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威 以草为业,逐梦乡村

2023-08-26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23年6期
关键词:牧草宁夏

赵汉琪

在宁夏银川市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提起汪威的名字,人人都竖大拇指。在乡亲眼中,汪威是放弃名校光环回来种地的毛头小伙子,也是带领全村、全乡走向致富路的主心骨。

“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银川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全国最美合作社理事长”“银川市科技特派员”……这些年,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威数次站上领奖台。而最令他难忘的,则是刚刚在北京收获的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怀揣中国青年最高荣誉的汪威,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在他看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成为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9年来,汪威以“惠农、兴农、富农”为己任,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带动周边村镇致富奔小康。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带动近3000户农民创收9000多万元,大伙儿跟着他盖新房、买汽车,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丢掉“金饭碗”回村种草

1991年,汪威出生于宁夏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2013年,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后,他应聘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家企业,顺利进入专业对口、令人羡慕的国企。

朝九晚五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后,汪威感到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太过平淡单调。回忆起上大学那会儿,他就想在社会上闯荡一番,也会不时萌生创业的念头。最终,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汪威放不下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乡务农!

父母不解,辛辛苦苦供他读书,好容易跳出农门,为啥要丢掉“金饭碗”回来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生于斯长于斯的汪威,即便深知劳作的辛苦,也从没有动摇过对农业的向往。他认为,发展农业需要现代新农人的有生力量。他向父母立下“军令状”:“给我三年时间,一定干出个样来!”

辞职返乡后,汪威做了一番详尽的市场考察。他发现,宁夏畜牧业、养殖业发展迅猛,可优质饲草料却需要从省外购买甚至从国外进口,本地的优质饲草料缺口巨大。于是他瞄准机会,从优质饲草种植入手创业,通过培育苜蓿、小黑麦和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解决当地养殖场饲料短缺的问题。2014年,他注册成立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确定了以土地流转经营、牧草种植、玉米青贮订单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经营思路。

“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种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种植牧草的第一年,尽管有向周边农户和同行学来的经验,但是在收干草时遇到了下雨天,牧草出现了叶片脱落和发霉的问题,3000亩的牧草最终只卖了100万元,损失近半。面对挫折,汪威痛定思痛,意识到规模化种植必须有自己的作业设备,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6年,汪威将积攒的近400万元全部投入生产设备的购置中。此后“耕、种、收、储”全程都由自有设备来完成,不仅成本低、作业质量好,而且作业时间不受限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质量生产。可由于前期推广没跟上,再加上养殖户习惯用干草饲养,他所开发的新饲草到年底还剩8000吨。汪威急得上火,他挨个跑养殖场,介绍推广裹包青贮饲草,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裹包青贮饲草并从中受益。到了2020年,公司裹包青贮饲草订单已达2万吨。

从创业起,汪威就将“科技兴农”“科学种植”等理念融于发展战略之中。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汪威深知科学种植的重要性。经过与宁夏大学农学院的校企合作,汪威成功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6吨,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亩均增收800元。

随着牧草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牧草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汪威打破了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规范了牧草品种、种植模式、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标准,牧草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对牧草采取了分级销售模式,优质牧草保障周边奶牛企业的稳定供应,品质略低的牧草用于肉牛养殖,实现了客户利益和公司利润的最大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汪威的牧草种植面积超6万亩,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

田野是“新农人”施展的舞台

9年时间,这个曾经啥也不懂的农业“小白”已经在家乡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汪威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大力主导发展养殖业,这让汪威看到了无限希望,干劲儿也更足了。牧草种得有声有色,汪威开始向养殖业延伸。他意识到,要想让草畜产业迈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种养结合、草畜双赢。汪威大胆行动,多方论证,明确了“草-畜-稻”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019年,在团宁夏自治区委创业融资贷款政策大力支持下,汪威投资260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240亩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引进阿奎丹、西门塔尔、安格斯、秦川牛等品种,目前已存栏肉牛2200多头,实现种养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养殖场于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黄河水的滋养孕育出灵武独特风土条件,汪威坚持以“种养循环、绿色生态、特色品种、科学种植”的理念发展农业。苜蓿根系含丰富的氮,而氮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汪威在连续种植了五年的苜蓿地里轮种宁夏大米代表品种“宁粳43号”,大量减少了氮肥的使用,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通过五年苜蓿一年水稻的轮作种植模式,2022年种植“宁粳43号”水稻7000多亩,以“潔白如雪、温润如玉、清香弹糯、营养丰富”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自己的企业做大了,可这个行业还存在经营松散、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瓶颈。此时的汪威又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应该能更好地引领农民增收。2020年9月,他与宁夏西贝农林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从事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1家单位,成立了宁夏德盛润和草畜产业发展联合体,致力于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汪威深知新农人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2021年,他与宁夏农科院开展院企合作,引进草畜专家12名,针对宁夏奶牛、肉牛、滩羊养殖中牧草严重短缺的问题,开展牧草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高效生产模式等创新科技试验。先后引进牧草新品种83个,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16项,拥有授权专利18项,成功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6吨,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

在汪威的种植园区,整地时有激光平地机,播种时有播种机,收割时有收割机,打捆时有打捆机,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靠机械化来替代。围绕“专业化、机械化”重点,汪威充分发挥“新农人”的优势和特长,产业逐渐向新的模式、新的技术迈进。

做好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创业这些年,汪威见证了不少农民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的转变,也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的大好机遇。他说:“一人富不算富,我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致富,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

公司成立仅两年后,牧草种植规模扩大,汪威通过公司担保出资70%、农户出资30%的方式,为20多家农户担保购买运输车辆,再由他们组成牧草配送队,承担公司的牧草运输任务。此举不仅使汪威的公司有了专门的运输队伍,保障了牧草向下游的稳定供应,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经过摸底调研,汪威把周边生活困难的农户吸收到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保证困难群众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通过“公司+订单+农户”模式,每年带动农户发展订单种植面积2万亩,订单联结带动农户数2000多户,年均增收300多万元。公司提供固定就业52人,带动临时就业5600多人次,8年来带动周边2000多户村民实现年均增收5000余万元,大伙儿盖新房、买汽车,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汪威常说,“没人是全才。故步自封,寸步难行。”2020年,汪威与宁夏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建立土壤质量提升合作;2020年,与河北省农科院建立谷物研究基地,引进博士专家6名;2021年,从宁夏农科院引进草畜专家12名,与南京中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与人才引进合作协议。汪威把这种理念也用到了农民各类技能培训上,自2021年当选银川市科技特派员后,每年都要进行多场培训。问及缘由,他解释说:“宁夏号召科技特派员要做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责任很大,必须干好。”

汪威的脚步不止于此。近年来,他坚信“以人为本、科技兴农”,大力培养了一支52人的专业化人才团队,通过与甘肃科学院、河北农科院、宁夏大学等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柔性引进牧草、肉牛养殖、水稻专家23名,建立了宁夏牧草产业(灵武)技术创新中心、专家服务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先后引进牧草新品种83个,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16项,从土壤改良提升、优良品种引进、高效栽培技术、低损耗收获加工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实现了高质高效发展。

5月4日,在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现场,汪威的话语铿锵有力:“今后我将一如既往保持初心,将所学理论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厚植爱农情怀,学得兴农本领,带领更多农村朋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农业农村和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作为青年人,我将继续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自己的青春。”

5月5日,刚刚领完奖的汪威,便马不停蹄地从北京返回家乡。“最近正值苜蓿的生长期,要和技术人员一起做好病虫害防治、土壤保湿等工作,玉米苗也刚刚破土而出,得关注青苗的长势情况……”对他而言,故乡的这片土地,才是他最割舍不下的情懷。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牧草宁夏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农区种草养畜怎样科学选种牧草
宁夏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肉牛饲养中优质牧草的作用分析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