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物类记叙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2023-08-25黄晓颖吴作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初中语文

黄晓颖 吴作奎

内容摘要:当下,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中,学生对于景物描写不似人物那么生动,无法写的具体。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写景水平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是相结合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本文将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开掘其中的景物类记叙文读写结合点,在景物类记叙性作品教学中利用这些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

关键词:写作 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策略

记叙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具体教学中会发现,读写分离的现象严重,学生学完记叙文还是“写作困难”,在写人方面问题较少,但一到写景内容上就令教师和学生烦恼,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写的景物描写不够生动没有画面感,对于学生来说景物不似人物那么生动,无法写的具体。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写景水平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将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从梳理景物描写字、词、句,抓住景物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理清景物与情感关系三个方面切入,开掘其中的景物类记叙文读写结合资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好地为师生在写景方面提供更多高效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提升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

一.梳理景物类记叙文,挖掘读写结合点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散文、游记、传记、演示文稿、特写、回忆录、报告文学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1]这是吴俊先生对于记叙文概念的界定,本文研究的景物类记叙文主要是在此界定上开展的,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写景和状物类文章进行读写结合资源的开掘与利用。

根据教材作品的具体内容,记叙性作品在部编本教材中可以分为:记人、写景、叙事、状物这四种分类。本文主要研究写景和状物两类记叙文文章,即景物类记叙文。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单纯写景的记叙文不多,更多的是在其他写人叙事记叙文中涉及写景部分。经笔者统计,选入统编本写景的记叙文有: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峡》;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石潭记》和第五单元的《壶口瀑布》;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一共七篇单纯写景类的记叙文,虽然单纯的写景类记叙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不高,但这几篇文章都是经典篇章,是非常值得教师挖掘的读写结合文本资源。

状物记叙文,是指在描写事物时,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以及事物的动作变化为主。重点是描写对象的突出特征的展现,将物体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状物记叙文有: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醉翁亭记》。一共五篇状物类记叙文,篇目不多但其中有些作品具有典型性,能够挖掘出读写结合的资源。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运用了生动传神的修辞手法对紫藤萝花颜色、形态、花香等进行传神的描述,让我们体会到了用词之美、造句之美、色彩之美等,其中除了景物特征选取和修辞手法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点以外,还有写景抒情、托物寄意这种景物描写手法。

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的学习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阅读是获取新知识、新经验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而写作是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最后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阅读和写作之间有共同相互联系的点——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要素,这些联系点就为迁移提供了条件。所以景物类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点也就是在教材课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的写作知识以及写作技巧。通过阅读文本学习写作知识,借鉴阅读文本中的典型实用的写景表达技巧,同样经过写作训练能够再一次巩固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根據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并结合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写景类记叙文写作表达技巧与方法,笔者设计了以下读写结合点:一、梳理景物描写字、词、句,积累并运用字、词、句仿写;二、抓住景物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细节,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具体,进行微写作训练;三、理清景物与情感关系,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

针对写景类的记叙文总结了三种读写结合点,首先从字、词、句入手,品味课文中作者写景时所用字、词、句,让学生们赏析领会其中的独特之处。接着对于有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文章,总结归纳课文中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句子,每篇课文用的方法不同,可以进行单一练习也可以通过多篇文章对比阅读后进行练习。最后景物类记叙文,除了要学会写景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理清景物和情感的关系,很多时候作家写景不只是单纯的对景物进行描写,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情感借景抒情。每篇文章能够挖掘的资源是多样的,在学习景物描写这个目标指引下,学生从简单的字、词、句的积累,到景物描写的技巧方法,再到景物与情感关系的把握,一步一步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转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写景类记叙文章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

二.依据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策略

(一)梳理精妙动词与形容词,进行仿写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7-9年级梳理与探究中具体要求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2]景物类记叙文在描写景物时的遣词造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带着学生品味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并梳理总结作者这些描写景物的精妙字、词、句。

景物描写根据事物呈现的具体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形态特征、颜色特征、气味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和来形容词描写的。例如:首先,在动词方面,教师在教授《雨的四季》中,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来描绘不同季节雨的形态特征。学生大都能找到:在描写春雨时,作者运用了“摆动”“洗淋”“睁”“萌发”发”等动词形容春雨洗礼万物的景象;描写夏雨时,作者运用了“浇灌”“散开”“怒放”“敞开”“铺满”这些动词描写夏雨的来势汹汹的场景;在描写秋雨时,作者选用了“倾诉”“怀想”“动情”直接描写秋雨的高邈与深远;描写冬雨时,作者运用了“飘着”“降临”“敲着”,让人感受到冬雨的柔和与温暖。找到这些动词之后,教师可以用词语替换法举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动词的妙处,最后可以布置利用动词描写一个景的随堂练笔,写完请学生分享交流。读中学、读中思,读后练,做到学思练相结合。

其次,在形容词方面,例如对花朵颜色特征的描写,不同的作者表达不同。在教授完《一颗小桃树》这篇课文时,可以联系学过的前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以及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在描写花时,三篇文章的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形容词。如在《春》中描写春花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藤萝花“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在《一颗小桃树》中描写桃花“开得火灼灼的”、“嫩黄的,嫩红的”。还有对气味特征描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花儿带着甜味儿,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消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让学生阅读时用心去感受,不仅能够有画面感,还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比阅读完之后,让学生从景物颜色、气味、形态三个特征中选择其中一到两个视角,运用形容词进行描写景物,写一百字左右进行课堂分享交流。

这些精妙词语的运用让学生对景物形象生成更加具象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着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梳理这些字、词、句,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最后归纳总结精彩的词句的特点,体会个性化语言表达效果,积累这些词句并学习运用,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仿写。

(二)聚焦细节与修辞手法,进行微写作训练

景物类记叙文中的写作手法最常用的是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节描写,能够更好地展现景物身上的突出特性。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将笔下的景物写的生动形象,而且更具美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首先,在细节描写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体会教学案例中的景物描写,抓住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景物的主要特征,例如上述的形態特征、颜色特征、气味特征,又或者是动态、静态的特点。教学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体察,才能更好的体会文中所展现的景物特征。同一地点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观,其中景物特点也会随之不同。所以,在写作时要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和揣摩景物全貌,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围绕这个主要特征为中心进行写作。如《济南的冬天》中,作者老舍主要围绕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景色——“雪”进行描写,文中第四段贯穿对雪景的细节描写,将济南冬天雪后景观描绘的淋滴尽致。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完成以《……的秋天》为题的100字微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选择秋天落叶的景观进行细节描写。

其次,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修辞的语言魅力基础上,学会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于自己作文的景物描写中。例如在《春》这篇课文中,朱自清先生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十几种修辞手法,是景物描写修辞手法运用的典范之作。文章开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一上来就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接着“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越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句兼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开花时的不同颜色和姿态。

而且在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写,不同作者之间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如写春雨,在《春》和《雨的四季》中对于春雨有相同和不同的写法。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句生动优美,表现了春雨温润可爱的特点;不同的地方在于《春》直接写春雨的细密亮的特点;《雨的四季》第二段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淋洗之后的情态,侧面表现出春雨对万物的滋润。

因此在对于景物类记叙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和赏析关键词句,充分体会文章中修辞之妙,最后举一反三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三)理清情景关系,学习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在景物类记叙文中,大多作者看似是表面写景,实际上在写景背后是在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通过客观的景物来表达自身主观的情感,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的手法。对于情景关系的把握不仅有利于理解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而且在写作时能够更好地驾驭情景之间的协调性。除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还有寓情于景的写景手法,前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后者则重在景,写景重含有情感。不论是哪种手法,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授这两种写景手法的定义以及课文中哪些是这些手法的运用,而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教出具体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现形式。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是抒情的媒介。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济南冬天的温暖画卷。“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在他的眼中,济南的山是“小山”特别可爱,而且将济南比喻为一个小婴儿放在“小摇篮”里。在山、雪、河水等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济南的冬天让他感到温暖,但也只有心中温暖的人才能感受出这些自然之物的美好。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其实就是当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笔下的景物就被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在《雨的四季》中,雨不是冷冰冰的水,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景物。在他的笔下,春雨是明亮的,夏雨是粗犷的,秋雨是宁静的,冬雨是温暖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雨被赋予了个性与灵性,这正是刘湛秋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景物当中去了。移情的作用便是带着“我的情感”去观察世间的万物,觉得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了“我的情感”。

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部分,教师在对语言、修辞和情感三部分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刻解析文本中情景关系,要让学生们在课例中理清情景关系,把握具体的表现方式,学习两种写景的方法。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景物描写又是学生们的难题之一,所以本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将初中语文教材中景物类记叙文统计出来,开掘其中的写景记叙文读写资源结合点。经过梳理总结出三种读写结合点,从语言、修辞、情感三个方面入手,品味课文中作者写景时所用字、词、句,接着总结归纳课文中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句子,最后景物类记叙文,除了要学会写景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理清景物和情感的关系。

每篇文章能够挖掘的资源是多样的,在学习景物描写这个目标指引下,学生从简单的字、词、句的积累,到景物描写的技巧方法,再到景物与情感关系的把握,一步一步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转化,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写景类记叙文章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俊.大学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3]童淑云.从语文教材中学习景物描写[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2):87-88.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写作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