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英魂》雕塑创作项目介绍
2023-08-24曾凡云
曾凡云
张楠老师是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副教授,1980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师从吴为山教授,获硕士学位。张老师从2004年8月任教至今一直从事雕塑与公共艺术领域教学和研究。张老师深受盐城新四军红色文化的感染,为盐阜大地塑造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新四军英雄雕塑。其代表性作品有:为盐城市军分区创作的红色文化主题浮雕《洪学智像》《张爱萍像》;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的《刘少奇、陈毅、曾山、黄克诚》群雕;盐城中学(鹿鸣路校区)铁军文化广场雕塑《烽火求知》和《教唱军歌》等等。
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张楠老师的《铁军英魂》雕塑创作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在紧张的创作过程中,张老师完成了从文献整理到现场考察,从小稿到大稿、从模型到成品一系列的雕塑创作过程,历经一年多时间,克服了疫情的困难终于把作品呈现出来。
该作品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作品寓意丰富、构图巧妙。作品《铁军英魂》组雕在创意上确立为既立足江苏又辐射全国的新四军红色文化创作理念。作品塑造的10位烈士来自祖国各地:有来自安徽霍丘的陈涛,来自河南商城的童世明,来自福建南安的陈振东,来自湖北大冶的胡特庸,来自湖北醴陵的贺仁,来自广东海丰的丘东平,来自上海青浦的方强,来自江西吉水的郭猛,还有江苏本地的英雄——赵文成、赵明生和席永华。正如新四军军歌所咏唱的:“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作品整体摆放呈山形构图,表现众多中华儿女从四面八方来到江苏,与江苏人民结下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情谊,为这块土地的解放洒尽最后一滴鲜血,长眠在这块为之战斗的地方。雕塑通过动态的变化使十尊雕塑在一字排开时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山形,象征血染壮丽山河。烈士的功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为苏北这片平坦的土地立起了精神高峰。
其次,雕塑动态丰富,个性鲜明。用空间和体块的语言充分展现了烈士的精神于各自独特的气质。例如陈涛雕塑表现她警觉和面对险情沉着应对的神情;童世明雕塑表现他中弹时身体猛然后仰的动态;陈振东雕塑表现他一手拿宋公堤图纸一面向海堤奔跑的动态,不顾海水已打湿了他的衣襟;胡特庸落水后挽起裤管奋力还击中弹的情境;贺仁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转战苏北的革命豪情;丘东平雕塑表现他刚放下枪就抓紧时间开始文学创作;方强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郭猛英勇如虎持枪横站;席永华瓦斯中毒英年早逝;赵文成、赵明生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等。作品辐射区域广,包括:盐都区的郭猛镇;滨海县的陈涛镇、永華村、东平村;建湖县的东平村;阜宁县的世明村;射阳县的特庸镇文明村、贺仁村。作品不但表现了典型的人物,又展现了那个火热的时代和苏北广大的地域。
最后,创作手法丰富,雕塑过程结合了传统的泥塑与现代三维扫描和打印的现代雕塑方法,在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同时使作品数字化后可以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雕塑效果选择铸铁效果,再一次强调了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涵。
总之,作品创意新颖、主题鲜明、造型扎实、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是一组成功的雕塑艺术作品。
近年来,盐城市要求所有以革命烈士命名的镇、村、居委会均要有烈士事迹宣传阵地或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场所内设置展览室,展示反映烈士事迹的情况介绍,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弘扬先烈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四新盐城的建设。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音影的传播,烈士塑像也是重要的宣传方式。为盐城当地烈士命名村镇塑像既是艺术行为也是针对盐阜乃至苏北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推广与发扬。近年来张老师为石华村创作的《冯世华烈士像》,为三英村创作的《无名三烈士像》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感召着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精神。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研究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宋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