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工艺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2023-08-25赵涵懿季芳
赵涵懿 季芳
摘要:大漆是一种天然涂料,大漆工艺是一种兼具美学性和实用性的手工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持续碰撞的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承。文章以大漆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首先,概述拥有7000年发展历史的大漆工艺,介绍大漆的诸多技法与大漆万物可髹饰的特质。其次,简要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以及作为茶文化载体的茶具。再次,分析大漆工艺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即过于守旧,制作方式缺乏创新性,没有注入地域文化元素,产品相似度高,实用性不足,盲目堆砌、淫巧滥施,丧失了审美价值等。接着对大漆产品创新设计进行思考,既应该尊重传统,又应该设计新形式,使漆器适应当前市场。最后,从技法、胎体等方面入手,开展《莲舞盛夏》漆器设计。进入新时期,要更好地传承大漆工艺,应设计创新型和实用型大漆产品,致力于满足当代消费者对大漆产品的新需求,拓宽此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大漆工艺;茶具;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03
0 引言
中国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相较于家喻户晓的陶瓷、丝绸来说,漆器或因工序复杂、原材料不菲而被束之高阁。因此本文选取漆工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使大漆工艺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以大漆技法在茶具中的应用实践为例,结合中国茶文化茶具,力求设计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能融入现代茶空间的漆制品。希望更多从业者利用当代国潮文化风靡市场的契机,拓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
1 大漆工艺的历史沿革与应用分析
大漆工艺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已有7000年的发展历史。出土于跨湖桥遗址的“漆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碗中,可以看出已经存在朱漆的制作与使用。在《庄子·人世间》也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
要想进一步传承大漆文化遗产,应从大漆的自身特点出发,拓宽漆艺创作思路,并结合当代消费市场特征,使二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达到有机结合。寻变之后的漆器产品必须保留传统大漆自身特点,过度迎合市场而放弃原有特色只会使漆艺失其本真。因此,下文从大漆的技法与胎体入手,阐述大漆工艺的应用。
1.1 大漆工艺技法:层出不穷
历代能工巧匠凭借实践与巧思不断探索,创造了精湛绝伦的大漆技法。迄今为止,与大漆相关的十九项传统工艺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和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大漆工艺技法中较常见的是描绘、变涂、莳绘以及堆塑等,每个朝代的大漆工艺技法各具特色,如描金技法起源于战国时期,在漆器推光后使用金漆描绘出纹样;堆漆是用漆或漆灰调成糊状堆砌出花纹等。因地区传承差异,髹饰手法各具特色,可见大漆工艺极具审美价值。
1.2 大漆胎体:万物可髹
大漆对于胎体的包容性极强,大漆工艺的本质就是利用天然漆液的高黏合性髹于胎体,从而展示作者的造物思想与工艺之美。比如,大漆市场中常见的盘和漆盒等产品胎体大多是木材和纸。大漆万物可髹,比如橘子皮,经过大漆髹饰后可打造出一个保留本身质感的大漆橘子杯。还有柚皮胎漆器[1],在柚皮还细嫩时采摘,取出果肉,填充锯末,晾干后涂生漆,制成后经久耐用,用此法制作漆器已有一两百年历史。如今,已经发展出利用3D打印技术的大漆品,技术的加持增强了大漆造型的表现力,拓宽了漆工艺的传承之路。
我国的茶具多采用陶瓷、木、金属、玻璃等材质,这些胎体中唯独玻璃与大漆的结合门槛较高,对此可通过喷砂、摩擦胎体或者烤漆來提升大漆黏合度。其他材质胎体都与大漆契合度高,可利用多种髹饰工艺来设计茶具,创新实现大漆茶具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与茶具应用
中国被称为“茶的祖国”。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栽培茶树。经考证,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发源地,以云南、贵州、四川为主。随着地质变化与人文发展,茶树开始在全国普及,其后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如何与大漆工艺结合,拓宽二者的发展道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节从茶饮文化的发展以及茶具应用两方面入手,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之路。
2.1 茶:中国本土多元文化
在中国古代,茶叶因其消暑、解渴等属性,被当作一种中药材与食材,清朝嘉庆年间,学者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记载“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可见在东汉末年,茶叶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日常饮用品。茶被赋予高洁的品格,又因冲泡等一系列繁杂程序成为待客首选,获得无数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借茶表述个人情感和人生际遇,赋予茶丰富的文化内涵。
2.2 茶具:茶文化载体
民间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紧紧排在民生基础饮食后,足以见得茶与日常活动联系的密切性。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艺、茶具、茶画、茶饮活动等均形成完整的体系,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根据茶具在茶饮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庵茶茶具、煮茶茶具、点茶茶具以及泡茶茶具。
多元化的茶具为茶注入了独特的魅力,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大漆与茶具的结合能增添诸多艺术魅力。二者的结合常见于隋唐时期贮存茶饼的漆罐,至宋代,大漆茶具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湖北武汉附近出土的宋代古墓文物里就出现了渣斗、茶托等大漆茶具。大漆工艺与茶具的结合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个性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3 大漆工艺与茶具结合设计的前期探究
大漆工艺因漫长而复杂的手工艺、昂贵的原材料,而被动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发展坎坷。清华美院戴顺智教授说过,“没有传统的创新是肤浅的,没有创新的传统是僵死的”,可见创新与传统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漆艺传统行业发展已有循规蹈矩之势,创作过于守旧[2],对此,乔十光先生认为漆器要回归生活。中国漆艺的衰落,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脱离了实用、脱离了生活,不惜工本,盲目堆砌、淫巧滥施,进而丧失了审美价值。技术上的精工细刻不等于艺术的完美,材料的堆砌不等于价值的高贵。市场多见“复古”漆器,如屏风、大盘等,但缺乏地域文化以及深度意蕴的注入,作品流于表面,纹样过于守旧,形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有甚者将漆艺视为一种涂料,堆砌成花里胡哨的作品,导致大漆工艺丧失其本真。
4 大漆产品创新型设计方向思考
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大漆工艺,具体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遵循大漆本真。在继承传统审美的同时取其精华,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二是在文化碰撞的时代,需要对大漆产品进行创新型设计[3],在维护和尊重其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从而汇聚成贴合时代的艺术特色。
4.1 返璞归真
古朴雅致是大漆本身的特色,过多髹饰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应适当做减法,提高对材质以及原料的质量要求,回顾大漆经典美。简约的设计不仅能降低工艺成本,而且符合当代设计形象,有助于打入如今的市场。我国当前发展注重创新,致力于向“中国创造”转变。漆艺行业也要紧跟大环境,要以创新带动工艺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重塑行业大环境,拒绝批量生产没有灵气的漆器。
4.2 融合新视觉元素
引入视觉元素,通过再设计结合漆艺衍生出具有新的表达形式的作品,将外来文化引入大漆创作中。如胡玉康教授的作品《四季》,就将冷抽象大师蒙德里安作品《红、蓝、黄构图》中的构图形式引入了大漆创作。
由此可见,大漆创作应立足于传统,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借鉴各方设计优点。找准定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循序渐进地发展。
5 漆艺与茶具设计的个人实践探索
5.1 现代大漆工艺在茶具中的表现
茶具與漆工艺结合能够彰显个性与审美情趣,亦能彰显茶道精神。漆工艺在茶具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对茶具的装饰中。
在一种胎体上可使用不同的髹饰技法,而素髹是最具中国传统韵味的技法之一,经典耐看。变涂灵动多样,莳绘纤细精巧,戗金技法有韵律且彰显奢华。漆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和追求。当代素髹茶具简洁而隐秘的纹理设计,遵循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展现出大漆艺术与当代审美的文化内涵。例如,王维韫的一款手工大漆茶盏,以红色素髹为底,结合简约的纹理,使大漆艺术通过茶具回归生活,展现了一种可以呼吸的艺术产品。
5.2 大漆茶具《莲舞盛夏》的创作
5.2.1 大漆技法选择
大漆与多种材质融合碰撞,最后往往会散发出温润的气质。大漆茶具《莲舞盛夏》选择素髹作为胎体的第一层髹饰,这是因为素髹的黑具有一种深邃感,经岁月的沉淀愈发典雅。素髹散发着一种静谧的光泽,同时技法特点能够使胎体展现本身肌理,在朴素的美中彰显些许奇妙之感。
经数次素髹工艺后,选用滴金作为茶具胎体的第二道髹饰。采用甩、点、泼、鎏金等方式,金漆从高处滴落,进而迸发、扩散呈现在胎体上,这是有大自然参与进来的过程,可以在胎体上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
5.2.2 胎体材料与器型选择
出于茶之草本自然、气息怡人等因素,在茶具胎体材料方面将木胎作为首选。历史记载的早期漆器,多是选择天然木材作为胎体,能够给使用者以亲近感。例如,战国时期的彩绘漆几何纹方耳杯、彩绘凤鸟双连杯、彩绘凤鸟纹漆圆奁等漆器。
根据对天然胎体及中国悠久的茶艺空间文化的考量,选择弧线流畅的木胎作为此次实验的大漆胎体,从以往的茶具造型中即可见得。其有利于将每道工序运用到极致,更好地融入现代茶艺空间。
5.2.3 髹饰技法运用
从漆到器,从技到艺,大漆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亦有精湛的工艺技法。在《莲舞盛夏》这套大漆茶具的创作中运用了素髹、滴金和彩绘三种工艺。
首先对胎体进行补胎,将木粉、生漆和稀释剂按比例调和,平涂至瑕疵处后荫干,用240目砂纸磨平整。再对木胎进行固胎,即将生漆用稀释剂稀释涂抹至木胎表面后进行荫干。
素髹技法的运用。素髹又称“一色漆”,据《周礼·东官·考工记》记载,“天谓之玄,地谓之黄”[4]。玄即是黑,黑是个体精神同自然精神相互契合的重要色彩,崇尚黑色的审美文化影响到后人的设计观念,应用到绘画中即形成“墨色思想”。素髹技法是髹漆技法中要求较高的技法。要运用同一种颜色的色漆,反复打磨髹涂,最后形成单色的漆膜。因此有一言,“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素髹在刷漆时极考验功底,使用十字髹漆法使漆膜尽量平整,在后续打磨时减少磨漏的风险,不可过厚,使漆膜起皱。
滴金技法运用。滴金又称鎏金,具有随机性,因此纹理各样。在此套茶具中用到两种髹饰手法,将金漆调和成液体,点、洒或流在杯体表面,可多次试验,直至得到想要的纹理。
彩绘技法运用。在大漆茶具的最后创作中,借鉴谢稚柳大师的荷的形态,选用彩绘髹饰手法,对漆器进行最后一步髹饰。荷花造型讲究与滴金纹理相结合,呈现出点点鎏金生荷花的画面,营造“所处盛夏,蝉鸣燥光”却可雅致品茗的氛围,融入现代茶艺空间。
5.2.4 色彩造型的选择
黑与金的搭配不仅是大漆工艺产品中的经典,更具有东方传统艺术韵味,与大漆茶具的质感相呼应。设计采用红色莲花和绿色荷叶形态,与滴金造型相结合,作为此套大漆茶具的点睛之笔。运用大漆中黑、红、金、绿四种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配色,彰显古典韵味,致力于体现东方独有的魅力。
6 结语
结合大漆工艺对茶具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需要借古鉴今,发挥两者特质,体现其在历史洪流中有数次发展高峰且作为皇室贡品的优势,此外,应多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将当代设计元素、多种综合材料、现代科技(例如3D打印)与大漆工艺相结合,更好地迎合日新月异的消费市场,增强人们与“非遗”的交互性。在今后的传承发展中,应深入思考如何从传统工艺品向创新性实用产品转化,相信大漆工艺在未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再次绽放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王伯杨.广西天然胎体漆器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生漆,2015,34(2):46.
[2] 吴冬原.试论传统漆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9.
[3] 冯其庸.关于中国的陶文化.茶文化及其他[J].文艺研究,1990(1):95.
[4] 王巍衡.宋代素髹漆器对现代漆艺发展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13.
作者简介:赵涵懿(199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季芳(1972—),女,湖北天门人,博士,教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生态美学、实践美学、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