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08-24夏洁刘念
夏洁?刘念
摘要: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使生涯教育在国内越发受到关注,普通高中设置生涯教育迫在眉睫。课程结合时代发展对普通高中设置生涯课程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基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边缘化、浅显化、形式化等问题提出实施建议:领悟生命教育内涵,明确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地位;以生涯发展阶段论为基础,结合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设置课程目标;层层递进,合理设计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积极开发课程,创新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助力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生涯教育课程;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4-0068-04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的核心精神是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建立新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人才选拔制度,标志着我国的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此后,新高考陆续在上海、浙江等地区试行。人才选拔制度的改变使得人们愈发重视生涯教育。2020年,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其中强调普通高中的任务之一是为学生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发展、未来社会做准备,奠定终身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生涯教育课程是普通高中不可缺少的育人内容,急需得到推广与实施。
一、普通高中设置生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社会促使学校关注生涯管理素养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加之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使这个时代更具竞争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挑战时,积极谋求突破、灵活应对的素养,即个体良好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一选定终身”已然不适合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某些在几年前令人趋之若鹜的职业在时代的发展中可能会被淘汰,而另一些之前在“坐冷板凳”的职业也可能在时代浪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学生在其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生涯抉择,而培养学生的生涯管理素养则成为教育面对这难以预测的时代的有效回答。
生涯管理素养即个人发展自我意识、探索生涯机会、进行生涯抉择并实施生涯行动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发展学生的生涯管理素养能帮助学生在不确定的未来社会中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面对未来生涯挑战,而高中阶段则是个人进行生涯抉择第一个重要阶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涯管理素养去面临人生中首次生涯选择。
(二)新高考改革倒逼生涯规划前置
普通高中学生对未来专业方向的选择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影响个人生活幸福度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少高中生在志愿填报时仍旧迷茫,不知从何选择,简单粗暴地以“考分”定专业,这样会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自我专业认可度不高,影响未来生活质量。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深化考试制度改革,提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给予学生参与自我生涯规划更多的选择性,而这也使得学生生涯探索前置。从当前新高考试行的地区情况来看,高考选科模式主要有两种,即“3+1+2”模式(语数外+物理、历史任选一科+其余四科任选两科)或“3+3”(语数外+任意三科)模式。由此可见,学生面临的选择较多。在决策信息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学生作出决策的难度增加,需结合个人学业水平、职业倾向等因素进行高考选科。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中要提高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尽早为选科、生涯规划做足准备,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高中阶段是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将面临未来就业方向的关键选择,需要父母、教师对其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然而,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面临诸多困境。
(一)课程边缘化
总体而言,生涯教育在普通高中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尚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升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高考制度的改革倒逼学校重视生涯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学校将提高学生的“考分”视为第一要务,将生涯教育简单视为指导学生选科、获取高分的手段等问题。如何使学生合理地规划自我的生涯发展在这种背景中被忽视了。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选科不是出于自我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而是从易拿分科目的角度入手,如物理这种不易得分的科目在新高考施行后,选择人数很可能会下降,违背了新高考的初衷。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对如何实施生涯教育课程的认识尚不清晰,缺乏专门的生涯教育教师,没有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例如:教师虽然可以凭借自我经验和判断对学生选科、志愿填报进行一定的指导,但对如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合理规划自我的生涯等问题还是欠缺专业的考虑。
(二)课程浅显化
随着新高考在全国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生涯教育,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但是大部分学校在生涯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仅仅将生涯教育视为学生高考选科、大学专业选择的指导,使生涯教育课程目标浅显化,片面地理解生涯教育的内涵。未能领悟生涯教育的真谛,当然,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了诸多挑战,高考選科、大学专业选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需谨慎对待。但这并非生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新高考的最终追求。新高考的目的是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使学生和教师关注个人未来发展与生存的意义,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权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在构建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时,不应仅将生涯教育视作对学生选科、专业填报的指导,应当以更深层次的视角对待高中生涯教育,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真谛,合理设计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形式化
近年来,人们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与日俱增,大部分的普通高中也响应国家政策,设置了生涯教育课程,但是,多数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却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学校生涯教育课程只停留在课表上,甚至经常被其他任课教师占用。除此之外,学校在生涯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任教老师多以班主任兼任,教师缺乏生涯教育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易照本宣科,不能灵活地回应学生关于职业生涯的疑惑;学校与校外企业、高等院校的联系也不紧密,学生缺乏真实的职业体验和专业的就业指导,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感到迷茫,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以上做法都会使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虚有其表,不能体现生涯教育的真实价值,学生在表里不一的生涯教育课程中“听讲”,难以提高自我生涯管理素养。
三、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生涯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反思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及时选择,有更多的自主权。学生通过审视自我,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边缘化、浅显化、形式化,很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一)领悟生命教育内涵,明确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地位
生涯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指导学生未来就业,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出谋划策”的课程,其实质是“为人生”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它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对自我形成清晰的认知,以更深远的目光去思索自我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变化。因此,当前单纯的“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为大学准备的教育”仅是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为人生”目标的具体手段,不足以反映生涯教育的深层内涵。
学校对生涯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清是造成高中生涯教育简单化、课程地位边缘化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未拥有系统而独立的课程体系,常常出现两种状况:第一,高中虽开设了独立的生涯教育课程,但内容单一、实施过程随意化,经常出现其他教师“抢课”的现象;第二,学校并未独立设置生涯教育课程,其开展生涯教育的形式是将生涯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这两种实施方式都将影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学校要改变这种状况需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更新课程理念,领悟生涯教育内涵;其次,明确课程地位,积极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构建独立、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二)以生涯发展阶段论为基础,结合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设置课程目标
1953年,美国生涯大师舒伯集众家之长提出了职业上的“人生阶段论”,将个人的生涯发展从出生至死亡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弱期,前两个阶段与高中生涯教育息息相关。第一阶段(0~14岁)处于个人生涯的成长时期,个体开始意识到的自己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15~24岁)处于个人生涯的探索时期,个人通过社会和学习活动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也是建立职业认同的关键时期,而高中生正处在这个时期。具体而言,高中生处于探索时期的前两个阶段——试探期(15~17 岁)和过渡期(18~21 岁)。在这两个阶段中,高中生需综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倾向、擅长领域等方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愿景有基本的认识,并开始通过各种活动尝试接触。
相比而言,当前我国高中生涯教育发展阶段则稍显落后,学生实际的生涯规划能力并未达标。因此,高中生涯教育的发展任务应囊括成长期(0~14 岁)后期的发展任务,即个人在对外界环境的建构过程中,了解世界与工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以及探索时期(15~24)岁的前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即个人基于自我认知,确定初步的职业选择范围,并进行尝试。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借鉴舒伯的生涯教育阶段发展理论,以“核心素养”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能练习。总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当是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树立良好的三观;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业自信心;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注重对于学生生涯管理素养的培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层层递进,合理设计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应当丰富多元,且具有层次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段目标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第一,高一时期,学校生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课程内容应当包含生涯知识、个人能力认知、职业性格特征、价值观养成等几个板块。具体而言,让学生对“生涯”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并反思自我、培养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初步建立生涯意识。认知自我是个人生涯规划的开始,只有对自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擅长领域有一定的认知才能合理规划个人生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相关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测试、气质类型测试等。
第二,高二时期,学校生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课程内容应当包含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调节、大学专业介绍等。教师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辅助测试,如压力状况测试。首先,个人的自我管理素质是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我与生活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合理地分配时间,保持情绪稳定。其次,让学生学会调试,通过倾诉、音乐活动、运动等方式释放負面情绪,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后,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以便学生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的预选择。
第三,高三时期,学校生涯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时期,学校可通过讲座、生涯咨询等方式解答学生的生涯困惑。教师需依据学生的个人需求,从个人生涯规划、专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指导。生涯决策是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多,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特征与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才能为学生的生涯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积极开发课程,创新高中生涯课程实施模式
普通高中应积极探索生涯教育课程实施形式,创新课程实施模式。从课程分类来看,生涯教育专题课程和学科融合式课程是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两种形式:学校设置的生涯教育专题课程其讲授者主要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和职场精英人士。它以系统的生涯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生涯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培养个人的生涯规划能力的过程中注重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学科融合式课程则是将生涯教育元素渗透至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它并非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生涯教育专题课程的补充。从课程形式来看,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可以通过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两种形式来实施:线上授课如线上生涯测评,它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多元智能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等方式,使学生认知自我,筛选出可能的大学专业选择,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生涯大师”;线下授课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如专题课程、主题班会、讲座、生涯咨询等。值得注意的是,线下授课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涯体验,例如,学校可让学生通过参观专家的“工作坊”、研学旅行等活动感悟职业魅力、丰富职业体验,增加生涯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贾彦琪.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 重庆高教研究,2018,6(6):60-71.
[2]潘松.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核心问题与有效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20(4):23-26.
[3]肖巧玲,范白雪. 狭窄化·形式化·功利化: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问题[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9):12-15,129.
[4]杨燕燕.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问题、经验与策略[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6):126-133.
[5]王涵.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析[J]. 辽宁教育,2021(12):44-46.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