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伊定律的争议及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启示

2023-08-24赵世杰赵辉张爱儒

中国商论 2023年15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

赵世杰 赵辉 张爱儒

摘 要:萨伊定律可概括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或生產会自行创造销路的理论,其提出以来饱受争议:一方面,马尔萨斯、西斯蒙第、凯恩斯、马克思等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严厉批判;另一方面,新古典学派与供给学派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本文对萨伊定律的争议及其历史地位演变历程进行阐述,并结合西方国家在宏观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及我国国情,对我国宏观调控中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与需求管理政策进行深刻分析,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应吸取萨伊定律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关键词:萨伊定律;宏观调控;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争议与批判

本文索引:赵世杰,赵辉,张爱儒.<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5):-008.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8(a)--04

1 引言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地位孰高孰低始终存在争议。核心思想为“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于19世纪初流行,其影响撼动了世界宏观经济,逐渐成为各国当局在进行宏观时必须遵守的基本信条。20世纪70年代经济大萧条形势下,萨伊定律再度被推崇,成为西方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的重要支持理论。当今,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需求侧“三驾马车”动力疲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长远可行的策略,随之萨伊定律的理论价值再度被重视。由此可见,萨伊定律在世界宏观经济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萨伊定律闻名于世以来,在经济学史上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是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全盘否定萨伊定律,并提出凯恩斯定律取而代之;二是以新古典学派为代表,肯定萨伊定律的思想并加以修补。本文试图梳理萨伊定律内涵及其经受的争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分析萨伊定律在宏观调控中的历史地位变迁。

2 萨伊定律的解读

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萨伊首次提出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身需求的观点,更具体地说,“一种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认为,A产品之所以被出售给生产者甲,是因为甲可以通过售卖B产品获取收入。抽象来看,某种产品一经生产就为与其价值相同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个体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购买他人的产品,卖产品获得的收入会立即全数用于买他人的产品,买和卖不会脱节,买家同时是卖家,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发挥一瞬间的作用,因而在市场上仅作为一种流通媒介。对于现实中厂商产品滞销的现象,萨伊解释是由于市场上其他产品的供给不足。萨伊认为,社会产品之间并非是残酷的竞争性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且这种关联性是带有积极色彩的。

萨伊定律的提出为解决生产过剩及失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根据萨伊定律内涵,社会总需求恰等于总供给,资本主义不会发生任何供大于求的过剩现象,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即便某些时候在个别部门出现供求脱节的情况,也是因为一种产品无法找到足够的交换物,而这种局部的、暂时的失衡,自由竞争会进行自动调节,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平衡。

从萨伊的“销售理论”出发,演绎出四个重要结论:一是生产者越多,产品种类越丰富,价格和需求总是呈正比,因而生产者所获利润更多;二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共同利益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成功,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取得成功;三是购买和输入外国产品要以不损害国内生产为前提;四是单纯鼓励消费无助于促进商业,刺激消费欲望并非是促进商业发展的关键,其重点是供给消费的手段,事实上,只有生产才能供给消费的这些手段。

3 萨伊定律的争议

3.1 萨伊定律的否定与批判

3.1.1 古典经济学家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19世纪初期,以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从现实角度出发,对萨伊“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的结论进行批判,指出萨伊定律仅适用于物物交换的原始经济,而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马尔萨斯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深刻探讨,指出萨伊定律是剥离货币的物物交换,而事实上货币不仅是交易媒介,还是储蓄手段,一旦消费者决定将其手中的货币由消费用途转向储蓄用途,那么商品销路就会被封锁,社会供给不可能再等同于需求。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倡导市场过剩理论,阐述了现实经济中存在经济萧条和非自愿失业等危机,并说明造成危机的原因是潜在需求不足。若想保证产出、稳定就业,就需要先保证人们对产品有足够多的消费需求,增加非生产性需求是实现繁荣的必要条件,否则国民经济将持续不景气。西斯蒙第则基于生产与消费不均衡的视角,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和萧条产生的必然性。当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奢侈品的需求是无限的,资源配置必将更多地转移到奢侈品产业中;在消费水平受收入的制约下,若社会生产高于人民收入就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3.1.2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大萧条爆发,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萨伊定律进行了全面批判,指出萨伊定律已无法解释经济大危机下的非均衡现象,并进一步提出了总需求理论的政策主张,强调总需求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地位。罗斯福政府正是采用该政策才有效摆脱了经济萧条,凯恩斯理论及其对萨伊的批判逐渐被世人接受。

凯恩斯对萨伊的批判内容主要包括三点:其一,萨伊定律具有时代适用性。凯恩斯在通论中明确提出,萨伊定律作为经典学派的前提仅在一种特殊情况下适用,缺乏合理性。其二,萨伊定律与供求定律相悖。在萨伊所描述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价格始终等于总供给,在此情况下,无论劳动供给有多少,价格是否具有完全的弹性,有效需求始终足够,充分就业总能实现。然而,凯恩斯认为,供求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等的,主张供给是需求的函数,且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下社会总需求略显不足。据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扩大需求对刺激供给的影响,并建立了一般理论和模型。其三,萨伊忽略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萨伊尊崇市场自由,而凯恩斯鼓励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仅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无法保证经济达到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必须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例如,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采取刺激消费与投资的有关政策,从而弥补社会需求的欠缺,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就业水平的目的。

3.1.3 马克思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相比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和凯恩斯,萨伊定律更严重的打击来自马克思。马克思先后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相分离,阐述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在马克思看来,萨伊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的典型代表,并对其进行了严重而无情的批判,批判主要分为4点:其一,马克思指出萨伊混淆了简单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W—G—W)与直接产品交换(商品—商品,W—W),并将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其二,马克思否定了萨伊关于买卖不会脱节的看法,提出货币的贮藏手段使得产品售卖滞后,如果社会生产出的产品不能及时得以售卖,就无法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过剩产品的出现也为经济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三,马克思否定了萨伊将资本主义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归结为流通过程产生的简单关系,强调社会存在阶级对立、资本家与劳动工人的对立,进而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其四,关于经济危机成因,马克思否定了萨伊定律的无危机理念,提出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从根本上阐述了经济危机的产生根植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普遍而正常”的。

3.1.4 评价

综上所述,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多是基于短期视角。马克思基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对萨伊定律供需相等的观点展开批判。本文认为:马克思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时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在短期中供需不一致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来看,只有达到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相比之下,凯恩斯的研究重点是短期内无法调整各种要素投入的情况。短期内如若技术水平、资源储备、成本费用均保持不变,则供给将保持不变,唯一变动的是有效需求,因此凯恩斯得出有效需求决定供给的结论,与萨伊定律的长期假设不同。

3.2 萨伊定律的继承与发展

3.2.1 新古典学派对萨伊定律的继承与发展

新古典学派继承并修补了萨伊定律。马歇尔指出,价格和工资是灵活而具有弹性的,最终可以通过供求关系的作用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

具体就工资而论,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劳动力供給量是实际工资的边际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的结果。当工资水平较低时,劳动力供应会减少,劳动力的短缺反而推动工资上涨;当工资水平较高时,劳动力供应增加,导致部分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会导致工资的减少。因此,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将导致工资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对于投资而言,在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作用下,储蓄和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同,而投资和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反,利率的持续浮动将导致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均衡,从而避免出现生产过剩。

新古典学派的学者认为,在自然的调节下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及非自愿失业,即便存在局部失衡的情况时,也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因此,新古典学派的学者反对普遍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市场的自由发展。

3.2.2 供给学派对萨伊定律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成为西方各国宏观调控奉行的主流,虽然这种政策可以克服需求不足、刺激经济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带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供给学派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肯定与发扬,提出“回到萨伊那里去”的口号。该学派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否认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指出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政府采取短期政策来刺激需求,而忽视了对供给的调整,供给不足进一步导致“滞涨”危机的产生。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供给学派强调资本主义的矛盾并非需求不足,实际上是需求过度而供给不足,所以应将宏观调控的重心由消费端转向供给端。拉弗(Arthur B Laffer)认为,萨伊定律不仅很好地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还确认了供给是维持需求的唯一源泉。吉尔德(George Gilder)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先予后取”,与萨伊的核心观念相一致。就整个经济系统来看,始终存在足够的购买力来购买全部产品,不可能出现因需求不足而导致产品过剩的现象。

针对“供给创造需求”的论点,供给学派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来促进投资、降低税率,尤其是边际税率,减少各种政府支出,包括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的理论深刻影响了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复苏计划”即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为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萨伊定律的现实意义。

4 萨伊定律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4.1 萨伊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成立条件

据萨伊书中的表述“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可以看出,他赞美生产,对产品销售前景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一种产品是否畅销取决于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用萨伊的话说“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需求是效用驱使的结果。只有当产品本身具有效用时,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才成立。

萨伊强调供给的作用固然正确,但萨伊定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具体包括两点:第一,萨伊定律仅在长期成立。短期内,萨伊“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的观点在价格规律下难以实现,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等式一定是成立的,否则无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第二,只有当边际成本、边际效用与边际收益相等时,萨伊定律才成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下,经济行为主体均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利润大于等于边际成本;同样,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要求边际效用大于等于边际成本。显然,消费者购买每单位产品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应恰好等于生产者生产该单位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否则消费者与生产者必定存在一方利益受损而导致交易不再进行。因此,如果同时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利益最大化,就必须保证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效用三者相等。

4.2 萨伊定律在西方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历史地位变迁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国际形势严峻,战争不断,政府的工作重心根本无法放在生产建设上,导致法国产品市场不丰富,社会供给系统不饱和,在此背景下,萨伊定律应运而生。随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各国开始极力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需求端,萨伊定律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窘境,萨伊的供给思想再度被提及,可见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各有千秋,因此要融合这两种政策,使其相互吸收、相互纠错。

4.3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

4.3.1 萨伊定律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历史地位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忠诚信仰者与坚定实践者。由第三部分萨伊定律的批判可知,马克思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最为严厉的批判,鉴于此,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对于萨伊定律几乎全盘否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以叶德磊(1988)为代表的经济学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意识到萨伊学说的科学性,动摇了对萨伊定律全盘否定的局面。叶德磊等(1988)指出,萨伊定律必然存在一定的理性成分,否则不会拥有相当数量的拥护者、承袭者。20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我国供求格局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供求关系由供给短缺转变为供不应求,供求不平衡问题严峻。当时,我国政府决定将经济调控重点放在需求侧,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在短期内走向复苏。事实上,需求管理政策十分有效的原因是当时国内外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量足够大,需求端过于旺盛以致掩盖了供给侧的矛盾,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仍然是供给方面,必须重视供给侧的作用,以供给带动需求增长。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从我国经济影响来看,疫情使供给冲击成为主要矛盾。刺激需求的宏观调控可能引致滞胀,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反而更具合理性,避免大规模需求刺激,以供给为导向的宏观政策能有效促进经济复苏。

4.3.2 萨伊定律对我国的意义

供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实际上,供给是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经济要发展必须先有供给的存在,否则需求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相对过剩的阶段,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挑战,而调整有效供给是改善内需不足的关键。我国应提供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调动有效需求的供给,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调整供给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以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优化。然而,我国的供给结构仍然相对滞后,限制了潜在购买力向实际购买力的转化,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升级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供给品的价格。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部分原因是消费意愿与实际能力不对称。例如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很多人有购房意愿;另一方面,大量商品房闲置,产品价格过高,消费者望而却步。三是保障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杜绝欺诈和舞弊行为,减少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否则消费者利益就会受到严重损害,消费意愿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萨伊定律对缓解我国供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适用程度非常有限,其根源是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具有对市场有效性质疑的本质色彩,我国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警惕市场意识形态的力量。因此,本文认为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萨伊定律。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及西方国家多年的经济实践证明,在经济治理中,片面强调供给管理或片面强调需求管理,都有失偏颇,无论是萨伊、凯恩斯还是供给学派,仅强调总量平衡,而非结构平衡。在宏观调控中,各国政府应双管齐下,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才能维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致平衡。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重视供给因素,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我国应利用萨伊定律合理的地方,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供给质量、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 陈振骅,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7-149.

西斯蒙第, 何欽.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精华本[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叶德磊. 萨伊定律新探[J]. 南开经济研究, 1988(6):56-60.

金鑫.对萨伊定律的解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5):90-96.

赵茂林,潘越.萨伊经济理论评析及其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34-36.

赵盈.萨伊定律及其历史地位变迁:兼评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47.

张风科.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产出过剩问题的批判与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1(2):73-78.

吴晨映.萨伊定律的发展与供给决定理论再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87-88.

叶淼,张楠.论萨伊定律的批判与借鉴[J].现代商贸工业,2010 (16): 65-66.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策略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权法律控制之主要方式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