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间的驻足与眺望
2023-08-24石华鹏
石华鹏
在临川
作家王十月说:“不敢高声过抚州。”我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并有同感。抚州即古时临川郡,现在的临川系抚州市的下辖区。我想说:“来过临川与没来临川是不一样的。”
临川这块土地挺神奇,诞生过中国文学史上一连串如钻石般发光发亮的名字——王安石、汤显祖、晏殊、晏几道、谢逸、谢过……他们身上的文学光芒穿透时空闪耀人间几百年,温暖和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无论小文人抑或大文人,踏上临川土地,内心便会萌生朝拜或敬仰之情——这么多大诗人、大作家、大理论家都出自这里,简直奇迹,不可思议,不可名状啊。又怎敢在此高声喧哗和高谈阔论呢!细细想来,这里边的心绪文章可复杂可耐人寻味呢。一方面,走文学之道,或多或少受过这些前辈的熏染,之前都在故纸堆上与他们相遇,今到他们家乡似乎与他们更亲近了些,有当面表示崇敬和谢忱之意。另一方面,面对这些功业卓著的同行,后来者也避免不了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我能像他们一样名垂青史么?漫长时空面前我写作的价值在哪里?走一走他们走过的地方,看一看他们的成长历程,于自己的文学精进之路总该有点启示或领悟吧?
我,一介小文人,来此“才子之乡”,最恰当的方式和情态当是——去几处有他们印迹的地方,走一走,坐一坐,静一静,或许能倾听到这片土地上遥远的文学秘境。
我坐在一块太湖石上——小满时节天气稍显燥热,石头的凉意让人舒适——这样大小不一、形状自然的石头顺着池塘边缘随意摆放,围成一个不规则椭圆。池塘不大,有意挖得不规则,有百来平方米吧。塘中水色深暗,但嫩绿可爱的小荷叶正在铺满水面,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挺立着,生命等待舒展的样子也很可爱,有种静力的美。
眼光掠过荷塘,可见西南角有一亭,四角,绿瓦,红柱,名荆公亭。王安石别称王荆公,荆公亭当为纪念王安石而建。没错儿,我所在的地方就是王安石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座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这座建于四十年前的古典园林建筑曲径通幽、古朴雅致。门楼巍峨,隐壁精致,曲折的游廊、碑廊连接主楼和各个庭院,水榭、亭台、荷池点缀其间。走进来便是一方天地,瞬时被一种浓浓的古典气息笼罩。
我从太湖石上转过身来,背对荆公亭,抬头,几米开外就是王安石雕像。雕像颇具王安石神韵,昂首挺胸,目视前方,一手抚腰带,一手甩在身后,似行走状,风尘仆仆,上唇凸起,似乎为什么生气,一副执拗的改革家形象凝固在大理石基台之上。我正望着雕像出神之际,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四五岁的小姑娘来到了雕像下,妈妈指着雕像问小姑娘:“这位爷爷是谁?”“王安石。”小姑娘答。妈妈问:“能背一首王安石的诗吗?”小姑娘张口便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童音清亮,语速很快,像完成任务一般。得到妈妈表扬之后,小姑娘又开始背诵另一首《书湖阴先生壁》,边走边背,声音和人走出了我的视听域。
看到这一幕,我似乎看到了文学恒久力量的传递。
王安石的诗造就很高,钱锺书先生说:“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同时和后世许多人的敌视,但是这些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钱先生对王安石的诗评价也特别高:“荆公兼擅各体,而五七古、七绝尤为粹美。其古诗凝而不生涩,有力于欧,劲于梅,劲而能适,未酣放耳。其以文为诗处,直起直落,北宋无第二人。”“北宋无第二人”,简直是牛!
王安石雕像背后是主楼熙丰楼。熙丰楼是一座仿宋式两层楼阁,展示王安石生平史迹和文学成就。与王安石传记、研究等汗牛充栋的文字相比,展馆里边图文并茂、提纲挈领地介绍,只能说是呈现了一个简约版的王安石。有时到纪念馆里参观,我多自行匆匆走过,然后出门,看看馆周边的布置和风景。我并没有在熙丰楼流连多久,出来坐在这块太湖石上,消磨半天光景,看这美丽的庭院和荷塘,看这雕像背后那个伟大而复杂的灵魂。
出临川赣东大道上的王安石纪念馆,车行不远就到达文昌大道中端的汤显祖纪念馆。
汤显祖纪念馆更像一个汤显祖戏剧文学公园。这里开阔,舒朗,占地面积一百八十亩,够大了,有山丘起伏,林木掩映。除了与其他纪念馆相同的常规项目诸如雕像、阁楼展厅之外,还根据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剧情场景结合园林特点设计了“四梦村”,艺术地展现了牡丹亭、三生桥、黄粱饭店等二十多处景点,历史的戏剧回到了现实之中,有穿越之感。这一点,无疑是汤显祖纪念馆最富创意、最吸人眼球的地方。
我来到主展厅清远楼左前方不远的牡丹亭,择一台阶坐下。
眼尖的人会发现,这座牡丹亭造型有些奇特,六柱六角飞檐之上再叠有一个六角飞檐,然后再戴上一个欧式尖顶,古朴又可爱。这座中西合璧的牡丹亭隐藏了设计师的一个“小心计”,暗示汤显祖的伟大,他是同西方的莎士比亚“双星并耀式”的人物。最早将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是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一九三〇年他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感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大十四岁,两人一六一六年同年去世,这一年去世的还有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那一年,可谓世界戏剧“星空”暗淡的一年。
坐在亭内,凉风悠然吹来,惬意舒坦。如果杜丽娘来此,看到如此美景良辰,定会唱起来:“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困人乏好瞌睡。正是这一瞌睡,一个漫长而美好的春梦开启了“牡丹亭还魂”的伟大故事。我坐在这亭里毫无困意,望着远处汤显祖汉白玉雕像,想着他名震世界的《牡丹亭》……
《牡丹亭》无疑是汤显祖最经典的作品,百读不厌,百演不衰。用今日眼光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具有如此艺术魔力呢?我想个中缘由大略有三。
将情的力量放大到极致,但故事的情感逻辑和情节逻辑又严丝合缝,极具说服力,让你不得不信且沉迷其间。这一点,在戏剧与小说中独树一帜,甚至可媲美《红楼梦》,《牡丹亭》开辟了另一条写情的路子。《红楼梦》写情,写的是泛情、孽情,写贾宝玉这一情痴在“孽海情天”中償还情债,情债难以还清,终究“厚地高天,勘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牡丹亭》写情,写的是激情、至情,写情女杜丽娘想柳梦梅想死了,写柳梦梅想杜丽娘把她想活了,汤显祖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美好的至情,因人类稀缺而有永恒价值。另外,其中的叙事逻辑又无可挑剔,比如写死去的杜丽娘复活,这一情节容易俗气和生硬,汤显祖似魔法师,施以艺术法术让这一情节既符合现实逻辑又极具艺术说服力。汤显祖写丽娘回生,借用了两个细节:一是唤醒掌管破土开棺的土地公公神,乞求他同意——这是理论逻辑;二是开棺还身之后在这牡丹亭内进还魂丹——这是行动逻辑。这两个逻辑确立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艺术世界。
性爱写得让人心跳又不色情、不淫秽。作家写性爱是对自己艺术品味和文字功力的一大考验。很多作家一涉足就露馅,要么直白让人不适,要么艳词俗句让人无感。汤显祖的厉害之处,是把性爱写出了雅意。他写得很大胆,很撩人,有动作,有细节——“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則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他也写得雅意、烂漫——“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把衣袖垫在草地上,拥睡一会儿。云雨之后的玉体在光日下呈胭脂色,又如淋过一场雨般湿润满身。小说家陈忠实曾谈到作品中的性爱描写,他说色情与非色情的界限在于是否作为诱饵、是否引起身体反应。汤显祖显然更高一个层次,写出雅意又动人心。
追求自由人性的努力。汤显祖身上有反骨傲骨,他反对僵化的程朱理学,相信“性灵说”,与提出“童心说”的李贽是好友。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童心即坦然、真诚、自由之心。汤显祖的自由心性正是借用《牡丹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奇崛故事而畅然表达出来,正所谓:人鬼情未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我视线中的那尊汤显祖雕像,在阳光下闪耀着雅白之光,他的样子儒雅中有风骨,坚定中透出一丝忧郁。雕像基座四面刻有情、梦、戏、性四个字,这四个字任您组合皆成文章,既是对《牡丹亭》的概括,也是对汤显祖一生的概括吧。
离开临川前,我去了文昌里的汤显祖家族墓园,这里埋葬着包括汤显祖在内的汤家六代人。我朝墓地三鞠躬,表达一位小文人对一位大文人的崇敬,也表达对伟大作品的崇敬。
九头马古民居
从最西边的宅院开始,从最东边的三头马官厅出来,我重新回到这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前的广场上。我面前立着一面墙,长一百二十米,高六米,乳白色,墙上颚简约砖纹装饰,墙裙露出规整的大块石板,墙上开大小门户九扇,正中间的墙额上方开设十三个造型不一的灯窗。这面气派与雅致兼具的墙,既做了这组古民居的围墙,同时也做了它们的门脸。这么深长气派的门脸无疑是少见的。在它之后,并列着五座恢弘的清代古民居,每座宅院各五进,共二十五落厅,各宅院既独立又门洞相连。
打量眼前的这一切,我想起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一句话,他说:“一栋建筑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使用与美学。使用价值属于它的所有者,但是美学价值属于每一个人,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所有人。”雨果说这句话时正值已有五百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有被损毁的危险,为抵制损毁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文物建筑,雨果大声疾呼。这座名为九头马的晚清民居建筑群虽无法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但它两百多年的历史和匠心独具的营造技艺已让它具有属于我们所有人的美学价值。时间和人为给这座建筑群带来的损毁也在二〇一三年五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那一刻而止息。
一个家族五列五进、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东西面宽与南北纵深均为一百二十米的豪华宅院,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晨昏,有些院落破损坍塌,留存下来的二十二座主体建筑各成院落,大致保存完整结构的为第二列和第四列的五进院落,第一、第五列损毁过半,颇为遗憾的是正中间的祖厅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复原无望。
遥想当年,每逢节假日或红白喜事,南面中列墙额上的十三个灯窗,悬挂宫灯,灯光照出很远,每列宅院南面正中的大门,以及内室的屏门、厅门一路洞开,其景壮观,排场深然。也许这巨大且豪华的生活空间需要许多人的人生故事才得以填满,不过这豪宅里一代一代的发财升官、爱恨情仇、生老病死的故事似乎并不值得我们去遥想和凭吊,因为时间的流水会无情地带走那一切。时间终究没有带走的,是这些体量巨大且略显空洞的砖木建筑。这么多年过去了,九头马宅院中的大小木作、石雕石刻等犹如艺术品般精湛的技艺,依然让见多识广的我们惊叹不已,它所呈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依然征服着我们,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九头马宅院由砖石风火墙和木构硬山顶房屋构成,为合院式四排五进院落,飞檐翘角,黛瓦白墙,恢弘古朴。宅院以木为主,用材考究,使用木材有杉木、柯木、楠木、梓木、檀香木、铁梨木、黄杨木、红木、桑丝木等,最长的楠木横梁长十米。建筑的大木作讲求变化,建筑艺术与便利生活达到完美结合。从建筑样式看,有亭、台、楼、阁、轩、榭、厢等古代传统造型建筑;从使用功能看,有祖厅、接官厅、客厅、议事厅、喜事厅、仓库、书斋、闺阁、守节楼等;每座宅院造型结构也不尽相同,有“四扇三间”“六扇五间”“八扇七间”“十扇九间”,有“五柱厅”“七柱厅”“九柱厅”、出游廊厅,最大的厅宽达十米。小木作精巧别致,达到一流艺术水准。比如藻井,其形式多样,有单层、双层、多层、方形、圆形、多角形。廊轩、穿鼻、距花(雀替)、梁托、悬钟、插屏、门窗户扇……几乎无处不雕花。雕刻形式有浅雕、圆雕、浮雕、镂空雕、双面雕、阴刻、阳刻、镶刻;木刻内容有自然物、民间故事、戏文典故等。木雕多保持木材本色,有的闽漆贴金,也有彩色套板衬托。石刻大多用于柱础,砖雕用于门楼亭、墙头、窗格,泥塑用于墙头饰,壁画广泛用于内墙壁,多采用象征、寓意、谐音等民族传统手法,给人祥瑞吉利的美好意念,如“和合二仙”“升平景象”“吉庆有鱼(余)”、蝙蝠(福)、鹿(禄)、松鹤(寿)、梅雀(喜)……
说“九头马”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典范,说它堪称“晚清民居建筑研究所”,说它是福州地区晚清建筑独具匠心的代表作,皆不为过。
向导懂得我们的心思,知道我们对值钱的东西感兴趣,早早就卖下关子,说最后一列宅子里有让人惊叹的物什。心怀期待,脚步也迈得匆忙,来到三头马官厅。这个厅比普通厅宽阔了一倍,柱头高耸。厅门口有一根长10米、粗0.7米左右的横梁悬挂廊檐下,向导说这根横梁就是名贵的金丝楠木,据说是现有民居中最粗最长的一根,价值以亿计算。大家伙儿啧啧称赞,价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慨叹今生有眼缘能见到它。廊檐上的一个木雕梁托吸引了我们注目——一只生着双翅的马头瞪着凸显的大眼盯着我们。这是工匠们根据“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想象出来的“马生双翼”的形象,寓意着飞黄腾达、马到成功。其超拔想象力和传神雕刻令我们惊叹。一旁的木门中,窗格细腻有致,以浮雕和篆书雕刻成一副对联,字体流畅,雕工细致,只是我们猜测了半天也认不出是几个什么字,大家连蒙带猜才看出是:“年丰人益寿,粮足世太平。”
在这座处处讲究、恢弘精美的古民居里游走,除了不断带给我们美学价值上的惊叹以外,还有诸多如谜语一样的雾霭笼罩在这庞大的建筑群里和时间深处,让我们捉摸不定。
迷雾之一,宅院主人陈利焕家族的巨额财富来自哪里?建造如此庞大、精美的五列宅院,照今日看来,非地方巨富不可為之。陈利焕家族两代人完成这一浩大工程,他们的财富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陈利焕本是村里的厚道农民,偶然间得到了海盗遗留下来的一大笔金银,然后带着四个儿子外出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另一说是陈利焕是一位富有爱国情怀的人,他曾经参与过反清起义,后来被捕入狱,但凭借他的建筑才华,得到了清朝官员的赦免,并被委任为福州城修缮工程的总工程师。他在修缮城墙的同时,也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了这座古民居。两种说法,您信哪一种就算哪一种。
迷雾之二,历时七十六年完成全部建筑,他们有着怎样的建房情结呢?第一座建于清嘉庆初年(1796 - 1800),大部分建于道光年间(1821 -1850),最后一座竣工于同治十一年(1872)。据说当年陈利焕得一位高僧指点,欲得到“九头马”之灵,于是开始了率四个儿子围“马”而建房子的大工程。但陈利焕刚建完第一列的五进房子,就去世了。他计划建并排的五列五进,共二十五落,把九块岩石有机地点缀于房子内外。四个儿子继承父亲遗愿,将剩余四列房子建好。经过近八十年的营造,五列各五进、二十五落厅的恢弘建筑先后竣工。后面修建的四列建筑比陈利焕修建的第一列规模大了许多,也豪华了许多。有了钱,然后有了一个围“马”而建的灵感,或者说愿望,那么即使耗尽财富和漫长时日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某种精神吧。
迷雾之三,“九头马”今何在?九头马古民居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建筑中围入了九块形似骏马的岩石,象征着陈氏家族有如骏马奔腾般的勇武和奋进。我们试图在建筑中寻找马形石,但寻而不得。在向导的帮助下,在广场一侧,我们看到了一块形如骏马奔跑嘶吼的大石头。
在最东边的三头马官厅,我们见到了这座宅院的后人陈振陆老先生。他生于斯长于斯,今八十多岁高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与老伴却始终住在古民居,舍不得离开这世代恋守的家园。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在这座宅院的成长故事——他们在宅院中追逐穿行,听评话,唱童谣,也讲述了他祖上的故事,驱散了我们心中的迷雾。他说:“我们怀念养育我们成长的院落里的岁月,院子给了我们真正的邻居。民居里的孩子经常说,我们都是同一个院落里的,这相当于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显得格外亲热。”院落文化在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间日渐消逝。他也感慨道,祖上的荣耀至今还光耀着他们,只是今日的陈家后人再也没有超越祖上的啦。
九头马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长乐鹤上镇岐阳村。
下草铺冶铁遗址
依我看来,人生有两大乐趣驱之不散——一是憧憬未来时的乐趣,二是回味过往时的乐趣。无论今日多苦或狼狈,总觉得前方有个好日子在等着,想着想着嘴角都会扬出一丝笑意来,这是相信和希望带来的乐趣。另外,消失了的那些岁月总让人在清晨梦醒时反复咀嚼、回味,也有一种既忧伤又甜美的乐趣在里边。但只要提到现在,好像没什么乐趣可言,所谓眼前的苟且说的是现在,诗和远方、往事如烟说的是未来和过往。如此看来,乐趣总是和“无”(未来是无,过往也是无)联系在一起的,即便今日得来的“有”(有车有房有存款等),也只是瞬时的小乐趣而已,大乐趣是对“无”的关注和投入。
不知何故,年届中年的我,对未来憧憬的乐趣日渐减少,而对过往回想的乐趣却与日俱增,这个过往甚至已经脱离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到对更遥远的历史和文化的回溯与想象中去了。
比如,不久前的一次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之行,就带给我极大的乐趣,离开好多时日了,也不曾消减。万山起伏之中,上苍的手指落下,独独找到那一片山坡,揭去草木,一座千年前的冶铁遗址袒露出来,一段往事、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也随之袒露出来。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价值和意义?历史深处的境况又怎样?谜团众多,解谜的乐趣也众多,那是一种发现、推理、见证和想象的乐趣,也是一种复原历史、重估文化、重回过往的乐趣。
我们能回到过往么?不能。很多人会如此斩钉截铁。按常理当然不能。但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能。他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就能时光静止甚至时光倒流。就是说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回到过往的,理论之外呢,或许也可以。因为,在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处,我分明感到了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的存在,隧道中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是超过光速的,跟时光一起倒流,我们回到了宋元时期那个“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青阳、安溪和泉州。
当然,要进入这条时光隧道,首要任务是寻找到时光隧道两端的“站台”。“起始站”已立在那里,就是我们眼前山坡上的这个名下草埔的冶铁遗址处。终点站呢?隐藏在古籍中,也隐藏在时光深处,就是千年以前宋元时期的那座依稀可见的“东南泉郡”。
安溪尚卿青洋村南面下草埔的一处山坡上,一片依山势错落而建的遗址保护棚静静而立,木柱青瓦人字脊,在连绵起伏的绿色山脉间十分醒目。保护棚下就是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冶铁遗迹。这里位于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五阆山余脉。从新落成的“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下行,顺着崎岖小路走一段,就进入遗址区范围内了。整个遗址顺山坡抬升,坡面刚好处于两山之间的豁口处,风从南来,形成一个冶铁所需的天然大鼓风机。
拾级而上,是一个大的活动平台,由炉渣、矿石、碎陶瓷片堆叠硬化而成,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是当时工人们的活动场所。台地上,立着几个锥形小堆,系考古人员收集一些较大块的炉渣、冶炼遗物堆积而成。我拿起一块黑褐色石块样的东西来掂量,很沉,好似一个铁疙瘩,可见含铁量大。领我们参观的遗址展示馆负责人唤我过去,他指着炉渣小堆上的一块大炉渣让我看。这块炉渣与众不同,黄紫相间,表面有凸起的铁水滴流的纹理,还有一些光泽。他说这块炉渣太重要了。他告诉我,当年考古工作进行了好些时日,一直没有实质突破,考古人员有些灰心,一天一名队员发现了这块炉渣,将照片发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看。“这是一块清晰可见熔融、滴落纹理的冶炼排出渣,意味着这里曾有较大规模的冶铁活动。”沈睿文明确表示。队员们因此有了信心和干劲,终究有了大发现。
从平整开阔的活动平台往上走,层级分明的台地上,经考古挖掘,清晰可见六座冶铁炉遗址和三处房址遗址。其中不少冶铁炉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六座冶炼炉中,有依傍山坡修筑的冶炼块炼铁小高炉;有规模更大、多次修缮重建的竖炉;有锻炉,锻炉周边遴选获得锻造剥片;有原为南宋中期的冶铁炉,南宋末至元代被改造成灶。当然,因埋地下年代太久,有的只剩下半截烧黄的小炉底,有的只剩下残缺的锻造台,有的只剩下炉渣垒成地基,如果没有专业讲解,我们非专业人士是很难识辨的。
除了六座冶铁炉、三处房址外,还发掘出多个活动面、护坡、池塘、小丘、板结层及石堆,与冶铁有关的遗迹年代集中于宋元时期。考古现场发现了“祥符元宝”“皇宋元宝”“熙宁通宝”等钱币,均铸造于十一世纪初期;金属器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经锻打铁制品之一,还有铁片、铁块等块炼铁粗加工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出土的陶瓷器,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多为日用生活器具,以安溪窑产品为主。
由此,一个逻辑严密、彼此印证的推理过程呈现出来——一块特别炉渣说明此地必有冶铁炉,有各类冶铁炉说明有不同的冶铁技术,就有不同的产品(冶炼熟铁、块炼铁、生铁、钢等),现场发现的钱币、生活器具等等可以断代是宋元时期。由此可以推断出结论:“下草埔冶铁遗址是个古冶炼场,展现了宋元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遗址的独特面貌,是宋代经济史、手工业技术史、海洋贸易史的重要发现。”(沈睿文教授语)
参观遗址的过程是一个推理乐趣的享受过程。离开“遗址处”这一“起始站”,进入时光隧道,我们的解谜之路继续。
我饶有兴趣地追问:“是谁最先将手指向了下草埔?”关于此,媒体上有两种表述。
一说是:安溪县委县政府组建市县联合调查队,组织专家、文博工作者、乡镇工作人员、村民等持续开展冶炼遗址调查,易曙峰(安溪县博物馆馆长)就是其中一员。他们的调查足迹遍及已知的冶铁遗存点,并对大多数遗存点再三踏勘,却迟迟未能寻见冶炼遗存丰富且符合相关要求的遗址。二〇一九年九月的一天,依然执着奔走的市县联合调查队在尚卿乡青洋村永安堂歇脚,一名年近八旬的老者正在祠堂外晒稻谷。“老人家,听说古时候我们这附近炼铁特别兴盛,您可知主要在什么位置?”易曙峰与老者闲聊起来。老者虽未亲眼所见,但曾听闻祖辈说在村南的一处山坡上炼得特别热闹,“那边的地现在都种不了庄稼。”联合调查组当即决定,进一步走访村中老人,按老人说的区域重点踏勘,最终找到老者口中的“那边”,即是下草埔。
另一说是:安溪县尚卿乡副乡长章丽香带着村干部,从史料记载的位置出发,在一片荒地中调查摸索,发现了这处千年前的遗址。章丽香至今清晰地记得,二〇一九年八月起,安溪县对全县冶铁遗址展开全面调查。而她和当地村干部弯腰穿过树杈,拨开一处又一处草丛,踏上如今的下草埔冶铁遗址的那一天,是二〇一九年九月十八日。当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芜的梯田和一片废弃的荒草地。许是因为冶铁留下的板结层,荒草地上的植被与周边并不相同。“慧眼识珠”的她当即向上报告,当天下午考古调查队就走进这片荒地,随后“捷报”频传。
这里出现了两个关键人——易曙峰和章丽香。究竟哪一种表述准确,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联合调查组的集体行为,或许易曙峰和章丽香都属调查组的一员,两人首功均半。
其实古冶铁场在安溪广泛存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史书和地方志上都有记载,早在一九八五年,青阳冶铁遗址就被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何这次如此急切、如此大规模地开展冶炼遗址调查摸底呢?因为一件大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中缺失了一块有力证据——冶炼遗址。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宋元时期泉州的世界海洋商贸中有很多铁制品的贸易,但是至今都没有发现宋元冶炼场的实物证据,为了迅速找到实物证据便有了这次安溪境内的深度探查。文献记载的宋代青阳铁场究竟在哪儿呢?青阳下草埔遗址的发现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不仅为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提供了珍贵见证,同时也为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铁制品出口贸易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为申遗成功立下了一大功。
可以说,青阳下草埔遗址的寻找和发现既是无心插柳又是有备而来,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世界萬物的演变莫不如此吧。
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虽同眼前的山林一样袒露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处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但是实际上,它同时在自己的另一套时间和空间维度中运行,对它来说,过往并没有消失,就像岸上的海螺也时刻回响着大海的涛声,它身上留存着的千年前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组合、复原。我知道,那是留给我们的想象的。
公元九六八至九七五年,在泉州设置的两百零一处矿冶场务中就有了安溪青阳冶铁场。北宋咸平二年(999),官方于安溪青阳设置专职铁场。到一〇四五年,因“青阳铁冶大发”,泉州专门设置铁务部门。“青阳铁冶大发”得益于下草埔这个得天独厚的冶铁场所。冶铁场躺在峡谷中,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群山环抱,南面缺口清风徐来,形成一个天然的风口,气候相对干燥,便于冶炼。附近分布着丰富的铁矿洞,为冶铁提供充足原料;森林植被丰厚,燃料取之不尽;山道旁水路四通八达,出产的铁块、铁条、铁钉等走西溪水路进入泉州,然后漂洋过海。
可以想象,千年前,因“选址有道,冶铁有术”而名声大噪的下草铺冶铁场,如磁铁一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许多姓氏的族人聚集在这里劳作、生活。整个山坡上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几座炉窑不分白天黑夜冶炼,熊熊的炉火肆意舞动,映红了师傅们的面庞。身材魁梧,光着膀子的工匠们各司其职,叮叮咚咚的锻打声中火星四溅。整座山坡上炉灶的火焰把夜空和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红……
青阳下草埔的炉火燃烧了五百年后缓缓熄灭。宋元以后,泉州海洋贸易衰落,安溪冶铁业中心转移,青阳冶铁场也沉寂下来。时间的尘土一层一层覆盖了这个曾经人声鼎沸、“冶铁大发”的青阳下草铺冶铁场,它的重见天日,要等待一千年之后的那个炎热的夏季。
我想说,在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时光隧道之旅,让我领受到了推理、发现和想象的乐趣。
责任编辑: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