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乡差异的农村留守儿童绘本设计策略刍议

2023-08-24李冰洁

美育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绘本儿童农村

李冰洁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绘本阅读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的有力手段,适宜的绘本资源有助于风险预防、情感补偿、心理疏导、建立自信、品德养成和激发创造,也是解决儿童困境的重要精神支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根据阅读需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量身定制绘本资源,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既是重要的“扶智扶志”教育扶贫方式,也是削弱贫困代际传递的具体干预措施。本文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特有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和阅读方式,为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绘本设计实践提供一些策略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绘本阅读现状

(一)阅读资源供给量提升

自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以来,“农家书屋”这种便利型书籍借阅场所不断增设,早在2015年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就从书屋工程建设实施前的0.13册增长到1.25册[1],至2018年,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藏书量突破12亿册,其中少儿类图书占比高达41%[2],真正做到了从“村村有书屋”发展为“人人有书屋”。随着农村基础阅读硬件设施的完善,阅读资源供给量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书籍借阅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二)阅读资源匹配度有待提高

尽管农村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人均图书拥有量大幅提升,但能真正满足农村留守儿童阅读需求的资源质量和数量还有待提高。我国城镇儿童占有童书资源的88.9%,而农村儿童只占有11.1%[3]。2021年8月,对当当网书籍销售平台的在售童书进行统计发现,为农村留守儿童创作的专属童书为58册,其中绘本类仅为31册。此外,分析486份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反馈的问卷发现,“没有吸引力”(53.31%)成为他们较少利用公共阅读场所借阅图书资源的主要原因[4];评价课外读物的问卷显示“看不懂内容”占55.4%,“语言枯燥”占51.8%[5]65。以农村留守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绘本资源供给不足是阅读资源匹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阅读方式多为独立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务工人员回归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减,得到亲子陪伴的机会也逐渐增多。然而,与城市非留守儿童家庭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行为仍缺乏指导。调查显示,他们中有68%习惯独立阅读,21.7%经常与同伴一起阅读,1%经常与祖父母一起阅读,仅有3%经常与父母一起阅读,2.2%与老师一起阅读,4.1%与图书室或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一起阅读。[5]65由此看来,农村留守儿童的绘本阅读方式主要为独立阅读,亲子伴读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隔代监护”以外,还包括两点: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中专和高中毕业,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3%,而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阅读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度[4];第二,农村整体阅读意愿和氛围依旧弱于城市。《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7.9%,而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仅为49.8%,城镇居民阅读率和阅读量远高于农村居民。[6]

二、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绘本差异化设计策略

(一)基于生活环境进行创作

以城市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的绘本所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符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具身认知规律,都市交通设施、公共区域、城市景观等城市儿童常见的生活环境类视觉符号并非对应农村留守儿童的习得符码,尽量使用这一群体习得符码系统之内的元素去创作,更容易有效传递信息,激发阅读兴趣。如绘本《五月木棉飞》和《五月》都以五月的物候知识为主题,区别在于前者科普了城市常见植物的生长知识,而后者基于农村环境介绍民俗与农务的知识,更贴近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从本土环境中汲取养分(图1),两者的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进行创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图1 《五月木棉飞》(左图)和《五月》(右图)

1.帮助儿童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底,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认同、尊重和热爱,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农村留守儿童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后备力量,是乡村文化资源的守护者。创作乡土题材绘本也肩负着弘扬乡村文化的重任,需避免盲目跟风畅销绘本,切实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创作能反映乡村文化风貌的绘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德、节气节日、乡风民俗、地域地貌、春耕秋种、畜牧养殖等贴合现实的题材,帮助儿童建立与农村、农民、农业的情感链接,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绘本《五月》以一对留守兄妹为主人公,讲述他们在五月参与农村养蚕和插秧的故事,既科普了农业知识,又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传递出农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了读者未来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2)

图2 《五月》展现了乡村生活积极充实的一面

2.帮助儿童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相较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较为松散,更需掌握应对意外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知识。安全防范主题的绘本可分为两大类别——针对环境的和针对他人的。在环境方面,农村与城市差别较大。农村多见未设红绿灯和人行横道线的乡道、村道、盘山路,无区域划分的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共用道路,无人值守和无警示牌的池塘水库,易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的地貌等,因此,针对环境的安全防范知识可集中于道路交通、自然灾害、乡村设施、野兽虫害等方面。而针对他人的安全防范知识,农村与城市类似,主要集中于防范霸凌、诱拐、诈骗、性侵害等。调查发现,在应对方式上,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后有8%的人选择“默默忍受,不敢对别人讲”,16%选择“找对方报仇”,这些数值都远远高出城市儿童,说明这一群体在应对方式上需加以正确引导。[7]

现阶段,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书籍多为以少量插图辅助的文字读本,少有绘本形式的书籍,难以吸引读者主动阅读。如何让安全教育主题以绘本形式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性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是此类设计的难点。设计要点包括:第一,绘本所传递的防范知识、应对方式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信息需经该领域专家严格审核,确保权威性和专业性;第二,绘本所提出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是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第三,避免沦为乏味说教的图解式安全手册,以低龄儿童为受众时可利用儿童的“泛灵心理”,为环境对象赋予人物特征,从而引起情绪体验,如将危险地带描绘成脾气暴躁的拟人角色等;第四,用戏剧化手法,设置与读者背景类似的角色,将儿童带入故事情境中,达到一种“真实性”和“说服力”;第五,融入游戏体验,如“乡道安全知识”主题可将村镇绘制成迷宫地图,让读者在玩迷宫游戏的同时用贴画标示出行人需要停下来观察交通情况的地标点。

(二)基于心理特征进行创作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愉悦指数”和“平和指数”两个积极情绪变量上的得分略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在“迷茫指数”和“烦乱指数”两个消极情绪变量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8]45,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双亲的完整陪伴和及时有效的关爱教育,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和焦虑感,常表现为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失衡行为。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幼儿受到父母的关爱程度形成了幼儿对父母的预期,这种预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它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9]。负面心理问题如不在成长早期加以正确疏导,则可能伴随一生,甚至产生代际传递。绘本阅读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干预手段之一,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沟通和解惑的作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和困境设计的绘本能帮助他们产生怡情、体悟、认同和反思。

1.帮助儿童建立沟通桥梁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而在对105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69.2%的儿童不知道父母在外从事何种工作,能保持每天与父母手机或网络通话的儿童仅占23.9%[8]21-23。长期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有限、沟通方式不畅,容易导致亲子情感缺失。绘本创作者有必要在亲子关系上做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使绘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帮助儿童认知外部世界的媒介作用:第一,可以介绍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社会价值等,使孩子深入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从而对父母的奉献精神产生敬意与感恩;第二,描绘父母在城市打拼的辛劳,以及对孩子的思念之情,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外出动机,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起到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绘本《回家》是这类题材的优秀案例,它描绘了外出务工父亲春运期间艰辛漫长的归乡之路,以及迫切见到孩子的心情,使读者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坚韧和温情。(图3)

图3 《回家》让读者感受到了父母离家在外打拼的艰辛和对孩子的思念

2.帮助儿童直面心理困境

非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有一定差异,普通绘本和畅销绘本不一定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疏导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起到消极作用。调查发现,72%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以普通家庭生活场域为背景的绘本时,内心会产生“自我怜悯”“责怪父母”之类的负面情绪。如“亲子出游”“睡前亲子共读”等有父母陪伴的情节高频出现时,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心理刺激作用,且年龄层越低刺激作用越大。

正如佩里·诺德曼所说,“正处于开始了解和感知世界过程中的儿童,需要阅读自己正在经历的困惑或痛苦,这样才能在思考和体验中不再感觉孤立无援”[10]158。将绘本中的角色设定为和读者有着类似的境遇、相同的苦恼,有助于帮助读者寻求情感共鸣。而对于心理问题的排解与疏导,就要求创作者切身体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走访调查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结合儿童心理学知识,设计非说教式的心理疗愈情节,使读者以净化情感、领悟道理的渐进方式,完成消极情绪的调节,而非套用普通绘本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如绘本《回家》以春节假期结束时父亲离家踏上返城之路作为结尾,让读者直面一个共性问题——团聚后的分离。创作者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心理疏导情节:借孩子之口说出“妈妈说等手表上的时针转七百来圈,你就会再回家来的”,暗示父亲的下一个归期即将到来,鼓励读者勇敢直面与家人的短暂离别。以农村留守儿童真实家庭状况为背景的心理帮扶绘本,可以起到情感补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三)基于阅读方式进行创作

普通绘本以默认亲子共读模式而设计,即使书中时空跨度大、文字冗长、概念抽象,信息也可在成人解读下有效传递给儿童。然而,受隔代抚养、监护人文化水平、识字量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独立阅读某些普通绘本时存在一定的解读困难,因此,创作者在图文互补关系和叙事结构上有必要展开支持儿童独立阅读的设计。

贡布里希曾说:“视觉形象最能吸引人。”[10]450儿童阅读的视觉中心往往先集中于图像,识字量有限的儿童尤其如此,因此,创作者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释义”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设计降低解读难度的专属绘本。

1.时间跨度的图像化设计

普通绘本中的时间跨度信息多由文本或单张图像表意,未识字或识字量少的儿童,在缺少成人伴读的情况下很难接收到时间跨度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可多借助连续镜头分格的形式表达时间的推进。如绘本《回家》里,作者将父亲放在视线的起始端——页面左端,再用四张连续小分格画面描绘小狗从家的方向跑来迎接父亲,并放在视线的结束端——页面最右端,使读者接收到“父亲独自休息”到“小狗来迎接”的时间推进信息,暗示父亲已经离家不远了。(图4)

图4 《回家》在时间信息的处理上采用了连续镜头分格的形式

2.视觉对象的关联设计

图画动力学认为图画所描绘的视觉对象的意义大部分来自“图画内部”和“图画之间”各对象的关联方式,即关联方式影响着“意义”的解读。这些关联方式包括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轮廓、色调等因素的对比和呼应,也包括画面暗示的三维空间里的透视、视角、焦点、光影等因素形成的节奏与韵律[10]473。《回家》运用了多种图画间的关联方式:父亲归途中的外景和内景并置于同一页面时的悬殊尺寸对比形成强弱节奏,凸显归途的辗转与寒冷。同时,归途中的外景和到家后团聚的内景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前者的低饱和度冷色调暗示父亲的艰辛,这一色调反复出现将要引起视觉疲劳时,团聚情节的高饱和度暖色调又将情绪渲染推向高潮,重新调动起阅读的动力。(图5)科学地设计视觉对象的关联方式,对降低独立阅读难度和激发自主阅读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5 《回家》中高饱和度暖色调的画面消解了低饱和度冷色调重复造成的视觉疲劳感

3.视线路径的导向设计

农村留守儿童的绘本阅读活动缺少家长的督促与引导,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绘本设计需将图像和文本符号按观看习惯与叙述逻辑进行有序编排,引导读者按设计意图进行阅读,从而提升阅读驱动力。如可以借助角色的动态、手势、视线和朝向,场景的标识暗示,构图暗含的角度和指向,以及文字的提示和排列等元素对读者的视线进行牵引。《回家》里的父亲登上大巴车时脸部朝向指示牌,指示牌箭头指向右页上部画格,上部画格中父亲的脸朝向下部画格,这样层层指引形成流畅的视线路径(图6);父子对话时,父亲的弧形对白文字末尾处正好指向孩子的对白文字,隐形轨迹形成了衔接自然的视觉引导(图7)。还可将悬念设置在单数页上,激发读者探寻答案的“翻页意识”,引导读者主动阅读。如《回家》的结尾处,于双数页(左页)上描绘了父子二人过年的亲密时光,于紧邻的单数页(右页)上设置了父亲告知孩子即将返城的消息,两页的情绪对比形成反差,单数页引导读者产生悬念——“爸爸真的会忍心离开家吗?”此情节激发了有相同遭遇的读者的同理心,无形中勾起读者解开悬念的翻页欲望。(图8)

图6 《回家》的画面中设置了流畅的视线路径

图7 《回家》中将对白做图形化处理,采取互相关联的方式引导视线

4.辅助手段设计

绘本中的文字原是辅助阅读的手段,然而无法被儿童识别的文字反而成为阅读的障碍,障碍的反复出现容易引起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反感。城乡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婴幼儿认知发展滞后风险比例为25.53%,而农村婴幼儿为43.78%,前者总体认知发展水平要优于后者[11];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初始语言发展水平也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距[12]。基于农村留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现状,加之缺少成人伴读,文字注音就成为辅助阅读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通过抽样调查当当网等书籍销售平台的在售绘本,针对12岁以下儿童的绘本中仅有3%的绘本有汉字注音,这对于无伴读、识字起步较晚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阅读上的不利因素。注音是贴合农村留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阅读辅助手段,而为何种年龄段的儿童绘本进行全书注音,以及为何种年龄段的儿童绘本进行超纲字、生僻字注音是值得创作者仔细研究的问题。

此外,点读设计、立体化设计、字体图形化设计、材质仿真设计、互动装置设计等都是值得探讨与实验的辅助手段,以无障碍独立阅读为出发点的绘本设计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绘本阅读的沉浸式体验。

三、结语

贯彻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益的有效保障,是决胜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绘本作为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形式,是最理想的教育补偿手段之一,其优化设计意味着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促进教育理念的切实传递,促进农村补偿教育手段的拓展。与城市非留守儿童在生活环境、心理特征和阅读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针对他们的阅读需求,探讨服务于他们的绘本设计策略,有助于指导专属绘本的实践创作,从而提升阅读资源的匹配度,促进农村补偿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绘本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绘本
绘本
绘本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