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邻”理念视域下城市社区治理优化路径研究
2023-08-24李佳白雪莲毕长春
李佳?白雪莲?毕长春
一、前言
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治理的基本元素,是实现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两邻”理念的提出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社区的善治提供了创新依据。本文阐述了“两邻”理念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踐行“两邻”理念,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社区治理”也因此被列入到治国理政的重要项目中。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8月赴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考察,并强调“社区建设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6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城乡社区治理要“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这也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两邻”理念贯穿于社区治理工作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社区受到广泛关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社区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城市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社区,借此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 “两邻”理念与城市社区治理
“两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就是要求居民在生活中要互动互信互爱互助,“与邻为善”即邻里之间团结友善,充满温情,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以邻为伴”即邻里之间相依相伴,彼此之间是密切的互动关系[2]。这就要求邻里之间具备充分的沟通和互动,通过互动由“生”向“熟”,生活中做到互助,相互帮助有利于建立良好关系,并建立一致的利益关系,推动邻里关系向好发展,这是做到“为伴”的前提。其着眼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基于“两邻”理念的社区治理具备人文关怀性,邻里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关怀,形成强大的“家文化”力量和邻里力量。
社区治理是指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涉及政府、社区和居民的纵向关系,也包括居民、组织之间的横向关系,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社区治理通常有行政色彩浓重的属地管理模式,也有以社区自治为终极目标的模式。
“两邻”理念与城市社区治理密不可分,如图1所示。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贯彻“两邻”理念的基础,这一理念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旨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维护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终极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两邻”理念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基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两邻”理念提倡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这与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相统一,能够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思想,营造新时代“两邻”社区氛围。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两邻”理念下的社区治理,着力营造睦邻爱邻、守望互助的和谐环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使社区治理工作充满亲情和热情,创造了新时期社区治理思想新境界。“两邻”理念蕴含着我国传统美德的深厚内涵,将其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是对理念的有效创新,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处理邻里关系提供了价值导向。
三、“两邻”理念下社区治理现状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产生了更多利益冲突,给社区治理增加了压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和交流更为便利,虚拟与现实交织,社会治理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原有的城市社区治理多为纵向互动模式,即从政府到社区到居民的的治理模式,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非常有限。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并且治理成本比较高,而且难以提供居民需要的精准服务。
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引入“两邻”理念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重塑邻里关系,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动力。通过“与邻为善”和“以邻为伴”两种方式,内外相辅相成,建立和谐、互助的社区大家庭。目前,一些社区已经开展了老年服务和儿童服务等活动,以此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以“邻”为友的意识,而且逐渐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逐步向居民自治的治理模式转变[3]。然而,更多的社区仍未将“两邻”理念应用于社区治理实践中。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意识,即使部分社区居民参与度在提高,但参与效能较低,激励机制不足。作为社区的主体,居民应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直接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真正从居民需求出发,解决公共问题。
“两邻”理念的引入有利于优化纵向互动关系,但理念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治理还未形成良性循环,要实现理想的社区的善治还有待时日。
四、“两邻”理念下社区治理的困境
“两邻”理念为城市社区治理注入了黏合剂,但长期以来社区治理的固有模式需要首先被打破才能发挥黏合剂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城市社区中“邻里即是陌生人”是“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关键阻碍
长期以来,城市社区居民受到工作时间、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制约,邻里来往甚少,缺乏彼此交流的邻里关系便成为“陌生人”,同住一门的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不相往来,缺乏热情和信任,没有互帮互助的气氛,这就会使得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两邻”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塑造社区互动、互信、互爱、互助和谐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区即是家的温暖港湾[4]。使居民愉快地生活并积极投入社区治理,形成政府、组织、居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助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
(二)社区中的矛盾纷繁复杂是影响“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城市社区因为陌生而缺乏理解和体谅,常常会因为房屋漏水、噪音、养犬等一些琐事产生纠纷,甚至会将小事放大,引发严重社会事件,造成严重影响。社区问题多为繁杂的琐事,但处理不好并长期积累必将酿成大祸。“两邻”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问题,邻里之间多些包容与理解,这些小事件就都不是问题,但是要高效快速地改变邻里关系,化解这些矛盾纠纷,也不是一件易事。
(三)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行动困难是“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羁绊
受制于社区个体的分散性,加之部分居民不负责任或者“蹭车”心理,统一行动极其困难,只重视自己和家人的事情,极少关注邻里以及社区的公共事务。大家也很难凑到一起对社区相关事宜进行商讨,导致公共活动和公益事业无人参与,使社区缺乏温暖。“两邻”理念就是通过一些活动使居民走出自己的小家,走进社区的大家,关爱他人,大家在一起参与活动和事务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友好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但要短期内使所有居民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也是很难做到的。
(四)居民“回社区”缺乏归属感是“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制约
社区只是居民区域的归属,并没有成为居民情感的归属。社区只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共同体,并没有搭建相互之间的关系网络。所以,居民回到社区感受不到关心和关爱,没有归属感。“两邻”理念不仅强调互助互爱,更要以邻为伴,这就要让每个居民从缺乏归属感到期待回家,这个过程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
五、“两邻”理念下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针对“两邻”理念下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及困境,提出以下优化路径(图2)。
(一)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治理共同体
社区治理需要多元参与、共同治理,需要凝聚多元主体的力量并进行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全方位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构建治理共同体就是加强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充分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提高社区治理的凝聚力[5]。
基层党支部需关注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党员素养。政府应适度放权,给予社区自治空间、支持党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和改善服务条件,以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应积极推进治理模式创新,鼓励居民参与治理,重视意见并及时回应。市场主体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政府—社区—市场主体—居民”多方合作,有机、整体地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运用数智化技术,全面加强智慧治理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为“两邻”理念深入社区治理提供了便利,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随时随地了解社区事务,解决生活问题。
社区治理与“数智化”技术相结合,使社区服务更具有普惠性,居民的服务获得更为均等化,有利于“两邻”理念落地生根,因此必须全面加快“智慧社区”建设。通过智慧社区搭建优质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利、贴心服务。在平台中可以查看重要通知、公告,可以查询办事指南、公共设施,可以线上联系社区干部、参与投票,可以进行业主交流等。涉及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事务可以通过一个App完成,既便利了社区居民,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将社区工作人员从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去更好地完成其他工作。智慧治理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使得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社区信息的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
(三)提高服务质量,建设“和谐社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服务应该始终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提供基本民生、文体娱乐、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并根据社区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在具体实践中,社区应该根据老人和孩子的需求,设置健身区域和器材,规划文化娱乐场所并安排适当的娱乐活动,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建设小型公园供居民户外活动等。此外,社区也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公益活动,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同时,为了让中青年人也能有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社区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举办适宜的活动,或者建立“线上社区”开展网络活动,为志趣相投的居民提供知识分享和问题研讨平台,有利于社区的多元化参与。总之,社区服务要紧贴居民需求,真正为居民造福,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多措并举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在“兩邻”理念下,社区居民逐渐从“电梯相见不相识”到“互动、互信、互爱、互助”,实现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最终目标。为此,社区应该建立共商机制,包括正式的协商场所和完善的协商制度,以准确采集居民需求和意见,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问题的商议过程。同时,需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建意识,提供优质的服务,将居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为社区建设奉献力量。社区也需要同居民一道参与社区治理,居民成为协同共治的主体之一,参与社区协调服务、安全防范服务、监督服务等工作,形成“大家的事情一起干”的社区共治氛围。最后,所有居民共享收获和成果,邻里互帮互助,合理解决矛盾,整个社区形成和谐大家庭,超越亲缘关系。
引用
[1]胡雨霞,韩荆柯.共同体理论视域下沈阳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的对策研究[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2:206-208.
[2]张雷,秦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16 社区治理“两邻理论”与社会工作创新[J].中国社会工作.2020(25):20-22.
[3]徐娜,宋丽丽.实践“两邻”理念 奠定社区基层治理新格局[N].沈阳日报,2022-01-26(004).
[4]窦玉鹏.传统邻里文化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创新与转化[J].行政与法,2020(12):58-64.
[5]张雪霖.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性质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06):83-91.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两邻理念下‘党建+智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Y20220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