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的需求变化与培养机制

2023-08-26仲蓓鑫钱卢骏林善贤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数字经济

仲蓓鑫 钱卢骏 林善贤

摘   要:资源与环境是助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拉动工业化,继而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各类资源中,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IT人才已然成为超越资金、软硬设施、项目等的首要资源。然而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各地区普遍面临着IT人才缺失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IT人才、培养怎样的IT人才以服务数字经济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结合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的需求变化,深度剖析IT人才的能力要求与培养误区,重点对IT人才立体化、多维度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数字经济;IT人才;需求变化;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3-0138-03

“数字中国”作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提出后,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逐步由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公共服务、大众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需要宏观协调、全局把控、融合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各省市响应国家战略要求纷纷出台了数字经济建设方案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系列文件,当然仅仅依赖于政策支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建设、高度匹配数字经济发展的IT类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战略不仅对各地数字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更对IT类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IT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严重影响了IT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亟须立足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的需求变化,探索IT人才立体化、多维度的培养机制,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的需求变化

在数字革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在经历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并逐步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时代的变革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在工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目标;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勞动领域对于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愈来愈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于综合化、高层次化,除了要求从业者掌握多项复合技能,还要求其具备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及专家型思考、交流与应用技能,该阶段对人才的评判多集中在其是否具备综合技能、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等素质;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数字产业的快速推进,既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及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潮流,培养新时代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以体现数字技术应用价值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对于数字价值的发现者和利用者——IT人才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源整合,人才为先。在当前背景下,各地要建设“数字区域”、发展“数字经济”关键要培养和选拔如下三类IT人才:其一,IT技术管理人才。此类人才负责将信息类项目快捷地拆解为单元技术及管理模块,依循各环节的不同难度及进度差异,将模块合理分配给各领域人力资源,通过辅助性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等协调管控,保障信息项目短期内高效完成,IT技术管理人才多涉及信息系统分析、职业项目经理、架构工程师、高级信息系统管理咨询师等。其二,IT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此类人才负责攻克信息技术领域内的高端专业技术难题,主要涉及高级软件工程类、高级网络管理、数据库工程类、系统安全工程类人才。其三,IT技术蓝领。此类人才主要负责高效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在进度要求范围内完成标准记录、总结分析、体会认识等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涉及程序员、技术维护员、网络管理员、系统测控员等。当前这三类IT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这与IT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误区不无关系[1]。

二、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的能力要求与培养误区

(一)IT技术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与培养误区

数字经济时代下,无论从高等院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纲要来看,还是从在职学历及社会教育视角来看,IT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无疑都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对于IT技术管理人才而言,既要求其具备完善的IT专业知识与一定的管理学知识,能够从事并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融会贯通,掌握一定管理工艺并形成个人独特见解,又要求其参与或独立解决过特定项目或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了解项目流程及运行规律。IT技术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教育规范缺乏、理论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很多毕业生对IT专业背景知之甚少,还有部分人认为无须学习管理,管理过程中自然就会了,这导致很多IT技术管理人才空有技术却缺乏管理学知识背景与经验,无法参与并协调好IT项目的运作工作。

(二)IT专业技术领军人才能力要求与培养误区

此类人才要求在特定专业范围内技术领先,IT技术包罗万象,从计算机语言到网络,到算法优化、数据库应用,再到网络安全、移动通信等,任何个体都无法在IT多个技术领域同时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在此类人才培养时决不能过分苛求,如系统集成部总工程师需要掌握网络设备选型、调试与优化技术,兼具系统、数据库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技能,而无须对动态图像识别高、精、专;网络安全专家主要负责保障所辖网络的安全运行,并非要求其能够入侵他国国防部主机。IT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为了使此类人才在IT领域常年如一日地保持相对领先,要为其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机会,配备专业技术助手与秘书等,完善互联网、图书资源、专业期刊等硬环境建设,使之拥有专业的知识库与稳定的技术刷新渠道[2]。

(三)IT技术蓝领能力要求与培养误区

IT工作也需要分工配合,无论是推行信息化项目,还是推进数字区域建设、发展数字经济,都离不开大量程序员对程序的编写,也离不开系统维护员对网络线路通断、衰减等的检查。在IT技术蓝领培养中,认知误区是制约此类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人认为“白领”高人一等,而“蓝领”就是卖体力吃饭、低人一等的工作,这种认知错位导致很多人不愿选择这份工作。殊不知在国外最受欢迎的人才正是技术蓝领,其能够以最小成本独立解决特定技术问题,而在我国,技师被降格为技工,归入职业教育领域。此外,IT技术蓝领对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要求极高,然而实践能力低下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毕业生谈起算法、语言、逻辑结构头头是道,却编不好一个考勤管理的小软件。

三、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

围绕数字经济对IT人才的需求,立足IT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人才培养关键要素,以多方协同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为手段,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为改革核心,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IT人才培养机制。

(一)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多方协同培养格局

IT人才培养是工科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兴领域产业人才需求与传统工科专业培养学生能力错位的矛盾,这要求高校尽快改革IT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改革实施中,地方高校的资源有限,而社会资源却无穷无尽,因此,亟须立足顶层设计,自校企多点深度合作逐步延伸至“高校—行业”“高校—政府”“高校—高校”多线合作,逐步演化成校、企、行、政多方协同培养的立体格局。

底层为校企合作基础平台,为多方协同培养机制的演进提供基础支撑,其主要涉及校内实验室、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校企合作办学实体,校企合作实施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等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项目案例库、“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软资源平台,面向工程与项目驱动所搭建的校企合作框架、工程教育应用实践项目等校企合作工程教育实践环境;中层为IT工程人才共培养层,以底层校企合作基础平台为依托,围绕顶层I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全面落实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课程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共同开发与建设,校企师资“双向挂职”流动、“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共同建设,综合性实验就业基地的共同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共同参与等;顶层致力于多方协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通过校、企、行、政多方共同参与IT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校企联合论证、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协同培养力度、融入协同合作理念与要素提供依据,构建工程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塑造IT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链条,使多方协同合作切实落地[3]。

(二)面向定位差异,建立多元立体培养体系

面对分工细、技术性强的IT行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也各有不同,因此,国家要面向IT技术管理人才、IT专业技术领军人才、IT技术蓝领等多类别、多层次人才,构建起多元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重构专业课程内容,除了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课程知识内容与能力培养的衔接性以外,还要依循IT行业和学科特点,加强“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培养,在各工程专业中增设管理学、项目管理、运筹学等必修课或选修课,构建起从基础课程群到核心课程群,再到应用开发与前言课程群等逐层递进的课程体系,为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4];另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重构的课程内容,营造IT工程育人实境,通过校企联盟嵌入式培养模式,将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嵌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以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使学生接受工程化教育的熏陶,以此提高毕业生与行企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要重塑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行“5R”实训与半顶岗实习,构建集课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两个一工程”、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毕业设计、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及针对性训练逐步拓展到课外“两个一工程”实训、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再拓展至校外基地实训,全面统筹IT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综合培养学生的操作编程及设计开发能力、工程应用与自学能力、创新协作与竞争能力、组织协调与就业能力,以满足数字经济、数字区域发展所亟须的多层次、高素质IT人才需求[5]。

(三)巩固培养阵地,搭建产学研用实践平台

为了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多层次IT人才,还要巩固人才培养阵地,从课堂、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等多个维度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为IT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平台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鼓励教师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有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破解传统课堂教学难题,同时鼓励教师对部分课程展开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还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考核方面,高校要一改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通过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考核、过程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6];另一方面,要借助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全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校内外各类资源打造成适合IT工程人才培养的产教研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具体而言,要联合区域内多家企业,推进校企合作联盟,共建学工团队、师资团队、实验室工程师团队等,共建“校企联盟育人平台”;要联合知名社会组织、企业等共建IT人才实践实训基地或IT工程教育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基础阶段实践类课程、企业讲座及转向培训等实习实训教育,并为学生双创能力训练提供完善的软硬件环境;要加快建立学生训练发展中心,并将其作为IT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双创训练提供平台,开辟双创能力培养与多方协同培养新平台;还要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就行企发展所需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展开深度合作,鼓励优秀IT人才参与研发工作,该平台对于培养和孵化IT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意义重大[7]。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然步入了快车道,不仅数字经济规模逐年递增,而且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愈来愈多。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数字化基础薄弱、平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特别是IT领域人才的匮乏等诸多挑战。为了扶持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政策红利,旨在培养和引进IT人才,但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的不均衡性,中西部地区引培IT人才难度较大,这无益于我国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发展数字经济的当务之急,在于培养和选拔优秀IT专业人才。当前,我国发展数字经济亟须的IT人才主要集中在IT技术管理人才、IT专业技术领军人才、IT技术蓝领三大类,然而,高等院校在这三类IT人才方面均陷入不同程度的培养误区。因此,必须全面把握数字经济时代IT人才的需求变化,深度剖析现阶段高等院校IT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将高等院校IT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传统的应用型人才转向复合型、卓越型IT工程人才培养视域,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构建立体化、多维度人才培养机制,以顺应我国“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同时,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罗代忠,刘艳军,等.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8):96-99.

[2]   徐飞,黄国泰,曲晓海,等.面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实训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4):285-289.

[3]   苏芳荔,常人杰.国外图书情报领域数字人文工作需求及职能分析:基于ALAJobLIST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6):132-143.

[4]   孙立会,刘思远,李芒.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图景: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描绘[J].中国电化教育,2019(8):1-8,43.

[5]   颜文胜,许益成.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4):77-80.

[6]   奚雪峰,张兄武,付保川,等.新工科“五新”背景下IT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6):68-74.

[7]   彭昱忠,元昌安,潘颖,等.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4):95-99.

[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