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机制分析
2023-08-26段宇婷
段宇婷
摘 要: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达到-0.6%,而日韩等国家相较中国已先行步入老龄化社会。基于此,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征与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顺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战略与生育政策,同时积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等,以适应人口负增长时代的需要。以中国及周边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1—202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在生育率普遍降低的国家中,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居民储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人口结构;生育率;储蓄意愿
中图分类号:F0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3-0004-03
引言
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各行各业的有序运转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余载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当前,居民的平均寿命已增长至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现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在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但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对居民生育意愿产生显著作用,生育率仍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下降至负值,达到-0.60%。总体来看,近三十年来,少儿抚养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老年抚养系数则呈现增长态势。从2020—2021年中国储蓄率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种种迹象表明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居民储蓄存款意愿的影响正逐渐加大。基于此,在生育率降低的时代背景下,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居民储蓄意愿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人口结构理论基础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y Transition Theory)大体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人口转变理论,在1990—2021年间,从我国总体上来看,呈现儿童抚养比系数持续下降、老年人抚养系数持续上升,同时中国家庭的储蓄率水平上升的趋势。
(二)莫迪利安尼和布鲁的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安尼和布鲁(Modigliani and Brumberg)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经济学领域里最早开始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居民储蓄水平变动情况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说,主要是为了解决短期储蓄函数与中长期储蓄函数的矛盾,因此该理论兼顾了储蓄理论的短期与长期的观点。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个体进行消费与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体消费与储蓄的效用最大化。
(三)经济学视角:预防性储蓄理论
预防性储蓄理论由利兰德(Leland)在1968年提出,预防性储蓄理论主要包括不确定性理论以及消费者的跨期抉择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强调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行为和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个体进行储蓄的目的不仅是为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更加均衡地消费,更是为了在发生不确定事件时更好地抵御风险。
个体会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增强、流动性约束风险增强而加强预防性储蓄的意愿,与此同时,不确定性风险增强会导致预防性储蓄目标的提高,从而导致这一时期居民储蓄率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四)研究假设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抚养系数改变与居民储蓄率具有相关关系,居民的储蓄意愿和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传导关系。即,解释变量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的改变对居民的储蓄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梳理关于人口年龄结构概念的过往文献。Wei Yigang et al,Mohd Siti Nur Ain et al等人都在该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通常情况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总体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可以根据定义将其分为年轻型、成年型以及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计算指标来衡量、测算和表达,其中与人口抚养比相关的衡量指标,如老年抚养系数和儿童抚养系数,是可以衡量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其次,梳理关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产生影响的过往文献。根据Anjali Taneja(2018),Desmond O'Neill(2011)等人的研究發现:通常情况下,老年抚养系数表现为持续增大,少儿抚养系数表现为持续减小,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将由人口红利期进入人口负债期。
最后,从影响因素出发进行文献梳理。影响居民储蓄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具体而言,微观层面有个人收入水平、个人消费水平,个人创新能力,个人受教育水平等,宏观层面有老年抚养比、性别比、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镇化水平等,都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1—2021年总共31年的年度最新数据,为了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本文选取的数据都来自于Our World in Data以及Data.worldbank网站。
(二)样本选择
由于世界国家数量较多,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较大,且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观念上存在较大分歧,考虑到地理环境因素和文化差异,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经过筛选,本文最终选取中国及其周边的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通过分别获取各个国家的居民的储蓄率、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各个国家的人均GDP、银行年存款利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水平)建立模型探究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
(三)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率(SR):本文选取各国的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理论上人口结构对储蓄意愿的影响最直接表现在于居民储蓄率的增减变化,由于该数据指标国家统计局并未直接给出,该数据最终通过搜集和计算得到。
2.解释变量。老年抚养系数(Old):老年人口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变化的指标。少儿抚养系数(Child):少儿人口数量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变化的指标。
3.控制变量。利率(I):选取各个国家的年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CPI):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衡量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人均GDP(GDP):选取人均GDP研究居民收入对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回归模型的建立
选取上述变量定义中的储蓄水平SR作为被解释变量,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作为解释变量,利率水平、通胀率、人均生产总值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SR=β0+β1Old+β2Child+β3I+β4CPI+β5GDP+εi
其中SR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的是居民的储蓄水平,Old和Child分别代表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是该模型的解释变量,而I、CPI、GDP分别代表利率水平、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通胀率)、人均生产总值,是该模型的控制变量,β0是常数项,εi是残差项。以下展示出上述多元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R2的值为0.479,调整后的R2为0.4615:
SR=56.80-0.48Old-0.33Child+0.74I+0.67CPI-0.0000632GDP
上述结果表明,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储蓄意愿具有抑制作用,而利率和通胀水平对居民储蓄意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例越高,国家居民的储蓄意愿越弱;而存款利率越高,消费者价格指数越高,居民的储蓄意愿越强,鉴于人均GDP这一变量对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为了使模型更具说服力,试图寻找更加恰当的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二)模型修正
考虑到初次建模过程中,选取的变量GDP回归结果不显著,因此将控制变量GDP替换为Edu,即教育支出占国家GDP的比率,以此来衡量一個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探索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居民储蓄意愿是否有显著的影响,再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结果如下,回归结果R2的值为0.5159,调整后的R2为0.4996:
SR=β0+β1Old+β2Child+β3I+β4CPI+β5Edu+εi
根据结果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
SR=57.821-0.499Old-0.178Child+0.855I+0.544CPI-1.730Edu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存款利率和物价水平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显著,其中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越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高,居民的储蓄意愿越弱;而存款利率和通胀水平对居民储蓄具有促进作用,存款利率越高,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水平)越高,居民的储蓄意愿越强,符合实际情况,也印证了前文假设:即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居民的储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模型解释变量显著性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解释效果。R2以及调整后的R2相对较大,模型具有一定的拟合优度,表明模型的建立相对成功。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意愿之间的影响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1—2021年五个国家总共31年的调查统计数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验证了前文假设。
研究结果表明,代表人口结构的抚养系数与居民储蓄率、居民储蓄意愿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居民储蓄意愿和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传导关系,即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意愿有显著影响。一个国家的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越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高,居民的储蓄意愿越弱;而存款利率越高,通胀水平(消费者价格指数)越高,居民的存款意愿越强。
(四)不足与反思
1.选择的样本数量较少。本文仅选取了五个国家近31年的数据,并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后续考虑对更多国家数据进行收集和分类对比,探索地区差异对居民储蓄意愿的影响。
2.模型可以选取更好的解释变量,通过增加解释变量、选用更具解释力的解释变量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该模型的拟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Hayne E.Leland.Saving and Uncertainty: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Sav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3):465-473.
[2] 蒋丽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影响的实证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6.
[3] 朱波,杭斌.流动性约束、医疗支出与预防性储蓄: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3):112-119,133.
[4] 杨继军,张二震.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3(8):47-66,205.
[责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