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阅读中的熏沐

2023-08-26林高明

师道 2023年8期
关键词:里卡林斯基苏霍姆

林高明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教研生涯中,教育阅读一直是我顽固的嗜好。细细回想,这么多年“默默欢喜、深深热爱”教育阅读的根由是什么?也许可以一言以蔽之,即阅读让我的教育生活——有光、有趣、有蕴、有爱。

一、有光

教育著作的内在闪着生命的光芒,思想的光芒,它的光照让我们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中,找到方向。如我的一位特级教师朋友,他之前(20世纪90年代)在一个山区偏僻的乡村里任教。当时条件有限,可供教育阅读的书籍极少,他手头仅有两本书:一是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是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他每天都是翻来覆去地读这两本书,几十年下来阅读不下数十遍。渐渐地,他的教育思考、研究及写作自然而然地打上了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烙印。在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影响下,他90年代提出的粘连作文教学法及其作文教学模式,延续到现在。每次他的公开课、观摩课,都会让观课的专家及老师们啧啧称赞,称其思想创新。其实,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历久弥新,超越时空的限制,让人获得本质与永恒的思考。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实践不在于新不新,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触及本质、越抵近教育教学的核心,就越有价值。

再比如说,面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重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中相关思想,便可得到很多启发。陶行知在书中呈现自己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前后矛盾,他说“其实我的矛盾处,便是我的长进处”。他认为课堂教学要从教师讲授走向教学生学习,比如他指出,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就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之后,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现在强调的“学科实践”。

教育阅读让我们在迷茫中学做一个明白人。“翻阅书籍,就是翻越黑暗,翻阅光明”。教育著作中蕴含着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思想,其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磅礴力量注入每一时代的教育洪流之中。让伟大的教育思想启牖我们的思考;让经典的教育著作助力我们的教育实践。阅读教育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学习教育家的思维方式。即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时,思考:教育家是如何判断分析、思考解决的。

二、有趣

伟大教育家的著作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趣味,能让我们领略到教育教学无尽的乐趣。如关于班里的孩子过生日,教师和其他的孩子怎么祝贺呢?有的老师可能对此毫无意识,并不在意;有心的老师会为孩子写张贺卡;更为用心的老师会买个生日蛋糕或生日礼物,让全班同学们集体为他庆祝生日。这是我们看到的学校生活的常态。但在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这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场景:老师为玛里卡同学过生日。她让全班同学说祝福语,教师代表全班送书,在书上题词:“我们的亲爱的玛里卡!祝你生日快乐!我们大家都很爱你!你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你的全班同学。”此时玛里卡眼里有了光。为了庆贺玛里卡生日,准备的作业,猜纵横字谜,第一个字谜“玛”……孩子们很快就猜对了这个字谜,他们齐声地念出谜底“玛里卡!”其余的作业都是通常的作业,但也是献给玛里卡的。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师生们簇拥着玛里卡走到陈列栏前。这是一块宽2米、高1.5米的木板,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贴有全班同学不满一周岁时的照片,照片十分逗趣,透露著生活中的欢乐,孩子们时不时会来这里与同学分享快乐。下半部分有特殊的用途:用身高记录孩子的成长。在每个孩子生日当天,师生们都会簇拥着他走到陈列栏前,为他测量身高,记上日期,并贴上家长送来的近照。数学课上的练习也为庆祝玛里卡的生日设计了各种有趣的情境习题。在图画课上,每个孩子都为玛里卡画一幅画。老师准备了一个色彩鲜艳的纸夹,孩子们把自己的画放入纸夹,留下签名和祝愿(学会了全部字母的孩子写)。在热烈的掌声中,同学们把这份礼物赠送给玛里卡。在最后一堂课上,全班举行庆祝玛里卡生日的即兴歌舞会:有人朗诵诗歌,有人跳舞,有人唱歌。放学了,每一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走向玛里卡,再一次向她祝贺,再一次献上美好的祝愿。她急匆匆地赶回家去,着急地想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幸福。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意义的“生日教育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笑了好几回,我也在猜想着,玛里卡是怎样在教室里合不拢嘴,学生们又是怎样的喜气洋洋……怎样把教育生活点染得如此有情有趣、有滋有味,这确实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我们时常可以从教育名著中触摸到最真切的“心跳”,这种“心跳”,就是童心,它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童真童趣。

三、有蕴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只有拥有丰厚的教育文化底蕴才能独具慧眼,在常人视而不见的地方发现独特的意味与可能;只有拥有灵活透彻的教育智慧,才可能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将教育教学中的“风暴”转化为“风景”,将困难重重的“危机”转化为生气勃勃的“生机”。

当你在教学时,有一天突然间发现,你的教室的后排坐着一排人在听课,这些听课的人是孔子、朱熹、王阳明、陶行知、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帕尔默、佐藤学……那么,你就进入了教学的自觉,你是站在伟大“教育史”的时空中上课。你上课的一言一行中透射着思想与文化的底蕴。当你和学生对话时,时常浮现出叶圣陶、陈鹤琴、蒙台梭利、马里坦的身影,耳边时常响起了“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灵魂的唤醒”“教学即精彩观念的诞生”等亲切的话语时,你就不是孤军作战,伟大的教育家和你在一起,与你共渡愉快的成长时光。

我们要善于品读书中映射出来的“渊深浩博”与“精言深义”,尤其是学习教育家内在的思维方式及开阔独特的教育视角。如在倡导“同伴学习”“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大潮与实践中,大多人认为只要采用了同伴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对同伴学习的目的、功能、形式、内在原理、真实的效益等少有关注与思考。美国著名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M.戴维·梅里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同伴讲解是一种低效的互动方式,由同伴呈现信息也许是同伴互动中最低效的形式。这两种方式如同教师讲解与传递信息一样低效。同伴间的讲解只是运用联想记忆不需要激活心智模式。其更多的是帮助记忆信息而不是促进自己及同伴解决问题或完成复杂的任务。为此,他认为在同伴学习及小组合作中重要的是要关注“同伴分享、同伴讨论、同伴合作、同伴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同伴学习的质量。同时,他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一两个主角在做事或学习,其他人则是看客或者每个人只完成被分割出来的一小部分任务,只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的一小部分。为解决这些问题,他研制了同伴合作程序——“问题——个人独立钻研——(第一位同学的解决方案、第二位同学的解决方案、第三位同学的解决方案……)——同伴协同努力——同伴集体解决方案——同伴评价、同伴合作——经过调整后的解决方案。”这里“个人独立钻研”后便有“同伴分享”,然后“同伴协同努力”“同伴集体解决方案”环节就是蕴含着“同伴讨论”“同伴合作”“同伴评价”的活动。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尽量减少“同伴讲解”与“同伴呈现”,而采用上述的“同伴合作程序”进行学习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四、有爱

著名作家伍尔芙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最后审判的那天,那些伟大的征服者、政治家、律师等接受上帝给他们的奖赏——或王冠、桂冠或英名镌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可是当上帝看到那些腋下夹着书的读书人,想奖赏给他们一些什么,他觉得没有任何奖赏配得上给他们,他歆羡地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在许多的教育家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珍贵的阅读精神与热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世界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阅读的痴迷与热爱。他提出学校要养成“热爱书,崇拜书,痴迷书”的氛围与习惯。他的整个工作过程就是与许许多多教育著作不断对话的过程。阿莫纳什维利也是在持续认真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一颗燃烧的心”“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之火点燃自己的心”。他在大量的阅读中体悟许许多多教育家的情怀、思想、智慧,他说,“如果教师并不感到自己是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格巴什维利、科尔恰克、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么也算不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每天的品读、热爱、模仿与践行中,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现场中,他甚至设想,这些教育家都坐在教室的后排,仔细地听他的课,观察他与孩子们的交往,以便随后指导他怎样提高自己。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在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他临去世的那一年9月1日,他艰难地从病床上爬起来,想透过窗户瞧一眼孩子们上学的情景,他说:“孩子们在上学,而我却躺在病床上!”一位给他动手术的医生,在他去世后,手指着他的心脏,惊叫地说:“真奇怪,这样有弹片的心脏怎能使他活下来的?!”(他曾参加卫国战争受伤,有一弹片留在体内)。是什么让他能富有生命力地活下来?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伟大的教育家拥有伟大的热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着学生。

诸如此类的伟大的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如同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道,“把我们贫血的心浸润其中,熏沐一会儿吧!”“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在教育著作中感受爱,可以为我们培植更丰富的细腻的爱。比如面对儿童们的叫喊声玩闹声,我们的感受是吵闹,“吵死了”。而阿莫纳什维利是怎样的感受?他在《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中提出,“把这种声音称做喧嚷声是不妥当的。”“要知道,当我们听到鸟儿的啼叫声时,我们当然不会说:鸟儿在喧嚷!对于儿童的喊叫声,我们也不能说:儿童在喧嚷!这种儿童所特有的喊叫声,在学校里无处不在,我觉得,在我现在能够找到的用来表述这种喊叫声的词汇中,最合适的莫过于格鲁吉亚语中的‘叽叽喳喳一词了。这个词的意义是:鸟儿和儿童表示欢乐和愉快的一种叫声。我们先辈创造出这个词儿,是为了划清成人通常的喧嚷和儿童的喧嚷之间的界限。儿童的喧嚷是欢乐和愉快。”“我坚信: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这是怎样的细腻敏感与热爱的心灵才能将日常生活每一细节都盛满诗意与爱意。

朱永新在一首诗中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充满爱的教育阅读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温暖而柔软。比如在阅读教育者是怎样用心养护学习者的心灵时,我时常会想起我在仙游师范学校求学时一件事情。入学第一学年的音乐期末考,要进行试唱测试,可是,我怎么也看不懂五线谱里的“小蝌蚪”,只好硬着头皮去背唱音乐教材中的一些“试唱”短曲。不料,考试抽测时,我竟傻了眼,依然是一个音符也看不懂。音乐老师问道,怎么不唱了?我摇摇头,艰难地挤出“我看不懂……”音乐老师说:“那你会不会唱歌,随便唱一首,怎么样?”我很腼腆地唱出《歌声与微笑》这首歌。音乐老师竟然微笑着,温和地说:“音色不错啊!你通过了考试。”在感受许多教育家书中弥漫着的温情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的温润与宽容。我时常温习这样的片段,它让我学习如何去体认生命的盲区,学习如何去理解生命困窘,从而更好地养护生命的尊严。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认为:“教育学根本上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在母亲第一次凝视和拥抱新生儿时,在父亲静静地注视孩子横过大街时,在老师向学生眨眼睛对学生的工作表示赞赏时。”

在爱的字里行间,我们努力学习并内化教育著作中的爱,不断地使我们心灵更细腻美好。潜移默化中,我们听从教育家的召唤,听从内心的召唤,将教育著作中伟大的爱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中可见的爱。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里卡林斯基苏霍姆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晨间暖阳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为电影而生
超人奶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