“一天天积累,一点点努力,一步步前进,一滴滴汇聚,成功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坚持。”
同事总喜欢问他是怎么挤时间的,陈静波常说,“如果达成目标过程中做不到自律,那就从10分钟开始,别小看这10分钟,坚持到一定时候,可能是一次巨大的跨越,收获意外的惊喜。”在他强大执行力的感染下,很多同事开始了“10分钟计划”,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很难,有时候因为忙于工作就忘记了,有时候累了就觉得反正10分钟,明天补上就行,就这样同事们的“10分钟计划”纷纷“夭折”了。
再看陈静波,即使在研发系统最忙碌的阶段,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10分钟计划”。每天午后就拿出笔记本,认认真真复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在这10分钟的自律中,他准确把握了各个研发项目的整体推进,调试修正了一个个数据模型,逐步提升了数据研判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静波紧盯严查严打跨境违法犯罪、“三非”外国人治理等工作,总结提炼18个技战法,先后搭建应用32个全国层级数据模型,实现了对出入境违法犯罪人员的“精细画像、精确预警、精准锁定”,有力推动了口岸查缉模式向“先发制人”的变革。
2022年4月,一线执勤警力查获2名骗取出入境验讫章的内地居民,案件通报到数据研判室后,陈静波敏锐意识到其中暗藏端倪。“这是个手法比较隐蔽的偷渡案件,应该不会是偶发个案”,带着这个想法,陈静波逐一调查偷渡人员的相关信息,经过抽丝剥茧,最终成功发现组织内地居民偷渡出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系列案件线索,涉案人员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有关部门根据线索通报查处非法出入境人员1000余人,抓获组织者、参与者90余人,该案被公安部纳入“百日行动”第二波次集群战役打击。
2021年以来,陈静波带队研判搜集重要案件线索,一方面推送地方公安机关,推动线索落地立案,大批犯罪嫌疑人落网;一方面推送口岸一线,助力全国多个口岸依法阻止违法犯罪活动人员出境,精准查获7起8人次偷渡案件,实现“社会面”和“口岸”的精准衔接,形成最强侦查打击合力。
一直在线,永不退缩
“如果事情没想透做透,我自己就放心不下”,这是陈静波经常说的话。数据研判工作是对海量数据采集、分析、筛查,精确锁定,精准打击,工作事无巨细,必须想透做透,正是这种执着催生了静波的大局观念。“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这句话始终警醒着陈静波,大到案件线索跟踪落地,小到日常琐碎工作,无一例外。
有一次,数据研判室要购置一批跟数据研判领域相关的书籍,便于大家开拓视野,提升业务技能。同事从网上搜索了数据研判、大数据分析等畅销书目后便准备申请采购。恰好陈静波来探讨一个业务需求,同事中间说起了买书的事情,征求陈静波的意见。
“咱们可以广泛征集一下大家的需求,我也问问我的同学老师,避免书买来了没人看。”同事没想到这随口一问,陈静波这么当回事,他立刻与北京大学的导师和同学打电话询问,又利用食堂就餐、工作间歇、微信聊天挨个了解民警需求,最终才敲定了购买书目。果然,这批书籍利用率很高,民警反响很好。
在数据研判室,同事们听陈静波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我来”。当同事家有急事请假无人顶班时,他主动说“我来”;看到新来同事使用系统很是费劲时,他总会说“我来”;在面对数据排查一筹莫展时,他经常说“我来”。
有一次,数据研判室接到一个紧急专项任务,第二天就要上报排查结果。但是数据量有十几万条,大家急得火烧眉毛,只好試着给已经下班的陈静波打电话求助,陈静波大晚上从家里赶到了值班大厅,“我研究研究”,他说罢就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一边处理数据,一边指导同事进行线索串并。经过几个小时的摸索,终于在海量数据里锁定了相关线索。
时间长了,数据研判室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外事不决问百度,内事不决问静波。百度可能断网,静波一直在线”。同事们都说,这就是静波,所有问题照单全收,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进度有反馈。“敢于担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难啃的硬骨头”“遇事永不退缩、立马就做”是他鲜明的个人特色。
在陈静波的影响下,身边的青年移民管理警察纷纷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工作心得。数据研判室党支部顺势而为,成立了“陈静波云端前哨突击队”,之后,队内涌现出一批后备“大神”。4名移民管理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7名移民管理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他所在的支部被北京市授予“青年文明号”,被公安部评为“直属机关先进青年集体”。
此外,陈静波还一直定向资助山西省灵丘下关中学的学生,在他的建议下,数据研判室党支部与山西省灵丘下关中学党支部开展了警地支部共建,大家自愿捐款设立专项教育帮扶基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家庭减轻生活压力。同时,支部组织开展扶志助学活动,定期为学生授课辅导,以视频连线等方式解答生活困惑。有年轻同事说:“在遥远的山区撒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是我们从静波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人生一课。青春路上,他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向好,激励着我们在移民管理事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笃行实干、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