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斗士不孤
2023-08-23邓郁
邓郁
听说蔡磊抗击渐冻症的事迹已有一段时间,我没动过要做选题的念头。一来同题操作不少,二来,真的要在他身体状态下行的时候,去打搅一个为研发新药争分夺秒的人?媒体的职能,和对一个人(且是严重病患)的体恤之间的挣扎,让我有些犹疑。
直到三四月间,在视频里看到一個手掌绵软、站立都有些微摇晃的人,提到创业眼睛透亮,和他拥有同等智商与情商的妻子放下高薪事业,加入“抗冻”直播,忽地被那种人格的坚强和感染力击中。何况,越到生命后期,蔡磊的表达能力和效果越发减弱,每一周的状态都与上一周有明显不同:吐字越发含混,呛咳多了,新药试验也充满“凶险”。虽然暗自担心这个采访会不会“戛然而止”,但我依然想做一个此时此刻的记录者。“要争分夺秒,但绝不要变成对一个病痛中人的消费。”我暗暗对自己说。
蔡磊个子不高,脸如“白面书生”,内里却蕴藏着极大的自信和狂放,那是长年的知识储备和工作历练塑成的。他身上有强烈的70后和企业家色彩:吃苦耐劳,克己好胜。他和妻子都对科学、数字、管理乐在其中,对做起来太容易和只有爽感的事不感兴趣。最大的兴趣是求知和解决问题。
很多人认为他这轮研发渐冻症药物的创业,初衷是为了自救。“想自救非常正常啊,完全在情理之中。”我和他说。
“不是,他们理解错了。我完全不通医学,就是为了了解这个病,希望能攻克它。”蔡磊纠正。他不是一个唱高调的人。做事情只看值不值得做,不想多难做。这一点,不论是对病人还是对极易陷入精神内耗的当代普通人,都极有启发性。
但在这些感人的“意义和价值”以外,我还想写出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实现了财务自由、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能量的名人,和一个疾病金字塔顶端的罕见病对抗,他会遇到哪些阻力?当病人们像仰望灯塔一样倚赖他,他的软肋在哪儿?他有认知上的盲点吗?他所相信的科学,对研究者却不见得惺惺相惜。他一个一个地死磕投资人、科学家、临床医生、制药企业、监管机构、可能同意捐献脑/脊髓组织的病友,有的对他心存疑虑,或是力有不逮,还有的恶言相向。真正付诸行动支持的其实是少数。更重要的是行业积年的结构性问题,不易破除和改善。
最终,罕见病(特别是渐冻症)新药研发为何如此艰难,如何打通产业链,“搅动者”蔡磊的行动能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成为了这篇稿子在人物经历之外最核心的主题。
发稿那天正好是“世界渐冻人日”。好几条管线的科研有了新眉目,工作室又有两位年轻人入职,蔡磊那天心情很开朗。我为他高兴,也稍许摆脱了此前采访时“既要获得答案,又怕带给他麻烦”的焦灼。
斗士不孤。采访中,蔡磊的同事好友都谈到了他们从他身上受到的触动。几位医药行业内人士在帮蔡磊搜寻资源,或者提供年轻的创新人才;有药企高管表示,虽然研发方向有差异,他们也在了解如何能为蔡磊的项目尽一点力。果然正如受访的徐婉姣女士所说:冰面已破,且水面已经泛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