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25闫鑫
闫鑫
[摘 要]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师型教师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既有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要求选聘和培养能够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的教师。双师型英语教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力,将更深入、更广泛的内容加入教育之中,同时也将助力产教融合。研究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发展路径,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当下高职双师型英语教师发展现状,提出优化选拔双师型教师、制定双师型标准、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评价、加强双师型教师多元化培训途径等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重点突破方向,双师型教师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是对教师队伍的更高要求。二者是互利互生的关系,产教融合体系为双师型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同时双师型教师发展也将助推产教融合体系进一步完善,是产教融合事业的纽带。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双师型英语教师发展,结合产教融合实际情况,在选聘、培养、评价、考核、激励等多方面制定完善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1 研究背景
1.1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重点突破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指的是将“教育侧”与“产业侧”有机融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
产教融合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一方面,产教融合有利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落实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将社会上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产业侧”实习锻炼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契合、更加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还能够服务地方经济,“产业侧”与“教育侧”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研究项目,增加社会就业机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在“教育侧”乃至“科研侧”都以社会需求为起点,改革“教育侧”与“科研侧”重学术而轻应用的问题,强化科研方向的实用性、本地性特点,进而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1]。
1.2 双师型教师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对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进行的说明,双师型教师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备良好思政素养和师德素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具备合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规定,要求“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 %。
部分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所任教专业的技能资格证书的教师;部分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本专业技能等级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部分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事实上,这些认识与定义都是不全面的,双师型教师的相应标准涵盖较多,不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定义。与普通型教师标准认定相比,双师型教师标准认定,重点在于教师是否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是否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2]。
可见,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存在必要的联系,二者互利互生。产教融合可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平台,可采取送教师入企、送职工入教等方式,以及其他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孵化、激励等措施,促使教师接触社会、深入产业,持续吸取养分,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另外,双师型教师也必将助推产教融合事业的发展,双师型教师可作为产教融合事业的纽带,既提升教学的应用性、先进性,又为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发挥必要的助推作用。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等相关文件的指示下,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要求,制定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各大高职院校遵循文件精神,持续强化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仍存在一定问题。
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夯实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与评价,评价标准较为粗放,在申报各层级“双师型”教师时没有明确的标准,沒有硬性规定,导致双师型教师建设与发展体系不完善,个别教师因此产生怠惰心理,在教学、科研和专业上的能力跟不上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与培养途径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缺乏具体的培养措施,或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双师型教师发展比较浅显,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仍有提升空间;最后,产教融合体系未能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产教融合体系未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发挥促进作用,缺少职工入教、教师入企等措施,未能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也导致双师型教师发展步伐缓慢[3]。
3 高职加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路径研究
3.1 深化产教融合,选聘高水平双师队伍
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选聘阶段就应当做好工作,积极吸纳优秀的、具有双师型教师能力或潜力的人才,扩充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与普通型教师相比,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师德素养及教学能力,更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打造双师型英语教师,选聘时应放宽视野、抬高门槛,吸纳具有在商务翻译、外贸工作、双语编辑等领域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改变人才选聘过程中只看重人才学业文凭而轻视人才实际水平的现象。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自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开展“教师入企”或“职工入教”等活动。“教师入企”指组织本校英语教师进入企业参观、学习,或从事“产业侧”工作,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并熟悉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经验,将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经验与模式引入课堂,向学生传输经验,让现有英语课程教学更加完善。“职工入教”指的是在产教融合视野下,让“产业侧”优秀的从事英语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进入校园,走上讲台,和正常教师一样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讲一讲他们日常从事的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模式,讲一讲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如何去解决的,以工作视野向学生传递真正的工作经验[4]。
3.2 拓展多元化培养途径,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
选聘了优秀的、具有双师型教师潜力的教师,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培养,应当构建长效化、多元化培养机制,致力于培养更加优秀的双师型英语教师,促使双师型英语教师在各方面素养提升并达标,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
第一,职前培训。为了使人才能够快速跟进学校的教育工作制度并满足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标准等,高职院校应对选聘人才进行职前培训,针对教学语言、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理论、职业道德和科研能力等,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培养。
第二,职中培训。为在职教师提供再教育的平台和计划,以教师再发展学院为主、以校本培训为辅。针对双师型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组织教学的素养和服务产业的素养,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教师培训,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结合的方式[5]。
第三,教师入企。在产教融合体系下,让产教融合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教师入企活动,让双师型英语教师进入“产业侧”进行参观或任职,或解决“产业侧”存在的实际难题,让双师型英语教师在教育之外得到锻炼,这也是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途径之一。
第四,科研育才。通过科研的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为双师型英语教师准备研究资金,对标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要求。
第五,创新采用PDS协同创新模式。PDS协同创新模式指本着合作互赢的理念,围绕从事英语的相关行业,让英语教师、英语翻译、外贸工作、英语编辑等人员可以在一个集成化的平台上进行合作研究,共同解决工作或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在校内,高职院校也可组织年长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交流合作,中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是他們有活力、有创新力,而年长教师则教学经验充足,让两者展开合作,通过观课议课、专题探讨、个案分析、集体备课等互帮互助的形式,来促进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6]。
3.3 夯实双师型英语教师标准,做好对教师的考核与评定
高职院校必须对双师型教师严格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分析了解相关文件中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以及产教融合事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需求,比如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进行研究,并制定本地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鉴于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要对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以及服务产业、对接社会的能力进行评价,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将教学评价、教学改革、学术评价、参与地方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范围。结合以上提到的评定标准模糊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设定量化的、清晰的双师型英语教师评价标准,设计硬性规定[7]。
遵循这一标准,高职院校做好对教师的考查与评价,要遵循多元主体评价的机制,对英语教师是否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详细了解。比如在产教融合体系下,要推动“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推动教学课程内容向着社会需求、岗位需求靠拢,组织教师创新教材,以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以及产教融合事业对教学的更广、更高要求,对双师型英语教师教材创新成效和教学成果进行考查。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相关政策激励机制,将教师的职称评定、服务地方、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和奖金津贴等物质性精神性的奖励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激励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动力。在激励策略的作用下,激发双师型英语教师精益求精、接触“产业侧”的决心,使双师型英语教师沉下心来去学习,尝试着将新颖的教学理念引入教学设计中[8]。
4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教融合模式成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双师型教师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基础,是对教师队伍的更高要求,二者互利互生。产教融合可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平台,可采取送教师入企、送职工入教等方式,以及其他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孵化、激励等措施,促使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也必将助推产教融合事业发展。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在选拔双师型教师人才、提供多元化培训、制定双师型标准并夯实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做好工作,多措并举培养双师型英语教师,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助力产教融合事业。
参考文献
[1]戚家超.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定位、价值与路径[J]. 产业创新研究,2020(15):171-172.
[2]曹巍.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J]. 福建轻纺,2023(4):58-60.
[3]潘明远,谢燕艳,李天姝. 产教融合视域下广西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广西经济,2022,40(2):67-69,74.
[4]卢立红,邓瑾.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45-48.
[5]卞丹丹.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52-54.
[6]陈娟.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J]. 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8):160-162.
[7]赵杨. 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9):43-45.
[8]伍海星. 基于校企合作的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建设——以商务英语课程专业为例[J]. 轻工科技,2021,37(1):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