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魅力扎染”特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24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幼儿园景秀梅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幼儿园 景秀梅
扎染,民间又称“撮花布”“扎花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扎染作品因其丰富的色晕效果以及多样的图案变化深受幼儿的喜爱。为了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体验扎染的图案美、色彩美、形式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我们以“扎染”为切入点,遵循幼儿的发展需要,开展了系列探索实践活动。
开展“扎染”特色活动的可行性
1.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应运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扎染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对于材料的要求并不高——经过“扎捆”与“染色”的方法就能创作出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的艺术图案,其过程简单、直观,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容易被幼儿接受、理解。
2.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扎染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创作“染纸”的经验基础上的——大班幼儿的小肌肉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已经较为成熟,手指也更加灵活。在“扎”的技能掌握上比小中班的幼儿更有优势,因此,我们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情况,认为“扎染”活动更适合大班幼儿。
3.符合幼儿自由自在的天性
先“扎”再“染”的艺术形式,让幼儿在相互交融的创作中呈现出意外的视觉效果,这种自由变化的游戏性与幼儿自由自在的天性相符合。幼儿在充满趣味的创作中享受“扎染”带给他们的乐趣,激发了幼儿的美感体验和创作的兴趣。
开展“扎染”特色活动的实践探究
(一)挖掘扎染艺术特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环境激趣,营造民间元素的环境氛围
为了让幼儿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促进幼儿艺术素养的提升,我园在环境创设上充分体现“染”意,专门设计了具有扎染特色的大厅。大厅的前墙用长条扎染织物捆扎成一条犹如海浪一般的波纹,再用圆形捆扎出一个个小泡,其间悬挂点缀着若干条小鱼,四周悬挂造型各异的扎染挂饰,装饰成别致有趣的海底世界。幼儿在大厅里穿梭,犹如在大海中游走。同时,为了让幼儿对扎染触手可及,我们创设了多功能、开放互动式的“扎染坊”,投放丰富多彩的扎染材料,摆放展示幼儿作品的网格架及扎染服饰的模特模型,并用绳子将幼儿的扎染作品悬挂起来做成一面装饰墙(见图1)。在浓浓的扎染艺术氛围中,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自发地产生了对扎染活动的兴趣。
2.欣赏激趣,感悟扎染作品的韵味情趣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见识都有所提升,但对于扎染却是陌生的。在布置“扎染坊”的过程中,我听到幼儿议论纷纷,“哇,这块布上的花纹就像一个巨大的螺旋,好神奇呀!”“这是画上去的还是印上去的?”“这些花纹是怎么来的?”——为了解开这些疑团,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带领幼儿欣赏经典的扎染作品,认识扎染所需要的工具,介绍最基础的扎染方法和技艺,并展示了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扎染物品,如围巾、T恤、袜子、背包等,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扎染的色晕变化,欣赏扎染独特的朦胧之美和天然成趣。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幼儿对扎染活动的兴趣。
3.游戏激趣,创设神奇有趣的游戏情境
儿童的心智成长无一不是从自身的游戏兴趣出发的,学习扎染亦是如此。如在“拎扎法”的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化的语言指导幼儿把棉布像小雨伞一样从中间拎起来,结合自编的儿歌“大拇哥,二拇弟,团结友爱做游戏,拉开皮筋套一套,拧成项圈真神奇”引导幼儿扎好皮筋,将活动的焦点放在扎染呈现的环节,一幅像箭靶图案的作品让幼儿眼前一亮,同时萌发了参与扎染创作的兴趣。
(二)构建扎染特色课程,凸显独特艺术魅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在幼儿学习扎染时,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继承传统扎染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易于其理解的扎染内容;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各阶段的活动,初步构建扎染特色课程(见表1),让幼儿在学学、玩玩、做做中积累经验,在与家长、教师的互动中体验成功。
(三)发掘幼儿创作潜能,创新扎染教学实践
1.调整操作材料,探寻创作的乐趣
首先,丰富扎染的色彩。传统扎染纹样的色彩基本由蓝、白两色构成,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色彩相对单调。我园则大胆尝试各种颜色进行手工扎染,为幼儿提供各色染料和固色剂,同时教师引导幼儿从自然植物中萃取染料,多汁的果实如火龙果、桑葚直接榨汁提取,而一些植物如艾叶、石斛则需要添加苏打收集。五彩缤纷的颜色不仅满足了幼儿对色彩的需求,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其次,投放丰富可玩的创意材料:
⑴基本材料 活动初期,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情况选择了普遍、通用的如宣纸、棉布、毛线、皮筋、木夹等材料,提供了橡皮筋、手套、小围裙、剪刀等工具。幼儿用这些简单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折法、扎法,扎染出了各种条纹形、螺旋纹、箭靶等有趣的图案。
⑵低结构材料 当幼儿对扎染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产生表现意愿后,我们充分挖掘创作材料,添加了扭扭棒、麻绳、雪花片、瓶盖、纽扣、弹珠等低结构材料,将串珠与棉布组合或将大小、形状不同的夹子与棉布组合,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材料经过自由的架构与重建,在幼儿眼里有了亲和的生命力,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
表1.扎染特色课程框架图(节选)
⑶特殊材料 为了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使其了解扎染的实用性,我们发动家长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白T恤、围巾、白袜子、背包等物品,提供了喷瓶、滴管等工具,带领幼儿在这些物品上面印染出美丽的图案,让旧物焕然一新。慢慢地,在作品展示区里,幼儿扎染的花纹、颜色的搭配越来越丰富,作品也越来越巧妙。
2.实施多元融合,推进教学创新
⑴情景交融:将传统扎染教学中的表现技法与幼儿游戏相融合。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因此,依据幼儿识记的特点,我们把传统扎染技法用儿童化的语言形象地总结为:①毛毛虫法(串扎法);②小雨伞法(中间拎扎);③折扇子法(折叠扎法);④转圈圈法(卷纹法);⑤包豆子法(撮扎法);⑥夹子法(夹扎法);⑦打结法(打结扎法);⑧炸药包(捆扎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捆扎技法与游戏活动相融合。如串扎法——让幼儿玩“扎毛毛虫”的游戏,将布从里向外一层层卷紧,隔一节扎一段皮筋,一条“毛毛虫”就扎好了;撮扎法——包珠子法,让幼儿玩“我会变”的游戏,启发孩子们除了珠子,还可以把各种圆形、雪花片、纽扣、瓶盖等与皮筋、绳子包裹,鼓励幼儿大胆地设计想象,然后进行晕染。通过形象识记和多次实验,幼儿发现卷折的次数越多,捆扎的方法越多,图案就越复杂,效果就越神奇。另外,染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滴染、浸染、煮染等。不同的扎法、染法给了幼儿在创意图形中驰骋的无限空间,在打开作品的那一刻,幼儿就像开盲盒一样,惊喜连连!
⑵创作留白:所谓“创作留白”,就是在幼儿创作完成后,根据构图再引导幼儿利用空白处用操作材料自由、自主地“补白”创作,以此助推其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幼儿用中心扎花法进行扎染后,还会有较大面积的空白处,教师便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用点色、抹色、刷色来丰富画面,同时运用操作材料如瓶盖进行印染,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泡泡,或者用剪刀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用印染结合的方法增添画面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
⑶课程融合:将扎染技艺与其它艺术工艺巧妙渗透与整合。对于基础的扎染方法,幼儿已经运用得非常娴熟了,他们跃跃欲试,想要尝试更新鲜的创作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扎染技艺与其他艺术课程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优化整合。如背包喷染就是剪纸艺术与扎染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幼儿用剪刀在彩纸上剪出不同的图案,在白色的背包上进行拼搭,然后选用自己喜欢的颜料喷染,一个普通的背包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又比如敲染——是将美工课中的拓印技法与扎染技艺相结合的一种手法,幼儿把绿叶放在废旧的白色衣服上,用小锤子敲打绿叶,衣服上瞬间出现了绿叶的轮廓,由此做成了纯天然的草本服装。
3.收获活动成果,多形式成果展示
在幼儿创作成果展示上,首先我们积极利用网络搭建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上传优秀的幼儿扎染作品,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幼儿的创作成果;其次,开展幼儿扎染作品比赛及“亲子扎染时装走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教师相互切磋、家长主动关注,使幼儿园特色课程得到充分彰显;最后,收集幼儿制作的精美扎染作品进行“扎染童趣手作义卖”活动,幼儿在模拟的“街铺”里自由、自主、自愿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扎染活动的快乐、作品售出的惊喜、伙伴合作的开心、成果分享的愉悦。
在开展“魅力扎染”特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探索和反思,把幼儿、教师、“扎染”游戏课程、日常生活等要素有机融合,让幼儿在开放、自主、多元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进行创作,真正“扎”出快乐、“染”出智慧,从而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魅力扎染”特色课程还在不断开发,如何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引导幼儿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上更大胆地突破与创新,建立完善的幼儿园扎染课程资源库,将是我们今后思考和实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