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晋城话中的“么”

2023-08-24赵轲

今古文创 2023年28期
关键词:晋语晋城构式

【摘要】目前的研究都将晋语中的“么”看作是一个语气词,但是它在晋城话中不仅可以作语气词,还可以用作词缀,或者和其他成分构成“么+X”的形式,此时的“么”应当是语气副词。“么+X”式中“么”具有改变疑问句性质、正向强调、突出焦点、心理预设等功能。影响该构式使用的语用因素有语气的制约、预设的制约等。对于晋城话“么”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晋语的研究,以期弥补晋语对于“么”研究的空缺。

【关键词】么;么+X;晋城话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38

一、引言

对于晋语中的“么”,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作为一个句尾语气词。邢向东(2002)提到,神木话的“么”是个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语气词,表示确认事实。范慧琴(2007)认为,定襄方言的“么”表“的确如此、当然如此”的确认语气,隐含有“你应该知道、懂得,而你却不知道或我担心你不知道,所以提醒你这个事实、情况”。郭利霞(2015)则探讨了“X么Y”这种主观弃择句的语用功能,一般用于答句,肯定前项X,否定并放弃后项Y,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笔者在与山西晋城话中“么”的用法对比之后发现,晋城话中的“么”也基本具有以上“么”的功能,具有一致性。但是通过更多的语例分析,晋城话的“么”还存在着其他语法功能。本文在前人对晋语“么”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晋城话中其他的用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以期为晋语研究提供一些语料。

二、晋城话中“么”的语法功能

除了作为一个表达主观色彩的语气词之外,晋城话的“么”还可以用作词缀,或者与其他成分构成“么+X”格式,X一般是代词或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一)“么”作词缀

对于普通话中“么”的归属,王力先生认为“么”是“代词的后附号”,赵元任先生认为是表方式的后缀,如什么、怎么、多么。而晋城话中的“么”作为词缀时可以构成四类词:(1)代词,如这么、那么;(2)副词,如怎么;(3)连词,如要么;(4)时间名词,如前么(前天)、夜么(昨天)、今么(今天)、明么(明天)。前三种用法普通话也具备,而第四种用法晋城话则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根据搜集的语料,“么”在时间词中作后缀只发现以上四例。在这些词中“么”不构成词汇意义的基本部分,它只起到了协调音节的作用。它与前面的成分也不构成句法关系,“么”只是附着于前面,因而这时的“么”应当看作词缀。除用“么”构成的时间词来表达“前天”“昨天”“今天”“后天”外,晋城话还会用“儿”作为名词标记来表示,即“前儿”“夜儿”“今儿”“明儿”。两者在使用上基本没有差别,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如

例1:前么她老公刚买了辆车。

例2:这件事等到明么再说吧。

这几个例句中带“么”的时间词都可以替换成带“儿”的时间词,意思没有改变。个人的使用习惯中可能存在着差异。

(二)“么+X”构式

不管是在普通话还是晋城话中,“么”都时常处于句尾,“么+X”构式中“么”位于句首是很特别的用法。可以充当X的成分有:代词(主要是“你”)、句子(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这种用法的“么”基本认为它是语气副词,表示主观上的确定或者反诘、猜测等。

“么”与代词“你”搭配时,构成了“么你”,基本用法是单独使用、作为应答,意为“要不然呢、那你以为呢、真的”,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确定和不容置疑。如:

例3:甲:他下煤矿一年就挣了20万?

乙:么你。

例4:甲:他家孩高考考了七百多分?

乙:么你。

“么+X”中的X为句子时分为三种情况:X为陈述句、X为祈使句、X为疑问句。这时句尾语气词一般是“来”或“了”,或者是“么”的复用。这种用法主要是强调说话人对于所述事情的主观态度,增强表达的语气。

1.么+陈述句

“么+陈述句”表示的是说话人肯定了一种情况,而排除了其他情况。在不同语境中,说话人在否定其他情况之余还可带不同的口气。

例5:甲:你还是挺厉害的。

乙:么你以为了。

例6:么我最近一段是真没有钱。

例5中乙表达的是对于自己很厉害的肯定,而否定了自己不厉害的這种情况,带有一丝骄傲。例6说话人表达了自己最近真没有钱,“么”的进入增强了表达的情感,还隐含有无奈的口气在。

2.么+祈使句

祈使句的用法是要求、请求和命令,而“么+X”则更加增强了要求和命令的语气,突出了说话人认为将要做的事情具有紧急性和必要性。进入“么+X”构式的祈使句一般都是肯定祈使句。

例7:么赶紧给你妈回个电话么。

例8:么洗洗澡赶紧睡觉么。

以上两个例子都传达出说话人认为正确的做法,也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

3.么+疑问句

“么+疑问句”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揣测、询问、反诘等,具体又可分为“么+特指疑问句”和“么+是非疑问句”。

(1)么+特指疑问句

说话人用特指疑问句提出自己的疑问点,“么”增强了询问的色彩。如:

例9:么你干什么去来?

例10:么你孩是甚时候结的婚?

对于晋城人来说,以上两例如果去掉“么”,表达效果将会减弱。

(2)么+是非疑问句

“么+是非疑问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揣测,一种是表示反诘。

例11:么你就还没有坐过火车了?

例12:么你不是李明他叔来?

例13:么我夜么没有劝他?

例14:么他就不能先来找我道歉?

例11、12都只是表达单纯的揣测,听话人针对问句只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例13、14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询问,而是表述说话人自己的看法。其中,后两例“么”都可以替换为普通话中的“难道”,语义基本不变。

三、“么+X”式中“么”的语用功能

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发现,“么+X”构式中“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语用功能:改变疑问句性质、正向强调、突出焦点、预设功能等。

(一)改变疑问句性质

“么+疑问句”中的“么”不仅能使语句带上说话者的态度语气,同时会使得真性疑问句变成假性疑问句,导致疑问句性质的变化。这里说的真性疑问句指的是主要表询问而不表说话者主观态度的疑问句,假性疑问句的重点则在于表述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如以下例子:

例15:老王不知道孩子出事了?——么老王不知道孩子出事了?

例16:她不是去英国了?——么她不是去英国了?

两句中前者意在询问,而后者虽然是疑问句形式,但是事实上说话人已经知道了答案,由此疑问句性质发生了改变。

(二)正向强调

齐沪扬(2003)认为,“相当数量的语气副词都具有强调作用,但强调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可分为正向强调、负向强调、顺接强调和逆转强调。其中,正向强调的作用就是加强该语气副词所在的句子或语段的语气、说话者的态度等,使得说话者的言语意思清晰明了。从语例来看,“么”和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搭配都起了一定的正向强调功能。如:

例17:么你修车还怪有一手了。

例18:么把你桌子收拾收拾么。

例19:么你甚时候就出国了?

例20:么明儿咱上医院看看?

例21:么不是我那年一直帮助他?

例17“么+陈述句”,意在肯定听话人修车技术好,“么”使得这种肯定得到加强,还表达出赞赏、惊讶的口气。例18是“么+祈使句”,突显了对听话人的要求和催促。例19表现出说话人对于听话人出国这件事的出乎意料和极度关心,去掉“么”之后,就体现不出这种强烈的语气和口气。例20“么”增强了句子的问询义,例21“么”和句子的升调使得反问语气进一步加深。因此在“么+X”构式中,“么”表现出来了明显的对于句子语气口气的强调作用。

(三)突出焦点

焦点是一个句子的信息中心。“么”作语气副词时位于句首,就是张谊生(2000)所谓的全幅评注,即整个句子的信息集中在“么”之后,并且整个句子所提及的话题和提供的信息都属于新信息,是听话人之前所没有接触和了解的。“么”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于表揣测的“么+疑问句”结构中,如:

例22:这件事是你不对,么要不明天我跟你去找他?

例23:咱家买房了,么跟你哥借点钱?

例句中“么”的前面都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已知的信息,“么”之后引出了说话人的建议信息,即是听话人最新接触的。这时,说话人处于一种有疑而问的状态。

(四)心理预设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在表反诘的“么+疑问句”中,说话人心中就存在一个心理预设,并通过深信不疑的态度表达出来,虽然采用的是疑问的形式。

例24:么你怎么能拿同学的东西了?

这里说话人在“么”后表达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即说话人的心理预设分别是:你不可以拿同学的东西.

“么+疑问句”表揣测时,也存在心理预设,不过这时的心理预设不是十分确定的,体现出一些心理暗示。如

例25:身上一直是冷的,么是我真老了?

这个例子中的“么”不再是预设触发语,更像是一种表猜测的形式标记。

四、影响“么+X”使用的语用因素

(一)语气的制约

“么”的揣测义和反诘义都可以传达出说话人的语气和主观态度。“么”表示揣测义时,说话者的态度是疑惑、不确定的,表示反诘义时,说话者的态度是确定的,同时还传递着不满、责问的情绪。如果同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那么表义结果可能会不同。如:

例26:么是我最近招惹他了?

如果此时的语境是说话人在反思“他”为什么不和自己玩了,说话人猜测是——自己最近招惹他了。这是用不确定的语气传达出他的猜测,是疑虑的一种状态。而如果说话人和别人倾诉,充满生气、不滿,这句话就是用反问来强调自己“最近没有招惹他”,是十分肯定的态度。由此可见,“么”在进入“么+X”构式时,仍然依附于说话人的语调和语气等。没有这些,它也将不再起作用。

在“么+X”中,句末语气词主要是来、了、么等。但是使用哪个语气词也往往取决于说话人语气的表达。“么+来” “么+了”“么+么”“么”后无语气词四种结构的语气等级序列是:“么+来”>“么+了”>“么+么”>“么”后无语气词。如:

例27:a.么他不好好念书是我的错来?

b.么他不好好念书是我的错了?

c.么他不好好念书是我的错么?

d.么他不好好念书是我的错?

随着句法结构的不同,说话人对自己说话内容的确信程度逐步降低,四个句子的语气等级是a>b>c>d,因此就需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来选择恰当的句法结构。

(二)预设的制约

预设体现的是说话人了解并且相信的信息,一般可以传达出他所在的社会民族群体的共同心理认知。但是如果对话发生在跨民族或跨群体文化之间,那么听话人就不一定会同意说话人传达出的信息,“么+X”的具体内涵理解就会产生分歧,造成对话的不畅。如:

例28:么你们十月初一不上坟烧纸?

如果是晋城人内部之间是可以互相理解的,但是对于一些外地人或者没有这种习俗的人来说理解就是有困难的。如果同意这个句子就得同意以下的预设:(1)十月初一不上坟烧纸是一件奇怪的事情;(2)说话人一般都会在十月初一上坟烧纸。听话者如果心中没有这种预设,那么就会造成误解。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句子,说话人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背景句,将话题范围缩小,保持交际的顺畅。如例27就可以改为:么你们沁水人十月初一不上坟烧纸?沁水属于晋城的一个县,因此听话人在这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五、结语

本文在前人对晋语中“么”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晋城话中的“么”不仅可以在句尾作语气词,还可以用作词缀,构成一些时间词;还可以和代词或者独立句构成“么+X”的结构,独立句又包括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句尾一般都搭配以一些语气词,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在“么+X”构式中“么”的语用功能有:改变疑问句性质、正向强调、突出焦点、心理预设等。另外,影响此结构使用的因素有语气的制约和预设的制约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发现了之前未发现的“么”的功能,但是限于语料的不足和笔者专业水平所限,没有很好地探究晋城话中这些用法的“么”的历史来源。笔者也曾经和山西其他地區的方言使用者交流过,在朔州、内蒙古晋语区都有类似的用法,只不过他们“么”的读音与“那”相似。笔者未来将对晋语区其他方言点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查,发掘内部相似性和特殊性,使得关于晋语“么”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邢向东.内蒙古晋语的语气词“的”、“呀”、“么”[J].文科教学,1995,(02):41-45+12.

[2]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范慧琴.定襄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7.

[4]郭利霞.山西山阴方言的主观弃择句“X么(Y)” [J].中国语文,2015,(01):67-72.

[5]李菡幽.现代汉语词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1.

[6]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1):62-71.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01):51-63.

[8]王琳.安阳话“当么”与“敢”的语法化及主观化[J].殷都学刊,2009,30(02):136-141.

[9]袁洁.语气副词“难道”的功能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10]李思旭.语气副词“难道说”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论其与“难道”的语用差异[J].励耘语言学刊,2018,(01):

204-218.

作者简介:

赵轲,女,山西晋城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晋语晋城构式
文化融合背景下内蒙古晋语的演变研究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辽宁朝阳“安晋城”略考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晋语“圪”词语研究
马不停蹄找到你
马不停蹄找到你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