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挑战及应对方案
2023-08-26李开盛
【内容提要】全球文明倡议是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突。但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正在阻碍全球文明倡议的推行,如国际格局的两极化风险、大国间对抗加剧以及国家间矛盾的激化已对国际人文交流造成负面影响,而西方根深蒂固的“西方优越论”“文明普世论”和“文明冲突论”等思想偏见则成为阻碍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层次障碍。为此,有必要以管控好当前地缘政治矛盾为重点,在增进人文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化解西方的思想偏见,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最终实现创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思想基础。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地缘政治 西方优越论 文明普世论 文明冲突论
全球文明倡议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即“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①进一步看,全球文明倡议的意义远不限于文明层次。政治的根本在于人心。全球文明倡议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改善当前国际政治生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以国家中心、利益本位为特征的“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所内含的对抗、冲突“毒素”,推进解决好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问题。与此同时,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以及深層次的西方思想偏见反过来对全球文明的实践的构成了重大阻力。要将全球文明倡议有效付诸实践,就需要对其所面临的客观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一、来自地缘政治的挑战
残酷的地缘政治现实一直是人类实现其理想的重大敌人。特别是在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叠加美西方为打压中国发展而强化使用地缘政治手段以后,国家间的怀疑与敌视情绪普遍上升,国际政治中的对抗、冲突成分进一步增加,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现实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对照全球文明倡议要实现的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等目标,当前挑战主要体现在:
1、国际格局的两极化风险
人文交流离不开商品、信息、人员充分交流的全球大环境。冷战期间,世界被分割为美苏阵营,彼此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文交流。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发展,各国间阻碍人文交流的壁垒大大降低,全球化、全球村等概念为人津津乐道。但当前美国出于遏制中国发展的需要,正在试图重新打造两极格局:一是在力量分布上,美国拜登政府通过强化其盟伴体系的方式,利用当前的俄乌冲突,夸大中国的威胁,对西方世界进行整合,从实质上削弱了欧、日作为独立一极的地位,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一方、中俄为另一方的两极格局;二是在价值观念上,美国一再渲染“自由VS专制”的叙事方式,把中俄推到西方价值的对立面,给中国贴上包括价值挑战在内的“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标签,甚至试图打造基于“价值”的产供链、推行“友岸外包”。虽然美国很难再实现两极世界的企图,但其采取的脱钩断链、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对中国进行限制等措施已对中美间的正常商品、信息和人员交流产生负面影响。一个直接的指标是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过去十余年,中国一直是赴美留学生数量增长驱动引擎。但现今持有效签证的中国学生人数从2020年1月的368,800骤降至2023年1月的262,992,缩水近29%。”②
2、大国间对抗加剧
文化交融要以政治上的合作、外交上的协调为前提。文化交融的内在逻辑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承认各有优势以及对外的开放性,彼此间是一种非零和的互补关系。文化交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缺乏机制上保障,深层次、持久性的文化交融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美国强化霸权、打压中国的带动下,世界地缘政治中零和思维、对抗逻辑正在进一步强化,文化交融的逻辑遭遇到地缘政治逻辑的强力阻击,其后果就是文化交流的政治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对孔子学院的打压,使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进入下滑期。从数量上看,原国家汉办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底美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分别为106所和538个;而到2023年1月,孔子学院官网显示美国仅有9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③中美对抗加剧还波及到美国华裔这一推动两国文化交融的直接载体。根据法律期刊《卡多佐法律评论》发表的研究,从1997年到2008年因《经济间谍法》而被美国政府起诉的人当中,17%为华裔;从2009年至2020年,华裔被告的占比增加到52%。④
3、国家间矛盾激化
要实现民心相通,首先要利益相通。国际政治本来就是国家本位,但近年来本国优先意识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逆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在内外治理上普遍性地求诸自身,而不愿意相信全球治理机制及其力量;二是美国行为的示范作用,从特朗普政府公然的“美国优先”到拜登政府为了自身政策甚至罔顾盟友利益,也降低了各国对国际治理规则作用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利益本位意识更加突出,国家之间不但在传统议题而且在非传统议题上的对立都较此前更加突出。一方面,传统的主权、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甚至还出现了恶化,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俄乌冲突;另一方面,原本是有共同利益的经贸合作也在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减少共同利益的成分。例如,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一直从中国获得大量的贸易顺差。但韩国观察家注意到“甜蜜的时期”逐渐成为过去,由于中美贸易战,全球价值链正在被歪曲或瓦解,韩国中间产品渗透中国市场的缝隙越来越窄。⑤在美国的操弄下,本应是促进相互利益的经贸议题甚至成为冲突议题,例如美国试图操纵成立所谓“芯片同盟”,拉拢日本、韩国阻碍中国发展,从而极大地扭曲了全球经贸关系本质。由于国家间利益关联的减少,以及冲突性的增加,很容易对彼此间的认同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西方的思想偏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相较于地缘政治的挑战,那些深植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西方社会内部的深层次思想认识,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构成了更加顽固的障碍。具体的政策往往会变化,但深层次的思想却不易改变,而且往往会持久地直接或间接影响西方世界的政策。这些思想认识主要有:
1、“西方优越论”的长期影响
自近代以来,西方挟实力优势建立起自认为全面优越于其他文明的心理优势,并且将这种认识变成一种深层次的文明心理。在“西方优越论”话语运作下,欧洲和西方被视为理性、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的化身,从而掌握了意识形态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空间概念置换为时间概念,西方和非西方之间的“空间差异”被转化为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时间距离”,西方被设定在线性时间序列的高级阶段,而非西方地区处在低级阶段。由此,西方即欧洲,掌握了“现代”的解释权,被视为进步、理性和现代性的代表,而东方即亚洲、非洲等,被斥为停滞、蒙昧和传统落后的象征。⑥时至近日,许多国家已开始走出对西方文明的仰视,西方国家自身一般也不再敢公开鼓吹自身优势,但其内心相当坚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崛起引起美国高度警惕的根本原因,因为中国不只是从实力可能超过美国,还通过其发展实践表明美国的所谓制度、生活方式并不是最好的,中国完全可能提供一种替代选择。这种对自身文化优越地位丧失的担忧,已成为美国打压中国发展的深层动力,也促使其对中国所代表的文化进行根本的抵制。在西方世界之外,“西方优越论”也仍然有公开或潜在的市场,或是在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思想设定的文明发展路径而不自知。这些认识都阻碍了对世界诸种文明的平等认识,特别是难以正确看待那此所谓边缘文明的内在优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
2、文明普世论的深层挑战
全球文明倡议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既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又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机结合”。⑦但在西方思想界及其社会认知中,一种基于“西方优越论”的“普世主义观”仍然根深蒂固,即自己认为好也必定对其他人好,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这是近代西方传教士在第三世界狂热传教、当代西方政府热衷推广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尽管西方特别是美国也有“自己管好自己”的孤立主义思潮,但那往往是自身实力或精力有限之下的自私选择,只要时机合适,自视为“山巅之城”而且要“普照天下”的冲动就会迸发出来。更加重要的是,西方的普世主义不只是文化方面,还带有政治内涵,即把当代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与一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捆绑销售”,认为只有某种特定的政治方案,才能满足此类普世价值的要求,除此之外的所有政治安排,无论多么成功,都带有洗不去的“原罪”。⑧在此实践逻辑之下,西方不但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中极力推广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否定其他国家与文明所内在的特色探索,甚至是不惜通过推动其他国家的政权变更以建立西式政治制度,对非西方的文明发展与实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文明多样性话语及其实践的传播。
3、文明冲突论阴影犹在
文明冲突论因为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出版而声名大噪,至今仍余响不绝。“文明冲突论”不同意西方文化普遍适用的观点,但提出文明之间是一种竞争性共处的关系,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⑨尽管亨廷顿强调不同的文明间要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但其观点后面透露出来的关于文明间关系的认识无疑是负面的,对倡导文明和平共存的观点与实践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例如,2019年5月,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就中美关系发表谈话,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所谓的中美竞争是美国第一次面对“非白种人”的强大竞争对手,并称美正在制订基于“文明冲突”的对华关系框架。尽管这种观点遭遇到包括美国内部许多人士的批评,但不得不说这一言论确实反映了西方内部的一种深层观点,只是平时被“政治正确”所掩盖而难以表达出来。目前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政策,其深层次逻辑也是不相信或不愿意看到中国所代表的文明与西方文明共存,而其有关对华政策的“自由VS专制”叙事更是反映出其文明冲突论的深层次认同。
三、管控地缘冲突,构筑思想根基
要实践人类文明倡议,就需要强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就像有研究者所主張的那样:“不断推进文明交流对话平台建设,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强双多边政党和政治组织交往活动,是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有效实践路径。”⑩但考虑到上述挑战,因应好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的深层次变化以及西方世界在思想认识层面的根本性痼疾,才能为实践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环境。在思想层面难以遽变的情况下,管控好地缘政治的挑战、为全球层面的人文与思想交流提供一个和平、稳定、有序的大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筑推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思想根基,就变得至关重要。
第一,坚持国家主权,照顾不同国情,尊重每一个国家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国家是文明的载体,而且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是国际政治运行的主要行为体。成熟的文明形态只能在自己本国国情的土壤里生长出来,任何外来的干涉与移植只能破坏既有文明发展进程,主权原则是每一个国家抵制这种破坏、维护自己文明发展道路的国际法治保障。考虑到这一现实,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国家负面作用在地缘政治架构下的恶性膨胀,而尽可能地发挥其在推进文明发展、共存方面的积极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文明间能否和平共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载体即国家能否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是否能够为弱势文明提供保护;二是国家能否不做强势文明扩张的工具,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尤其是仍然要警惕那种认为人权高于主权、打破国界输出“民主”“自由”的迷思及其实践。只有在主权平等的架构下,才能做到“新的‘全球文明不再是由某一文明主体‘独大与其他文明‘从属组成的不平等结构,而是在全球对话与合作中形成一种既体现‘多样的统一又体现‘统一的多样的人类文明共同体。”11
第二,妥善管控重大国际政治与安全议题,避免国家间人文交流受到地缘政治动荡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处理好地缘政治冲突,为实践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一个和平的环境。在地缘政治冲突短期内难以根绝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关国家就彼此间重大矛盾关系处理达成一定的共识:一是要管控冲突升级,国家之间要意识到彼此间的命运已不可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能通过“脱钩断链”重回一个分裂的世界,冲突升级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和平处理争端或者至少是在冲突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避免冲突升级,从根本上符合各方利益;二是减少冲突外溢,即在冲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要避免政治化和过度安全化的处理方式,特别是不要出于国内政治需要或是所谓外交博弈的需要,将国家间在某一个领域的冲突外溢到其他领域,甚至是把国家间的正常人文交流当成是冲突的牺牲品;三是避免极端化的处理方式,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要谨慎采取那种“切香肠”“冲红线”或是“悬崖战术”的博弈方式,要更加注重通过制度、规则的方式处理相关争议,避免擦枪走火引发意外冲突;四是要在通过和平环境保障文明交流的同时,善于利用文明交流对于维护和平的反作用,越是在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下,越是要开展更多的人文交流活动,把文明互鉴当作消解民族国家间冲突的“解药”,而不是成为被冲突绑架的“人质”。
第三,推进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建构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制度基础。国家是文明培育与发展的载体,但要进行充分的文明交流互鉴,就必须通过能够超越国家局限性的国际平台。这种平台只能以联合国为中心,并以各种功能性、地区性国际组织为补充,因为这种国际平台组合不但最具合法性、最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还最能代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充分渠道。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当前西方国家试图强化其盟伴体系、弱化联合国体系的企图,特别是反对军事同盟的毒瘤继续扩散。要与第三世界或全球南方开展更多合作,充分发挥非西方文明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尝试打造专门用来进行文明交流的平台,让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和人类进步的内生动力,让非西方文明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尊重。
第四,改进国际传播手段,让文明对话成为常态、美美与共深入人心。面对严峻的世界地缘政治挑战,如何从改善国际传播手段到渐进构筑新的全球文明生态十分关键。要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在高层政治互信难以推进、根本安全难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多从国际传播角度下功夫,尽可能避免地缘政治变动对国际传播的干扰。要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打造共同的话语交流体系,至少是做到不同文明概念之间的可沟通、可转换,遏止那种各自基于自身核心价值、在关键概念上各搞一套,结果出现“鸡同鸭讲”的状态。要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文明故事的能力,把中国文明特质内嵌于电影、音乐、游戏等载体之中,更多依托于各种非政府平台,甚至是通过企业发展、个人奋斗的故事诠释好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行者、主力军。
李开盛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新华网,http:// 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3/15/c_1129434162.htm,2023年3月15日。
②《2023年最新数据表明赴美留学人数重回100万!》,搜狐网,https://learning. sohu.com/a/684866680_100259231,2023年6月13日。
③刘玉屏、路义旭:《美国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与未来走向》,《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第150页。
④《下午察:中美新冷战下的“人才脱钩”》,联合早报网,https://www.zaobao. com/realtime/china/story20230703-1410361,2023年7月3日。
⑤《韩国对华贸易,现在只剩下半导体了?》,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https://chinese. joins.com/news/articleView.html?idxno=110515,2023年6月5日。
⑥艾仁贵:《“西方优越”恰是西方痼疾》,《历史评论》2022年第2期,第53页。
⑦邵新盈:《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当代世界》2023年第5期,第64页。
⑧李明坤:《西方普世主义误区与“中国特色”合理性的政治哲学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86页。
⑨[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第20页。
⑩邵新盈:《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徑》,《当代世界》2023年第5期,第66页。
11赵坤、刘同舫:《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破解“西方中心论”》,《理论视野》2021年第2期,第107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