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与对策

2023-08-24李佳佳胡小东

艺术评鉴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对策

李佳佳 胡小东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几年来,其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也取得了极大的建设成效与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而言,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对思政内涵不清楚、为思政而思政等。所以,各学科教师需要从思想层面上、技术层面上不断思考解决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3-0105-06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主要强调:高校所有课程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把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也就是说,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一方面,“课程思政”建立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要深挖自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音乐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实践类课程主要指其教学成效或成果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如声乐课程、器乐课程。其中声乐课程还可以细分为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等课程;器乐课程所包含的小方向课程则更为丰富。笔者通过参加贵州省第二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音乐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评委工作,发现参赛的实践类课程教师整体而言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不够重视

尽管高校倡导“全员思政”“全课程思政”已经好几年,但通过这次比赛发现仍有少部分教师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33位参赛的本专科实践课程教师中,教学设计文本及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体现任何思政元素或表述的共有3位,另有2位老师仅仅是在其教学设计文本的素养目标中有过粗略表述。如:通过学习为歌曲配弹即兴伴奏,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热爱祖国文化;另如:通过聆听经典京剧剧目及教师的范唱与讲解,初步了解京剧艺术,并热爱京剧艺术等。但都没有明确的思政表述,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实际体现,因此占比15%的比例,确实也能够说明目前还存在少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仍然不够重视。因为这是一个两年一次的省级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每个高校实践类课程只能选派一名教师参加。也就是说尚且这样重要的比赛都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可想而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可能更不会重视课程思政的开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高校的音乐院系可能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二)部分教师对思政的内涵不够清楚

笔者发现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中存在把素养(素质)目标与思政目标混为一谈的情况。有的老师是在素养目标一栏中表述思政内容,如其一为: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促使学生养成为理想而奋斗的品格,但没有独立的思政目标一栏。同时,老师也存在另一个问题,即在思政目标里又写了其他的素质目标内容。如:通过学习乐曲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共情,感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感受千年筝乐与文学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其实,表述里面除了坚定文化自信外,其他的都应该属于思政之外的素质能力了。究其原因,显然是与教师分不清楚何谓素养、何谓思政有关系。

思政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一门课程或一堂课的教学,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素质目标,则是通过一门课程或一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到什么作用。而这个素质是多方面的,大体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创美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其中文化智能素质包括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即通过体育和心育(心理教育)培养身体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审美创美素质,包括体验美、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另外,还存在一种类似情况,即把思政目标当做情感目标。如一位教师是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进行歌唱咬字吐字为内容的教学。其把本来属于思政目标的内容作为情感目标进行表述: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深化勇于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珍惜美好生活、促进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素养形成。同时,又把思政目标当作素养目标: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深化勇于探索精神。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促使学生养成为理想而奋斗的品格。

由上可见,思政目标只是素质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首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写作教学设计文本时,素质目标一栏的撰写可以包含思政目标,不宜分开来写,但可以单独写成思政设计意图等。

(三)有思政表述,没有内容体现

这个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教学设计的文本中有写到,其或是专辟了思政目标一栏,或者在最后教学反思或总结中有思政表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多少体现,或者根本没有体现;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介绍,但没有看到任何具体的实际内容体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见选手要么确实不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要么确实不具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能力,只是迫于比赛要求,便做了一些“思政工作”,其实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如一位教师教授的是幼儿歌曲表演创编内容,一开始就给教学设计好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表演中关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用歌声讲好中国民族文化故事,用民族文化夯实学生理想信念、铸牢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入任何思政元素与表述。

(四)为思政而思政

有的老师不仅在教学设计文本中有醒目的思政目标表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所体现,但细看细听,会发现其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不是很相符,融入的手法也比较机械生硬,出现了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如有位老师的讲课内容为如何弹奏《瑶族长鼓舞》,其在教学过程中表述自己插入的思政元素包括:首先,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等地区,其中以广西最多。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艺术文化。长鼓舞是瑶族人民最喜爱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其次,瑶族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早期是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现在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等日子表演。最后,钢琴曲《瑶族长鼓舞》是根据刘铁山、茅沅创作的管弦乐《瑶族舞曲》,由作曲家章鸣改编而成。这些内容看起来比较丰富,其实都不属于思政元素范畴,而且插入得很突兀生硬,明显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情况。

再如教学内容为《歌唱咬字吐字》的老师在其作品《松花江上》示范及实训环节设计意图为:根据歌词和旋律的情感表达,运用不同的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综合运用已学的歌唱到演唱中,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促使学生养成为理想而奋斗的品格。难道只有唱歌时做到字正腔圆才可能起到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等作用?显然过于牵强。艺术作品发挥作用当然也需要高质量的效果呈现,但如果没有很好的作品内容这一核心要素,是不可能发挥它应有作用的。

(五)过于夸大教学内容的思政作用

笔者还发现部分教师存在过于夸大教学内容的思政作用。如讲授小军鼓演奏的Moeller技巧训练的老师认为:Moeller技巧作为国际打击乐界普遍认可的现代打击乐演奏最科学、最轻松的基础演奏方法,对其进行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有效降低鼓手练习和演奏手腕长时间连续敲击带来的受伤风险,而且有利于提升打击乐演奏水平和作品效果,更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闻博采、兼收并蓄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一个学习自国外的演奏技巧练习,通过仅仅对此的学习,就能培养学生广闻博采、兼收并蓄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显然有点过于夸大。而上述提到的教授幼儿歌曲表演创编内容的老师只是举了一首歌曲《祖国,亚克西》,就认为可以达到“铸牢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作用。讲授琵琶左手推拉音技巧演奏练习的老师则认为通过课程联动、师生联合、内容联结、方法联创、载体联系的过程性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专业能力,同时,加强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提升对中国文化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认同。还有一位教师通过课上导入不同地域的民歌,如高原的《青藏高原》,盆地的《槐花几时开》,西北黄土高原的《走西口》,东北平原的《看秧歌》,再到喀斯特地形的好花红,便认为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更坚定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表述,对其思政作用的夸大程度则近乎荒诞了,其实这也算是一种为思政而思政的体现。

二、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改善对策

上述所列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为实践者都是由各高校选拔的佼佼者,又是两年一届,且这也才是第二届,不存在部分高校出于锻炼年轻教师的动机。即使如此,参赛的选手也应该都是年轻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因此他们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上面也做了部分较为简略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另外,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挖掘與融入方面做得比较好。因此本文一方面认为从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外,另一方面也要从技术层面去思考改进对策。本文在技术层面,将以部分较为优秀的个案为例去分析如何有效实施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学。

(一)全方位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某一个教师、某一门课程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系部、某一个学院的事情,甚至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立德树人是一个从学生个人到教师、到学院、到学校,乃至到家庭及社会等多个层面都需要开展的系统性大工程,离开任何一个层次的培育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全员育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思政元素或内容融入,实现部分育人成效。同时,班主任或辅导员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思政育人工作,一个系部乃至一个学院有必要经常召集学生,对系部或整个学院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可能会使得之前在学校接受的思政教育失去部分成效。因此,家庭同样也负有对孩子进行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其不是通过课程的形式,而是通过父母亲等家人的言传身教进行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只有从学校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庭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思政教育,才可能真正取得育人效果。当然,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专业实践课程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乃至学校公共课程都需要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必须是从课程到人的全方位育人工作。但其中因为专业技术课程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学生一般而言也更容易接受专业技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所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尤其应该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当然,也始终不能离开其他课程教师、其他各环节的思政教育。也就是说,就学校层面而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

(二)从技术层面进行改善

从技术层面对高校音乐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改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选择合适的挖掘思政元素原材料

在听取教师比赛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课程内容确实不是很容易挖掘思政元素,如教课内容为:巴赫《法国组曲》BWV816的弹奏技巧(以Allemande为例)、钢琴曲弹奏《动物狂欢节》——《终曲》等就是如此。当然也有可以挖掘的,如巴赫的音乐成长之路。巴赫儿时在月光底下抄写乐谱6个月,从而为造成老年时双目失明埋下健康隐患的事例,可以提炼出学习勤奋、刻苦的精神。巴赫儿时步行2周去看一场音乐会的事例,可以提炼出对事业的执着热爱精神等。当然,如果是参加教学比赛,就一定要避免选择那些很难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因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最好的办法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音乐作品的作者入手。如上面所述巴赫《法国组曲》BWV816的弹奏技巧(以Allemande为例),这首外国作品本身确实很难挖掘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思政元素,这时需要避开作品本身,从作曲家巴赫本身思考,即笔者在前面所述的那样。这样也就融入了一定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思政作用。二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音乐作品内容本身是没有思政元素可挖掘的。如有位老师是讲授《歌唱咬字吐字》内容的,这个时候选择什么作品做示范就很重要。这位老师就很明智地选择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因此,这位教师认为:根据歌词和旋律的情感表达运用不同的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综合运用已学的歌唱到演唱中,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促使学生养成为理想而奋斗的品格。虽然这个思政作用的表述有点夸大,但毕竟是找到了合适的能够挖掘到思政元素的原材料。还如,一位琵琶教师讲授的是轮指技法,教学内容本身无疑是不包含思政元素的,因此选择什么作品教学生学习轮指就至关重要。这位老师选择了大家都熟悉的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片段进行演奏对比,就可以很自然地把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进去,即:歌曲中把“党”比作“母亲”,传递出人民对党和祖国的深情热爱,其中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砥砺前行、昂扬向上。

同时,还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特点相吻合的思政内涵。如上例中,因为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也是电影《雷锋》的插曲,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当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弹奏方法弹奏同一段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哪一段更能体现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巧妙挖掘出了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另外,教师在讲解轮指的意义时,根据轮指的技法特点与表现力,结合练习的乐曲也挖掘出了思政元素,即:轮指是琵琶右手演奏的一个基础技法,也是重要技法之一。琵琶轮指是用五个指头轮流触弦,轮指可以延伸为:勾挑轮、半轮、扫轮、长轮。有了五个指头的演奏会显得乐曲丰富很多,轮指不仅能体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颗粒性,也能体现出音乐的线条性和流畅性。就拿导入的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来说,加入了强有力的轮指技法,让表演者的音乐更能表达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烘托出对生活的热爱。深入人心的弹奏正是轮指带来的升华,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2.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融入点

笔者发现部分参赛教师之所以会出现教学设计虽然有思政目标表述,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任何体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融入点,即在哪里融入比较合适、自然,不会显得生硬机械,出现两张皮的情况。综合来看,通常在导课环节中融入是比较合适的点之一,这对于那些原本就不好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而言尤为重要。

如上例的琵琶轮指技法教学就是在导课环节中融入,即用大家都熟悉的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片段做演奏对比,融入人民对党和祖国的深情热爱、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政元素。例如讲授声乐演唱歌曲《好花红》的内容,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显然如果只给学生听学《好花红》不具备全面性或说服力。因此,教师在其导课环节,根据中国地形地貌的差异,分别选了四首不同地域風格的歌曲,即高原的《青藏高原》,盆地的《槐花几时开》,西北黄土高原的《走西口》,东北平原的《看秧歌》,再到喀斯特地形的《好花红》,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思政设计意图:感受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3.选择合适的思政融入方式

大家经常说别人的表扬才可能是真正的表扬,而自我表扬其实就是一种自夸,也可能是盲目的。思政效果也是如此,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诱导学生引出思政内涵,往往比老师直接表述更有效。因为这是学生经过思考辨别得出来的,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接受过一次思政教育了。同时,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准确或深刻,这个时候老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学生一般也会好奇,更愿意接受。如教授歌曲《黄河颂》的内容时,老师提问:通过演唱,你体会到《黄河颂》在歌颂什么?不管学生怎样回答,老师都可以借机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即:《黄河颂》是对黄河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赞颂、对时代的颂歌,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颂歌。黄河的巨人形象,以其雄壮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力量征服自然,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的伟大和坚强、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是中华民族的品质。当老师再问:你认为黄河的精神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不管学生怎样回答,老师都可以借机再次很好地融入思政:黄河奔涌前进、永不停歇的精神,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且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还将继续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勇前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贵州省第二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音乐教师实践类优质课展示活动的相关数据,以及结合现实的一些情况,对高校音乐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且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对策。当然,现实中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可能不止本文所述这些,改善的对策也不止这么多。但这些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改善的对策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不可能适合每个具体的实践者,适合每一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笔者也发现,日常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平时的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了比赛大家肯定会更加重视,更加认真。但真正的常态化、能起到成效的是日常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因为日常教学是教学工作以及课程思政开展最主要的阵地。唯有经过大量日常教学工作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实践,才可能在教学比赛的场合呈现出良好的建设成效,也才可能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成效起到相应的助推作用。另外,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类课程只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部分课程,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课程,虽然在所有课程中,实践类课程是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时间最多的课程,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但仅仅依靠实践类课程教师或专业技术教师单方面的课程思政难以起到全面或真正有效的育人成效。同时,还应该使其他课程同时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才可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而思政育人也不是仅仅依靠课程去实现,同时还有其他的各种形式、其他的各种群体,如辅导员、班主任、父母等思政形式,其他各种部门机构,如系部、学院,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学校等层面的思政育人形式,等。只有所有这些课程,所有涉及的思政主体,所有涉及的思政部门都同时发挥它们各自的思政育人成效,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育人,才会收到真正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5):86-90.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李培湘,李佳孝,彭华生,姚云,邓昌贵.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00(09):77-80.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50-58.

作者简介:李佳佳(1978—),女,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胡小东(1975—),男,博士,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项目名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09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高职院校广告创意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思政建设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