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代际关系题材电影的发展及特征

2023-08-24莫珊珊

今古文创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阶段类型化

【摘要】代际关系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中有着大量的存在,它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同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际电影的阶段和特征参与构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风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分界點,可以将代际电影的发展分成起步和探索阶段,以及曲折发展和成熟阶段。在影片内涵和审美意义上中国代际电影展示出了显著的民族化气质,成为中国电影独具特色的影片类型。

【关键词】中国电影;代际关系;类型化;发展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30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中国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史研究”(项目编号:22FMZ04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中国长幼代际关系伦理电影研究(1980-2020)”(项目编号:KYA202001)。

代际关系题材电影(以下简称“代际电影”)是指在影片角色上有着明显代际区分特征的长者和幼者形象,以长幼代际关系互动为主要剧情的电影,代际电影在中国电影中有着大量的存在,它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同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际电影的阶段和特征参与构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风貌。

一、中国代际电影的发展阶段

以新中国的成立为分界点,可以将代际电影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

(一)起步和探索阶段

从中国电影诞生之初时起,不论是电影的艺术创造还是企业经营都带着摸索和尝试的性质,拍片的目的比较模糊,艺术创造是不自觉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是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正式摄制企业,该公司在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拍摄了第一部黑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影片以包办婚姻为题材,表现代际冲突,以讽刺的立场揶揄了家长意志对青年一代的压迫,具有相当的社会现实性,体现出启蒙色彩。1923至192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中难能可贵的成长阶段。电影制作公司在商业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着自觉追求。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草创时期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影片通过三代人的代际纠葛强调了道德教化,是对善、恶、孝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典型展现。此后郑正秋、张石川继续搭档制作了《苦儿弱女》《盲孤女》等影片。《苦儿弱女》讲述的是一对孤儿经历社会波折之后获得新生的故事。《盲孤女》讲述了一对同父异母兄妹曲折的人生故事,翠英与继母陈氏之间、小奎与毛金奎之间是两组推动剧情发展的代际冲突,表现了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观念的思考。由此可见,代际关系在中国电影早期郑正秋等电影先驱所开启的家庭伦理剧模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的电影《小朋友》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儿童题材电影,通过孩童历险记式的曲折,揭露社会的冷酷无情。

1927年后社会形势的巨大动荡也对中国电影发生了影响。电影生产以城市民众为主要受众对象,电影的消遣娱乐功能突出,有代表性的代际电影几乎没有。《桃花泣血记》中德恩与琳姑的情感是影片的主线,但是支配着二人情感动荡的是德恩母亲金太太对琳姑的偏见,金太太因为门第观念始终对琳姑抱有成见,因此金太太与琳姑之间的代际冲突是剧情发展的内因。1930年左联在上海成立,随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左翼文化人的带领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宣告成立,使得进步电影运动全面展开,一些电影制片公司向进步的方向转向,电影从纯娱乐中解放出来,把“写实”与电影化结合起来,使影片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呈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多样化特征。《人生》是一个母亲与儿子和养子之间的悲情故事,是被家庭遗弃驱逐的悲剧。《神女》和《新女性》表现了单亲母亲的磨难,对孩子的倾情付出体现着家庭伦理色彩,同时在底层叙事中又包含着道德判断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电影事业都得以进一步发展,民族电影在整体艺术水平上取得了比此前任何一个时期更为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三毛流浪记》等佳作。根据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连环画改编的同名电影《三毛流浪记》与《小朋友》一样,是从一个底层小孩的视角来打量光怪陆离的世界,作品的代际关系体现在三毛和那些流氓、骗子、资本家、投机商、军阀等成人为代表的社会之间,从三毛生存的艰难荒谬反映当时旧上海的黑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阶段的中国代际电影基本涵盖在家庭伦理叙事范畴之下,该叙事范式是中国电影类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时期的代际电影具有强烈的家庭伦理色彩,代际关系基本体现在家庭范围中,展现出浓厚的血缘伦理基础上的家文化特征。

(二)曲折发展和成熟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是中国代际电影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代的巨变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1949—1966年间,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得到高度重视,本时期的中国电影有着质朴强劲的生命力,出现了不少风格各异的电影佳作,还出现了一些电影创作高潮。电影《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代解放区影响深远的歌剧《白毛女》改编而来的,喜儿和黄世仁之间的代际互动是一种阶级叙事,是民间伦理与意识形态相融合的典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加上复仇母题和爱情母题成就了这部影片。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表现运动员生活的体育题材的作品《女篮五号》在题材上开拓了新的视野,通过细腻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细节,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密切相连,在个人叙事中蕴含宏大主题,既有活泼之感又有庄重之风。《英雄儿女》中的人物是有着真实原型的,电影突出了父子两代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两位父亲是英雄,两位英雄的儿女同样也使人热泪盈眶。“寻父”母题和抗美援朝历史的结合,革命激情中蕴含亲情的力量,使影片在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中有着别样的价值。《苦菜花》塑造了一位成长的英雄母亲形象,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情感。此外,《鸡毛信》《红色娘子军》等影片也值得关注。这期间的代际电影较解放前的家庭化特征有了较大的突破,题材和内容上出现了新的因素,影片关注的焦点开始由事件慢慢地转向对人的关注,继续了代际电影的现实主义内涵,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1974年出现了值得关注的代际电影《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通过潘冬子与胡汉三的代际互动讲述了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虽然影片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痕迹,但是其格调清新昂扬,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儿童题材影片。

1976年至今,我国新时期的电影从复苏并逐步走向多样化,影坛呈现探索创新、百花齐放的开放格局。1987年3月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中央电影局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指导口号,肯定了电影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的一致性。本时期的中国代际电影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深化,体现出对现实生活和民族历史的根植,揭示现实的社会问题,探讨人生命运,剖析历史内因,表现文化反思,反思传统因袭重负。同时以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为主将,中国电影的创新和探索也在不断深化,借鉴西方的现代派电影创作观念,编导的主体意识明显介入,哲理意蕴增强,使得本时期的代际电影在内容和艺术方面都获得了质的提升。同时,受到电影商业性浪潮的影响,代际题材电影也开始与商业性结合。从1976年到现在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代际电影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影片数量、影片类型、影片内涵、视听表达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收获,中国代际电影进入了成熟发展期。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出现的作品有《小花》《城南旧事》《父与子》《我们的小花猫》《假女真情》《清凉寺钟声》《过年》《孝子贤孙伺候着》《心香》《变脸》《香魂女》《洗澡》《上海假期》《天浴》《烛光里的微笑》《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天国的来信》《那山·那人·那狗》《漂亮妈妈》《我的九月》。进入新世纪以来,代际电影依旧有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出现的作品有《暖春》《过年回家》《美丽上海》《我是你爸爸》《幸福时光》《我和爸爸》《和你在一起》《孙子从美国来》《我和她》《冬》《千里走单骑》《向日葵》《海洋天堂》《夜莺》《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天上见》《米花之味》《红色康拜因》《过昭山》《春潮》《柔情史》《盛先生的花儿》《告别》《全能囧爸》《狗十三》《失孤》《闯入者》《那年八岁》《相亲相爱》《我们俩》《两个人的芭蕾》《我的影子在奔跑》《纸飞机》《冬》《喜丧》《老兽》《河》《银河补习班》《亲密旅行》。近几年以来,代际电影在题材创作方面不断开拓,出现了《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父辈》《送你一朵小红花》《你好,李焕英》《外太空的莫扎特》《人生大事》等影片,在商业化方面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中国代际电影的特点

纵观中国代际电影的发展历程,虽有曲折,但是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持续不衰的题材,在影片内涵和审美意义上展示出了明显的民族化气质,成为中国电影独具特色的影片类型。

(一)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起,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从早期郑正秋的家庭伦理剧到左翼电影,从“十七年”高昂的颂歌到新时期多样化发展,这一特征典型的体现在代际电影上。①建立在农业根基和血缘传承的稳定社会观念下,家庭关系、家庭形态、家庭伦理就是家国同构的体现,通过家庭代际关系、悲欢离合来喻示社会变迁,使“家庭”的叙事具有了社会表意,家庭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隐喻。由郑正秋的《难夫难妻》开始中国电影的伦理道德观念就得以确立,一方面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赞美,另一方面对消极落后面的观念和文化进行批判,“惩恶扬善”成为中国代际电影中常见的道德主题,延续至今仍然是不少影片的母题框架。“郑正秋模式”选取家庭、伦理、婚姻、妇女等常见题材,通过“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的叙事结构,达到“劝世”“寓言”的现实目的。《孤儿救祖记》就是明确的善恶对比结构,一边是忍辱负重、坚韧自守,一边是狼狈为奸、利欲熏心,从两组形象对比可以明确看出影片的道德倾向。

(二)浓厚的人文关怀

关注普通人,对普通个体的命运与价值进行客观的审视,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使得中国代际电影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电影悠久的传统,通过对生存图景的真切展示,传递人类之间的互助精神,倡导人类之间的平等和谐,体现美好的人性。《神女》《新女性》对单亲母亲的关注,《小花》对战争中人的命运的探讨,《漂亮妈妈》里母亲对残疾儿子永不放弃的至爱,《海洋天堂》里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那山·那人·那狗》发现父亲乡村邮递员工作的价值,《唐山大地震》对创伤与自我的和解,《我和爸爸》《狗十三》《我是你爸爸》《向日葵》对成长内涵的探讨,《变脸》《百鸟朝凤》对文化传承的反思,《天浴》《闯入者》对时代创伤的回顾,无不激荡着对普通人生存价值的发现。

(三)积极的现实精神

受“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传统实用理性哲学的影响,中国代际电影的充满着时代精神,它紧跟着社会现实变幻,成为反映时代的有力载体。中国代际电影即站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民众的个体命运、时代更迭所带来的反应、社会的现实问题、民族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冷静和理性的思考,通过对个人命运、家庭故事的理性剖析进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中,以影像的形式参与当下文化价值观的建构。②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个女孩子反抗封建婚姻的悲剧故事,故事虽然简单却传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情谊,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土地观念”,由土地的贫瘠、生活的封闭和人们的麻木带来对民族性的深切思考,使影片带上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反思批判色彩。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里出现了较多表现代际隔阂的影片,比如《老兽》《柔情史》《春潮》等,就是反映了价值重建社会文化语境下物化商业气息对亲情的冲击;《我们俩》《冬》等影片是对空巢老人精神生态的刻画,《读书的孩子》《马东的假期》则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四)“影戏”美学风格

中国电影从诞生时起就与戏曲等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经验的影響下逐渐形成了“影戏”美学观,这既肯定了中国电影与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一种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③是以“意义”为中心,电影的形式、视听效果、叙事结构等辅以内容的创作方式。中国代际电影的创作观念往往是以道德伦理作为叙事的核心内容,以情节展现矛盾冲突,以人物来诠释对峙的意义,从人物命运和家庭悲欢中喻示出国家和民族的盛衰。首先,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线索清晰、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推进,这种叙事特色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代际电影中很有代表性,是代际电影叙事的一种基本形态,符合大众化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其次,是二元对立的设置表现出现鲜明的矛盾和冲突,又能“冲突——解决”,由此也带来角色上的鲜明对立。第三,就是叙事者具有全知叙事视点,对事件的发生过程了如指掌,对人物的心理流程和情绪变化也了然于心。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代际电影的外向化叙事逐步转为内向化心理的表达,更注重人物的心理、精神描摹。第四,在影片风格上具有浑厚的东方美学韵致。中国电影受到中国绘画、文学、曲艺等诸多艺术的影响,电影工作者们大多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具有深厚的古典美学的底蕴,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融汇进民族艺术元素。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是散文电影的代表,《城南旧事》的片尾影像化展现了中国艺术创作中的“留白”观念,给观众留下了无尽品味的空间。

三、结语

中国代际关系题材电影受到中国农耕文明、家族伦理、血缘传承的文化影响,通过长幼代际关系(尤其是家庭代际关系)来反映社会人生,其价值内涵是偏向于现实主义的,④受到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经验的影响,形成了颇具民族气质的美学创作方法。从早期的起步、探索阶段,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和成熟阶段,中国代际电影的主题愈发丰富,与其他类型电影结合的形式愈发成功,艺术表现空间也愈发多样,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中值得继续期待的类型。

注释:

①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从郑正秋、蔡楚生到谢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4-78页。

②尹鸿、梁君健:《中国电影发展的“第四次高潮”——论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第70-78页。

③钟大丰:《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上)》,《电影文学》2009年第14期,第4-7页。

④张燕:《由“影戏”看中国电影传统》,《电影文学》2000年第12期,第55-57页。

作者简介:

莫珊珊,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类型化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