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维探析

2023-08-24豆婧瑞尚小华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豆婧瑞,尚小华

(1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 五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具活力、创造力和劳动力的阶段。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劳动能力的强弱与青年劳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中具有关键地位。而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他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明确了劳动教育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身处以劳动价值观建构、传播与教化为重要目标的高校,廓清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容指向与自我实现,对于提升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的满足关系。而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表达的是其所展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国家行业建设和培养新时代人才三个方面。

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教育改革重点在教育现代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新中国劳动教育起始于新民主主义时期,虽然当时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生产技术教育体系,但最终未能实施。1986 年,由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提出“五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4]这一观点后,劳动教育进一步从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重点体现其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5]倡导“五育并举”,为新时代高校教育事业开辟新思路,涵盖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让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教育,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6]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契合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并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

2.助力国家行业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助力国家行业建设。当前,劳动形态不断变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劳动的准入限制与自由度不断变化,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创新。面临多元价值冲击和劳动异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我国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依靠我国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是推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其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接受了劳动教育才能通过激发创新创业素质发挥个人内在创造潜能和全面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中行业和市场发展。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回应时代发展客观需要。同时积极转变定位,突出在行业建设、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承担起新的使命,以此助力国家行业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培养新时代人才。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其终极目标不是对社会关系的适应,也不是某些素质的片面发展,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协调、自由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既需要通过生产劳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作为前提,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与素质,因为劳动教育能够使“人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建构人自己,创造历史,实现人的意义”。[7]但应试教育的产生导致劳动教育搁置,甚至用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性措施来代替教育,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在教育和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物化为生产。教育作为中介,使三者达成三位一体,高校成为基地。这就使得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回应新时代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引导学校将劳动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关注劳动到聚焦育人目标上。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指向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基于灵活的教育途径、明确的教育宗旨和多样的教育评价三方面重点凸显“新”,体现其内容指向。

1.灵活的教育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主要在于实践锻炼和理论教育两方面。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还能增强理论的实践性。高校以学生身心差异、区域资源等为基础,自主选择途径开展。劳动实践主要分为三类: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指的是提高大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直接体现和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文明素养和幸福体验。日常生活劳动需要通过教育目的,结合个人生活和新时代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知识,形成日常生活技能,传承“劳动基因”,最终达到美好生活的目的。生产劳动指的是在一线生产过程中大学生亲身经历物质财富创造,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即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中,提升个人专业化技术性劳动生产能力,并学习使用工具。大学生所处阶段十分特殊,既没有完全进入生产领域工作,但又具备一定能力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初步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知识与思考为就业择业和创业做好准备。服务性劳动指的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知识和本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也是大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组织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比如“志愿服务”“三支一扶”“三下乡”等服务性劳动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助人意识与责任感。服务性劳动同样带有教育性,要求服务内容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反思,但不能过度干预。

2.明确的教育宗旨。明确的教育宗旨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饱满的劳动热情投入劳动实践是教育宗旨之一。二是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劳动精神。当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学会科学地看待劳动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8]三是培养基本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必需技能,实质在于脑力体力相结合,以心理因素、人际沟通等作用于劳动合作的能力。从行为习惯的角度,使大学生掌握关于劳动的基础知识和本领,培养使用劳动工具的技能,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能够进行团队合作。

3.多样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系统过程,具有育人和反馈改进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指向之一。劳动教育评价导向对劳动教育实践追求起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教育评价分为三类。一是平时表现评价。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平时的各类型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及时评价,以此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此外,要注意明确劳动实践的类型、次数和时间方面的考核要求。二是学段综合评价。学段结束时结合综合素质档案以及必修课学习与课外劳动实践的成绩,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三是劳动素养检测。主要指将大学生劳动素养检测纳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劳动素养状况的问卷调查。同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的内容,要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评定。只有保持评价导向与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实现立德树人。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自我实现

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内容指向,旨在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开展,只有将每个环节做好、做足、做充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才能如期自我实现。因此,可以从以下五点探索并优化。

1.永葆“三农”初心情怀。自2019 年国家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来,“三农”问题不仅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热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也贯穿于高校劳动教育之中。“三农”情怀刻画的是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热爱,“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劳动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和其他四育一同“扎根中国大地”。[9]在乡村振兴的环境下,劳动教育课程是培养未来建设者乡村认同和实现情感育人的载体,需要学生打破对以往种地只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刻板印象。

各高校应基于本土资源进行顶层设计,有效开展并构建系统的劳育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下进行学习。通过着力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先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主观世界,以汲取成长智慧,关注乡村发展,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积蓄自主力量,拓展生涯规划中的格局与视野。即便以传统劳动形态为开展劳育的主渠道,同样也应从生产力发展进步的角度去规划相关教学,这样才能够深刻展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此外,思政课教师可以认真组织带领高校学生深入乡村实践,深入挖掘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素材,以及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口展开劳动教育,梳理生涯规划中个人的心之所向与宏观的国之所需相结合的重要性,才能永葆“三农”情怀初心,在高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2.师生共享个人生活叙事。相比以往劳动教育内容囿于简单的劳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求大力增加体现劳动发展需求中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讲好故事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高校教师可以分享并宣讲个人在过去生活经历中的劳动故事。在80年代以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单元,由队长派活,以劳动挣“工分”。自从1983 年“包产到户”开始,每家每户承包责任田实行“单干”,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家庭产生余粮,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后来免除农业税,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个人生活经历的讲述反映的是时代变迁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高校教师对农村发展史的回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映照。以个人经历为起点回顾历史发展进程,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用个人叙事的生动教材讲述土地上发生的事,让大学生意识到与脚下的土地关联的政策变迁背后有共和国发展的轨迹,以此开展劳动教育。

3.引导学生驾驭闲暇时间。提高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的时间几乎都被满足生计的简单劳动所占有。机器生产是工业化时代的“异化”劳动,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劳动时间的不断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是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个体没有驾驭这种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的能力,那么闲暇时间的增多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将成为一种浪费。

叔本华曾指出人不应该仅拥有闲暇时间,同时还要具备“充裕有余的能力,才能有资格从事并不服务于意欲的纯粹精神上的活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所带来的个体自由时间的增多,需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大力开展闲暇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有机结合。“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怎么规划时间、利用时间、管理时间等是新时期劳动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闲暇之后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自主、充分和谐的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下进行学习,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主观世界,从而汲取成长智慧,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积蓄自主力量,获得驾驭闲暇时间的能力。

4.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劳育。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育应当更多注重学科交叉发展,以此促进学生发展。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0]如何实现劳动教育与各类学科的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学校实践系列课程的设计重点。各学科在研究对象、知识和技能体系方面的区别性较大,但在思想方法方面区别性较小,价值观念区别更小。因此,各类高校在开发学科教学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可以打破专业边界,利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内在关联性,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嵌入劳育,以渗透和熏陶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比如,农业类院校、生物学科中有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科老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科课程,逐渐形成独特的教育方式,生动开展因地制宜的科普学堂,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以此培养劳动价值观。一方面,“把专业学习放至更为宏观也更为现实的劳动背景中,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劳动岗位及其对应的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10]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将有利于加深学生与生活实际中建立实质性的关联,是专业育人和劳动教育的双重要求。[11]因此,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5.家校共同搭建培育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生在学校的指导和家长的陪伴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快速掌握劳动技能,也能够有效地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优化亲子关系。要让家长树立参与劳动有助于启发学生成长的意识,使家长认同劳动与学生学习密不可分的关系,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支持学校强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各类途径密切家校联系,使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家校共同促进劳动教育,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看到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与思考,同时看到勤劳质朴、脚踏实地的家风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承延续。如果学校单方面大讲特讲劳动的重要性,而家长却不让孩子劳动甚至自身也轻视劳动,那么劳动教育就是空中楼阁。陶行知说“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对学生而言,“好生活”也意味家校之间的深情握手,这样才能使牵动他们的价值引领始终如一、未有分裂。

在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今天,开展劳育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活需要,更是让学生在劳动中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艰辛与不易,与更多和自己不同的人发生共鸣,而不是将认知囿于狭隘的自我。同时,劳动的意义能够让学生清楚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谁而来、为何而来,并且将其牢记也能代际传承。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