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透明的青春之歌
2023-08-23罗文
罗文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祖父是启蒙运动中伟大的犹太思想家莫西斯·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他的家族在文化界很有影响力,门德尔松和他的姐姐在一个鼓励音乐和广泛文化兴趣的环境中成长。与此同时,门德尔松家族与艺术家、文学家们之间的广泛交往,也使门德尔松姐弟的思维变得异常开阔,激发了他们天然的好奇心。门德尔松与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接受了基督教洗礼,海涅曾经将这种行为描述为进入欧洲文化的入场券。尽管如此,他还是遭受到了反犹太主义的偏见。
门德尔松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柏林度过的,在他三岁时,他的父母为了躲避拿破仑的入侵而搬到了柏林。在那里,他跟随备受歌德推崇的作曲家采尔特(Zelter)学习作曲,并通过采尔特在魏玛结识了歌德。他的父亲亚伯拉罕·门德尔松(Abraham Mendelssohn)在著名音乐家、时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切鲁比尼(Cherubini)的建议下,为门德尔松铺下了从事音乐行业的道路。
1829至1831年,门德尔松进行了一次欧洲旅行演出,向南到达意大利,向北到达苏格兰,在巴黎和罗马分别结识了李斯特、肖邦、柏辽兹等艺术家。1833年,他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市乐长,自此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了广泛的音乐活动,并进入了创作高峰时期。
作为一位作曲家,门德尔松拥有完美的技术掌控能力。他总是能够创作出得体、恰当且往往在实现效果上非常简练的音乐,给人留下清新、鲜明的明朗印象,这一特点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期附片收录了门德尔松的《D大调钢琴六重奏》和《C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
在门德尔松的早期室内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海顿、巴赫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如《D小调钢琴四重奏》《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等。门德尔松首次出版乐谱时选择了他于1822年至1825年创作的四部室内乐作品——一部小提琴奏鸣曲和三部钢琴四重奏。三部钢琴四重奏中的第一部《C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是献给拉齐威尔王子(Prince Radziwill)的,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在瑞士度假时创作完成的,当时他只有十三岁。次年,这首曲子便作为他的第一号作品出版发行。在这个年龄段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找到其他作曲家的“影子”是很自然的事情,门德尔松也不例外,这首钢琴四重奏无疑表明他对莫扎特和更近时期的韦伯的创作都是非常熟悉的。
乐曲开始于活泼的快板,以清晰的织体展开,随后由大提琴引入降E大调的第二主题。展开部在探索了其他的调性可能后,逐渐回到主调。在随后的再现部中,C大调上的第二主题出现在了钢琴声部的低音区。降A大调的慢板乐章为钢琴和小提琴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抗找到了空间,随着音乐的不断推进,钢琴声部逐渐开始扮演一个更为复杂的角色。在热闹的C小调谐谑曲乐章中,作品重复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三重奏。其中,小提琴声部是沉默的,只有钢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参与其中,而钢琴声部在这个三声部织体中只使用左手演奏。整首四重奏最终以一个单主题的中速的快板乐章结束。
门德尔松的《D大调钢琴六重奏》与三首钢琴四重奏一样,是创作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作品。该作品完成于1824年,有着非比寻常的配器,由一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和一架钢琴组成,这样的配器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音色。
整部作品由弦乐开始,拉开了第一乐章的序幕。紧接着,钢琴声部对这个开头进行了進一步发展。弦乐在低音提琴E踏板音的衬托下,引出了钢琴演奏的第二主题。接着是一些由钢琴三连音作伴奏装饰的音乐素材,一直延续到中央发展部分的尾声。升F大调的柔板乐章由弦乐开始,小提琴的旋律由钢琴接续,随后继续探索更远的半音可能性。之后的小步舞曲乐章是D小调与F大调的三重奏,采用6/8拍。结尾处冷静的氛围被最后由钢琴主导的活泼的快板乐章打破。这个乐章包含了不同寻常的远关系调性,并在所谓小步舞曲的高潮时回到了D小调快板。同样的小调调性被保留在主部热情的快板中,只在乐章的最后几小节才回到了D大调。这首六重奏的谐谑曲在终曲中短暂地出现,从而将最后两个乐章联系了起来。这一创作手法是门德尔松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学习、借鉴而来的,并在他的八重奏作品中被再次使用。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柏林保守的文化氛围大环境及其老师采尔特的鼓励下,年轻的门德尔松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试图模仿和吸收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等前辈作曲家成熟的创作模式。门德尔松对巴赫音乐的深入研究,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其对艰深的对位法与复杂的半音写法的偏爱。门德尔松从维也纳古典风格中继承了对称与平衡的创作手法,他的音乐作品常常会体现出一种莫扎特般的精致与优雅,就如同一首清澈透明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