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烁的“水畔曲棍球手”
——反嘴鹬

2023-08-25丛培昊摄影庞杰

读者欣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羽色水鸟鸟类

文/丛培昊 摄影/庞杰

当你来到海滩上或是湖泊边,有没有留意到那些姿态优雅、身披黑白斑驳羽毛的水鸟?那就是反嘴鹬,一种具有独特嘴形和美丽外貌的鸟类。

15年前,我在洞庭湖畔研究鸟类。生活在八百里洞庭的鸟类,令我喜爱的不胜枚举,但真正能令我内心深处产生强烈震撼的却屈指可数,而反嘴鹬就是其中之一。

顾名思义,反嘴鹬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反嘴,二是鹬。反嘴,得自它那非同寻常的嘴部形状,是重要的鸟类形态和鉴别特征;鹬,则是它在鸟界的位置和归属。

说起水鸟,人们可能会想到天鹅、野鸭、仙鹤、白鹭等,而鹬类作为生活在滩涂湿地的中小型涉禽,同样也是水鸟大家族的重要成员。流传了千余年的成语“鹬蚌相争”,描述的对象之一就是某种鹬。鹬的体形通常不大,羽色也并不鲜艳,更没有华丽的鸣声,但是却和它的亲戚—鸻类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有着近400种家族成员的大目:鸻形目。仅在我国,鸻形目下就有13科49属137种。反嘴鹬就隶属其中的反嘴鹬科反嘴鹬属。

初次见到反嘴鹬的图片,人们总是会被它那黑白分明的羽色和细长而上翘的“反嘴”吸引。

先看羽色。反嘴鹬体长不过40厘米多一点儿,略显纤弱,头部从前额至后颈为黑色,从背侧看,翼尖、翅上覆羽和肩羽均为黑色的条带或斑块。背侧的其余体羽和腹侧除翼尖外均为亮白色。当反嘴鹬收拢翅膀站立时,从侧面看上去,肩羽和翅上覆羽的两条黑色条带,恰好呈开口分别向下和向上的两个弧形,口对口形成了一个长椭圆形。这种黑白相间的“熊猫配色”总是那么经典而耐看,令人喜爱。

再来看“反嘴”。反嘴鹬的嘴向上翘起呈不规则弧形—从嘴基部开始,大约三分之二的喙基本是直的,但一过某个临界点,鸟嘴突然像不受约束一般向上翘了起来,给人一种怪诞的感觉,多少有点儿像一柄被熔化、拉细、拉长的曲棍球杆。我曾经很好奇反嘴鹬是如何利用它那怪模怪样的嘴梳理羽毛的,甚至怀疑它这反嘴能否有效地梳羽。直到我亲眼看到它在水畔一边自如地梳羽,一边享受地晒着太阳,方知我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大自然不会制造蠢物”,各类生物概莫如是,生物分类学的鼻祖林奈早就如此总结过。反嘴的存在,既不是为了呈现表情,也不是为了方便打斗,更不是为了悬挂什么物事,而是为了更好地觅食。

反嘴鹬的主要食物有昆虫、甲壳类、小鱼、螺类和蠕虫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甚至某些水草也会出现在它的食谱上。觅食中的反嘴鹬有两套独特的进食方案。当水较浅时,它会站在浅水中低下头,将弯曲的嘴探入水中,再将喙端上翘的部分贴近可能潜藏食物的泥沙层,然后开始左右摇摆,这时泥沙中潜藏的食物就犹如球一样被“曲棍球杆”打进水中。与不少在浅水区探寻食物的水鸟一样,反嘴鹬的喙端也有敏感的神经感受器,当触及被搅起的食物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敏捷高效地衔住食物。纵然是体表有黏液的某些鱼类和蠕虫,也难逃被反嘴鹬捕食的命运。群居的反嘴鹬们摇头晃脑地集群觅食则更是一道奇景,可以看到这些小“吃货”们在寻找美食时的专注;而此时藏在望远镜后的我也总会不禁哼唱起汪峰的《一起摇摆》。第二套进食方案则用于更深的水中,反嘴鹬会飘在水面,继而倒立,将上半截身体插在水中觅食。这倒立觅食本是雁鸭类的绝活儿,只有少数几种鹬掌握了这门技术。总之,独特的嘴形不仅让反嘴鹬在觅食时更加得心应手,还使它成了众多水鸟中的独特存在。

除了嘴,反嘴鹬的腿也很有特点。两条大长腿虽不及亲戚黑翅长脚鹬的腿像踩了高跷那般长得离谱,却也与身体有点儿不成比例。腿和脚掌都是淡淡的蓝灰色,配上黑白的羽色,倒也有一种清丽脱俗的水畔仙子之感。修长的腿和身体使它们在水中行动起来行云流水般自如。

如果仅仅如此,反嘴鹬还不足以令我感到震撼。它之所以能对我的视觉和精神带来强烈的冲击,还在于第三个、也是隐藏的关键词—闪烁。反嘴鹬的背侧有几条黑斑带,腹侧则基本为亮白色,故远望时飞行中的反嘴鹬背部呈银灰色,腹部呈亮白色。巧的是反嘴鹬在飞行中喜欢“辗转反侧”:一会儿背对着你,一会儿又亮出了肚皮。只有一只倒也罢了,但它们偏偏喜欢集群,越冬迁徙甚至能集成上千只的大群!当成群的反嘴鹬腾空而起、翩翩飞舞于空中时,那翅膀上的黑白斑纹在太阳下熠熠生辉,仿佛正在上演一场光影与艺术交织的奇幻大戏。放眼望去,翻滚的羽浪间是黑与白的劲舞,是明与暗的律动。静的时候明明是“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动起来却如“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然而这些还不够!从天空洒下的烈烈骄阳和水面映起的粼粼波光又在反嘴鹬亮白色的羽毛上形成了反射,且随着射入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渐变的灰度,看着看着,人在这光影的闪烁中就不禁恍惚了,这如梦如醉的感觉会持续到它们再次落回地面。此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浮起这么一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相信任何一个见到这般奇景的人都会对此惊喜万分而念念不忘。这种高超的群体飞行技巧,也展现出了反嘴鹬密切的个体关系和协作行为。

长相独特、颇擅飞行的反嘴鹬,叫声却实在乏善可陈。其单音节的鸣叫声仿佛是由某种原始部落的简陋吹奏乐器所发出的,尖锐、单调而短促,听久了竟生凄怆之感。即便在繁殖期对领地的争夺到达白热化的时候,雄性反嘴鹬也不过是将这简单至极的鸣叫加快了节奏而已。

反嘴鹬在亚欧大陆和非洲等地的广阔范围内都有分布(包括繁殖地和越冬地)。在我国则大致以黄河为界,在黄河以北繁殖,以南则只有越冬种群。我既曾在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湖泊中一睹反嘴鹬越冬的场景,又得在甘、宁等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浅水湖泊和水库边一窥其繁殖景象,可谓幸甚。每年的4~7月,适龄的反嘴鹬会在开阔湿地中寻找伴侣、结对成双,并借助地面的凹坑营造略显简陋的巢。雌鸟一般每次产2~4枚卵,并与雄鸟合力孵化,经过22~24天,一只只棕褐带灰色的雏鸟便来到了这个世界。反嘴鹬父母会尽职保护自己的孩子,对侵入领地的天敌或其他水鸟尽力驱赶。

20年前,还在读博士的我邂逅了著名美国博物学家、画家奥杜邦于19世纪所绘制的,被誉为“美国国宝”的《美洲鸟类》一书,对书中的鸟类彩色插画印象颇深。其中印象最深的之一,就是一幅名为“American avocet”的画,画中的鸟儿酷似反嘴鹬,却有着褐色的颈项。我一查方知,这是反嘴鹬的同属亲戚—褐胸反嘴鹬。有意思的是,美洲没有反嘴鹬这一物种的分布,而欧、亚两洲也没有褐胸反嘴鹬分布,但是中、美两国的观鸟者初次见到对方国家的反嘴鹬属物种图片,一定会想起自己更为熟悉、且在本国有分布的同属物种。实际上反嘴鹬属内有四种鸟类,我国只有反嘴鹬一种。

正因为分布面积甚广,种群数量也相对较大,反嘴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级,也未被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但这并不代表反嘴鹬的生存没有受到威胁。反嘴鹬属国家“三有”(注:指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保护动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反嘴鹬的栖息地难免受到破坏和污染,人类的农业和渔业生产也给反嘴鹬的生存带来了某些威胁。人类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关注这种优雅而特色鲜明的水鸟,采取更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让这些可爱的生灵在湿地中自由翱翔,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好与惊喜。

猜你喜欢

羽色水鸟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江河里的水鸟
不同羽色鸡种ASIP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番鸭羽色与产肉性状的观测研究
鸟类
鸟类的叫声
水鸟
手绢游戏———叠“水鸟”
嘉陵江武胜段冬季水鸟多样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