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探究
2023-08-26郑明明
郑明明
【摘 要】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等。因此需要探索一种适合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文章分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探讨了“以图导学”方法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实践路径。该方法以图表、地图和图片等可视化工具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关键词】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可视化工具;地理认知
一、研究背景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足够的实践与应用。传统的地理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地理普遍被认为是抽象、枯燥的学科,学生缺乏对地理的实际体验和感受,难以拥有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地理知识体系广泛而复杂,学生常常只是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缺乏对地理概念、现象的整体认知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和应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引入图表、地图和图片等可视化工具,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从而提高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以图导学”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
“以图导学”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可视化工具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图表、地图和图片等形式展示地理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解读。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首先,图像化的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和讲解形式,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现地理现象和概念,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视觉呈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其次,通过观察和解读地理图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提高地理认知水平。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空间科学,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关系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直观认识。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图像,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地理数据、地形特征和人文地理等内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通过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地图、分析气候数据和参观地理景点等方式,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培养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运用“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地理学习体验,提升了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以图导学”教学方法的实践路径
(一)选取合适的可视化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初中地理的可视化工具,如地图、图表和卫星影像等。这些工具能够直观地呈现地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这些工具展示地理知识。例如教师通过地图展示地形特征、地理分布等,使用图表呈现气候数据、人口统计等,利用卫星影像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地理概念。
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一课时,可以运用“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并选取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介绍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使用世界地图作为可视化工具,即展示一张彩色地图,将七大洲和四大洋标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地球表面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教师可以解释每个大洲的名称、主要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的直观呈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大洲和大洋。学习完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从地图上找到七大洲的位置吗?”“哪些大洲是相邻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将进行积极思考和参与,加深了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先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展示各大洲和大洋的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照片,让他们从图像中获取更多的地理信息。教师还可以展示比较各大洲面积、人口等数据的图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大洲的规模和人口分布情况。由此,学生可以比较不同大洲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图表数据加深对大洲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实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照片和图表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位置和特征。这种图像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并使学生建立了对大洲和大洋的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分析的結果,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这样的互动环境,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加深他们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记忆。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图表等可视化工具,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地理知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要求学生观察图表中的气候数据,并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理解地理现象,形成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一课时,可以结合“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候图表来增强学习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首先展示气温曲线图和水量柱状图,并解释图表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表的形状、趋势和数值获取信息,然后教师可以呈现某地区一年的气温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曲线的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特征,例如气温曲线的起伏、降水量柱状图的高低等,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气温曲线中,可以推断出哪个季节最炎热?”“为什么降水量在某个季节比较高?”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并综合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学生可以根据气温曲线和水量柱状图的信息,总结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节特征,如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结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探讨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反馈,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候图表,直观地了解某地区的气候特征。这种图像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并帮助学生认识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三)进行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
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体验,从而增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地理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探究地理现象,如模拟风力形成沙丘的过程、水流形成河流的过程等;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到实际的地理场景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如参观地理景点、进行地理调查等。
教師在教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一课时,可以结合“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当教学涉及地理学科时,插图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地理的“以图导学”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通过展示地形图和地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地形图和地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和地势的特征,并讲解不同类型的地形和地势特征,例如山脉、平原、沙漠和海岸线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地形图和地势图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和地势特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图表、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让学生到户外观察地形和地势的变化,或者到地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影响,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户外观察地形和地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地形的高低起伏、河流的流向和地形的地貌特征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山脉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平原对农业和交通的影响等。在地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模拟地形和地势的变化,例如通过制作地形模型、观察水位变化等方式,了解地形和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评估与调整教学效果
在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评估和调整教学效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如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和小组讨论等,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自我评价,了解他们对“以图导学”教学方法的感受和建议。基于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以图导学”教学方法。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地理图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需求;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以图导学”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创新的地理教学方式,对解决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引入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图导学”教学方法的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也将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其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并非唯一,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晓红. 以图导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家长,2022(35):124-126.
[2] 丁燕.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的运用[J]. 新课程,2020(41):71.
[3] 叶海容.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以图导学[J]. 新课程,202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