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结合”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023-08-24谌燕金辉
谌燕 金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坚持、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今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是对百年党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新理念。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回答好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历史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的救亡运动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思想支撑。自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经历了从“能否结合”到“怎样结合”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等,都是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一系列精神谱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中华精神与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塑造了一代共产党人的人格品质和崇高精神。党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和“三大法宝”,都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智慧的产物。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实践中把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紧密结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楷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文化建设的比重大大提高。如,党的八大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外交政策上提出体现中华和合精神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中苏关系高度紧张时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更加具体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期,文化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如,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写在党的思想旗帜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等,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时期,我们党不断探索“两个结合”的新形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如引用老子“以百姓心为心”阐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理论形态。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将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论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宝库。这标志着党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上的突破,实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概念演进,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
二、“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党在新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庄严宣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就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内涵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从外延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区别于、相较于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作的个别论断和具体结论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也是发展的,既包括原发性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也包括继发性原理(后继者阐发的)。中国具体实际,从内涵看,不是指杂多的任意客观事实,而是主要的稳定的长时间存在的客观事实,主要是指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等。从外延看,中国具体实际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既有稳定性又有渐变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分析和把握是动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涵看,是指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华部分;从外延看,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能够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只能是其精华部分。即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由于时代的变迁,也需要把其精华的内容从陈旧的形式中抽剥出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传统社会的文化,它具有延续性,是动态的、延续到当代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两重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具体实际。这里的“化”是指理论指导、理论应用,即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来应用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审视中国,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主要是观察和审视中国社会性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并由此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既防止超越阶段发展也防止落后于中國实际,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二是中国具体实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里的“化”是理论检验、理论升华,也就是通过中国具体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并把中国具体实践经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提炼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要从现在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包含两重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化”是理论改造、思想激活,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境界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真理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随着时代发展继续发挥最大功效和力量,就必须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因此,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引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其转化和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深处结合、向广度结合、向新处结合。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等。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民族化提供了文化滋养,不仅有效缓解了马克思主义与流淌在中国人民血液里的“民族基因”的互相排斥状况,而且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展现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中国文化特点、文化风格和文化气派。这就增进了人民群众在价值理念和表达方式上对其的认同感,赋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以新的发展活力。比如,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话语表达。
三、在历史主动中把握“两个结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在历史主动中把握“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一,坚持实践导向。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现实条件和实践发展的创新创造,都是对时代变化的深刻反映。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着力点,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特征、矛盾和突出问题,借助马克思主义方法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让“两个结合”绽放夺目的思想光彩。坚持实践导向,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推进“两个结合”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在实践中作出新概括,使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坚持实践导向,最重要的是全面系统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矛盾新要求,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现实,为当代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为切近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导向,必须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思考和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和时代要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动权。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要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去实现,无视人民利益、脱离群众实践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根本无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同样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于“两个结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聚焦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动火热的社会实践,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和人民需求,不断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主张和智慧体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创造中来。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地面向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两个结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同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前提下,要始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
第三,坚持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养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并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内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更为耀眼的真理光芒。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新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精神要素并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养料。
第四,坚持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与创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开拓创新就是在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先导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我们党历来就是一个重视创新并且善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不断开创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加迫切需要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条件,坚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贯通起来,在推进践行“两个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特质、注入新的科学内涵,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百年创造、百年辉煌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回望历史,党的百年辉煌正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启航的。眺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更大的使命、寄托着更大的期待,要想始终成为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再创新辉煌,再赢新荣光,就必须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