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峪关 一块砖与一座城

2023-08-24张晓燕供图视觉中国

读者欣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嘉峪关长城

文/张晓燕 供图/视觉中国

夕阳中气势恢宏的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是我国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来到这里参观游览的人,可能都会对关城里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念念不忘。一座城池的历史往往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而城池的每一块青砖,都是这些故事的血肉和灵魂。可以说,一块块青砖,垒砌成了嘉峪关的历史,讲述着嘉峪关的往昔。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城砖开始,走进嘉峪关,走进嘉峪关深厚的历史。

巍然屹立的嘉峪关关城

神奇的“定城砖”

聪明绝伦的易开占不仅设计出了整座关城的图样,更精准地计算出了用砖的数量:999999块砖。然而没有人相信他能够计算得如此精确。出于嫉恨和怀疑,兵部主事在批砖时悄悄多放了一块,并让易开占立下军令状:完工之后,但凡多一块砖或是少一块砖,都要砍掉他的脑袋,并且众工匠要连带受罚,服苦役三年。

关城完工后,果然多出了一块砖。灵机一动,易开占把多出的这块砖放到了西瓮城的门楼后檐上。兵部主事来验工,要厉行责罚。这时候易开占大喊一声:“这是一块定城砖,如果把此砖取掉,整座城池会在顷刻之间坍塌!”兵部主事将信将疑,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作罢。

嘉峪关关城“定城砖”

主事虽然离开了,但易开占深知,有很多人对此是怀疑的。于是他未雨绸缪,特意将门楼后檐两个拐角位置的青砖设计成了活动的。这样一来,只要有人经过拐角就会失足掉下来,而中间的这块砖就自然成了可望却又不可取的“定城之砖”。

著名的长城学专家罗哲文先生生前曾6次来到嘉峪关,并且特地为它作词一首:“嘉峪关,规划尽周完。巧匠精心勤运算,良工用料不严宽,只剩一头砖!”说明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以及这块“定城砖”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精湛的施工工艺

嘉峪关自汉代开始设防,一直“有关无城”。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首筑土城开始,距今已经有650多年的历史。

它的整体构造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组成,从空中俯瞰,整体呈一个“回”字,但内部结构却十分复杂。整座关城以内城为中心,在内城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瓮城,东瓮城的东面是外城,西瓮城的西面还建有青砖包砌、坚不可摧的罗城。

上图: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的光华楼、柔远楼、嘉峪关楼

下图:瓮城城门一角

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汇处的嘉峪关,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和西域建筑的特点。嘉峪关共有七座城门,其中光华门、柔远门、嘉峪关门同在一条中轴线上,都为砖券圆拱形门洞。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除了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拱券技术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在两河流域出现,在中国出现较晚,直至西汉前期才形成。明清时期,券、伏数已成为券门规模等级的标志,最高等级为“五伏五券”。嘉峪关的几座主城门都为五伏五券,体现了明清时期嘉峪关的重要地位。

2018年11月27日下午五时,正值深秋枫叶飘红之际,“2018中日韩当代艺术交流展”在日本横滨市民美术馆正式开幕。中日韩三国艺术家齐聚横滨,开展了面对面的艺术交流,日本艺术家以行为表演艺术的方式为展览开幕式拉开了序曲,表现了国家和民族间的情感交流。

嘉峪关所有城门门洞下方和两侧都铺有厚重的花岗岩条石做地基。这些条石通常长约2米,宽半米,厚30厘米,重达半吨,坚固耐磨,承重力极强。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当时的嘉峪关每日鸡鸣开始通关,武营把总掌管城门开启,文职官员巡检负责查验通关证件。城门自辰时开放,直到酉时关闭,每日通关时间达12个小时。通关期间车水马龙,来往商队络绎不绝,所以嘉峪关正门门洞地面石条的两侧有着深深的凹槽,这些痕迹正是古代车辆碾压所留下的车辙印迹,它们也见证了嘉峪关昔日的繁荣。

门洞地面上深深的车辙印迹见证了嘉峪关昔日的繁荣

俯瞰嘉峪关关城

当然,整座关城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光华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座高大雄伟的楼阁,它们也是嘉峪关关城的标志性建筑。这三座楼阁从西往东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飞檐凌空、气势夺人。三座楼中嘉峪关楼修筑的时间最早,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光华楼、柔远楼较晚,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这三座主楼都是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的建筑,楼高均为17米,第一层为砖木结构,二、三层均为榫卯咬合而成的木制结构。楼阁采用了高台基、大屋檐、多圆柱的建筑方式,不仅能够防雨、防腐、防潮,还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在经历了500多年风风雨雨以及地震等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后,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可见工匠施工技艺的高超。

其实关于嘉峪关关城的修建,还有另外三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故事。

高楼从顶建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然而相传嘉峪关关城的三座主楼却是从顶部往下建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关下的老人说,因为城墙加楼阁的总高度是26米,以当时的条件要搭起如此高的脚手架非常困难。工匠们想了一个妙招儿,就是从楼顶逐层往下修建。办法是先在9米高的楼台之上堆起10多米高的土堆,夯实以后,先盖楼顶,然后树三楼的柱子。三楼建成后,把土刨掉,然后再建二楼,最后修建最底层。这样做,既解决了无高大脚手架的问题,又保证了施工安全。

冰道运石

嘉峪关城门下的石条通常重达半吨。选取石材的位置在嘉峪关以北十几千米的黑山磨子沟,工匠们在那里凿好石条后,却又为运输犯了难。石条又大又重,人抬不起、车拉不动。大家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来临,石条还没有运出一块。这时,有一位老工匠召集众人商议,有人急中生智:从山上往山下修一条路,隆冬一到,往路面上泼水,水凝结成冰,把石条放在冰道上面,滑行运输。大家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急忙动手,修路的修路,泼水的泼水,大批石条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运到了关城。

山羊驮砖

嘉峪关关城主城墙高9米,加上垛墙高度将近11米,要在城墙之上修建大小十几座楼阁和周围的垛墙,用砖数量非常之大。那么这大量的砖是怎样运送的呢?传说,当时修建关城所用的砖,是从关西20千米以外的地方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由人往上背。但是用这种办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工。有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情况,他想了一阵儿,忽然高兴地喊:“听老人说,文殊山修庙的土坯是用羊驮上去的,你们怎么不用这个办法?”于是,他解下身上的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路小跑,很快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城墙。人们看了惊喜异常,都说这是个好办法。从此,工地就调集近处的羊群驮砖,解决了运砖的困难。这就是流传已久的“山羊驮砖”。

可以说每一个传说故事都蕴藏着先辈们的智慧。正是他们,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嘉峪关,一个了不起的嘉峪关。

建造质量把控严格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在内城西马道的宇墙上,总书记细心地发现了青砖上的文字标记,并询问其中的缘由。其实,这些文字是砖窑的标记,体现了关城建筑施工中严密的质量监管机制。

嘉峪关 摄影/王金

长城工牌 供图/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关城及附近的长城在修建时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砖、石、木、黏土、土坯等,修筑方法有黄土夯筑、青砖包砌、片石夹土墙、土坯砌筑、黄土夹沙等。很多人在嘉峪关看到黄土夯筑的城墙后会有一个疑问:这样的城墙是如何能够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而保留至今的呢?眼前的嘉峪关是不是后来重修的呢?

其实,如今人们看到的嘉峪关80%保存了原貌,是目前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军事关隘。嘉峪关能保存得如此完好,首先和当地的气候有着密切关系。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因此极度干燥,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然条件。其次,与严格的建筑选料和修建质量密不可分。修筑关城所用的黄土都是取自黑山的黏土,并且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通常先要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暴晒,将黏土变成熟土后再进行修筑;在修筑过程中还要加入灰浆、棉麻、糯米汁等,增加墙体的黏结度;在关城建好之后,要在一定范围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进了城墙,必须推倒重修,只有箭头触墙而落才证明墙体坚固合格。

此外,当时在修筑城墙时是采用分段承包、终身负责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1975年在嘉峪关境内的长城墙体中出土了一块青石质地的“长城工牌”,工牌上整整齐齐刻着58个楷书文字。工牌正中间刻有工程的工段名称“弟(第)一工起”四个醒目的大字,它的右侧还刻有一行小字:“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弟(第)一工。”也就是说,第一段工程是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七月初一开工,初十完工的。

那么,这一段工程具体是怎么施工的呢?工牌背面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上半部刻有“蔡止梅起”四个大字,根据《肃镇华夷志》记载,“蔡”指凉州卫指挥蔡纪,“梅”指肃州卫指挥梅景。“蔡止梅起”醒目地刻于工牌背面,足以说明蔡纪和梅景的显著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之重。下半部刻有六行小字,分别是:“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从工牌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年修筑长城时,采用分段逐级承包的方式;工牌出土的地段到肃州西长城北端大约一千米,由此可以推断,第一大工段分为6个小工段,由6个施工队在10天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由大到小的多层管理施工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并为以后追查责任提供了依据。可见,明代修筑长城,对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才使得我们在65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能够看到保存非常完整的关城。

长城第一墩

整体防线设计缜密

中国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这一点在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相关记载。

嘉峪关关城坐落于全长1200多千米的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南面的祁连雪山和北面的黑山之间只有15千米,因此在这里依山驻防、临水设险,扼守咽喉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嘉峪关作为明代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其重要之处不仅是一城一地的作用,而是一套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

一是主体防御优势。嘉峪关所处的位置是河西走廊中部偏西的地段,从关南的祁连山支脉文殊山到关东北的野麻湾,地域辽阔,是天然的战场,便于两军对垒;嘉峪关东南坡下有九眼泉,四季澄清,碧波不竭,便于人马饮用;南北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可以扼守咽喉,易守难攻;关城坐落在古驿道上,占据了东西要道,控制着内外交通,且内通河西重镇酒泉,便于守关部队调动、补充和增援;嘉峪山西麓特殊的地形挡住了西来者的视线,西门外又有月牙城从正面挡住关门,使进犯之敌看不见关门,而关内守兵却能将来犯者看得清清楚楚;关城占据制高点,瞭望烽火方便,传递信息迅速,便于掌握敌情;关内地势平坦,是戈壁中的绿洲,有肥沃的土地和广阔的草场,军需供应源源不断。

另一方面,协同防御优势。关城在罗城的南北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又与关城南北的“明墙”和“暗壁”相连,形成了以关城为中心,五里一墩、十里一燧,长城、城台、烽燧、墩台星罗棋布,结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和通信体系。同时,古人在“明墙”和“暗壁”西侧30米至100米不等的地方又挖有一道壕沟,里面布有细沙和铁钉等暗器,使得关城南北拥有双重防线,异常坚固。

链 接

从关城西南角,有一道长城直抵祁连山余脉文殊山脚下,连接讨赖河北岸峭壁,垂直高度为82米,无法攀缘。而在平坦的戈壁上,敌人从西面进攻时,一眼便可看到这段长城,所以称为“明墙”。虽然当年只有4米多高,但强大的骑兵却难以跨越,相当于一条强劲的“绊马索”,削弱了敌军的冲击力。

从关城东北角闸门墩处起,又有一道长城沿嘉峪山内侧一直修建到黑山山腰。受山势阻挡,敌兵在远处无法看到这段长城,所以称之为“暗壁”。敌军来袭时,开始以为从北面进攻会更加容易,但攻到此处才发现还有这样一段隐蔽的长城,于是大呼上当、士气随之减弱,山下却伏兵四起,敌军已经无力回天了。

风雨苍茫,600余年。作为迄今为止,明代万里长城中修筑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一座军事关隘,嘉峪关经历了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伟大民族的开放融通。林则徐在被流放新疆伊犁途经嘉峪关时,曾写下“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这样的豪迈诗句。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在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局之中,昔日的“雄关漫道”已然华丽转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关于嘉峪关的这些动人故事和传说,是嘉峪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领我们走进了另外一座嘉峪关,这座嘉峪关同样气壮山河、气象万千!

猜你喜欢

嘉峪关长城
“海上长城”丰盈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嘉峪关: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守护长城
甘肃嘉峪关三镇将新建10座污水处理站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