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提琴的红色之旅
2023-08-23谢光禹鹿常昆
谢光禹 鹿常昆
中国大提琴的红色经典作品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体现了从革命历史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先辈们走过的光辉历程,将革命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敢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的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光明的追求向往。
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萧友梅是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宗立派的宗师,同时也是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秋思》作为萧友梅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十九世纪初期西方音樂风格开始融入并影响我国音乐艺术主流的有力证据。《秋思》一方面在编曲技巧与演奏技巧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又是我国大提琴独奏曲目的开山之作,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从创作流程的角度来看,《秋思》其实并不能算作一部完全原创的作品,它是由大提琴与钢琴合奏的附录性曲目改编而来的。彼时,大提琴作为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的器乐之一,刚在国内的高等学府中开始流行。在这样的国内音乐文化发展背景下,萧友梅通过曲目改编,创作出了《秋思》。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方音乐文化的创作风格特征与演奏技巧痕迹。
《秋思》的成功编曲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大提琴器乐演奏的发展,为融入国内音乐艺术特色的大提琴编曲提供了有力借鉴与更多思路,这也是萧友梅创作这一作品的初衷。在萧友梅的音乐艺术创作理念中,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需“集百家之长”,以我国特有的音乐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为基准和核心,有选择性地借鉴并融合国外优秀音乐文化,最终形成兼具民族精神特色与音乐艺术精髓的“中国音乐”。
基于这样的理念,萧友梅一直致力于将西方音乐的理论性技巧和实用性风格与我国传统音乐审美、音乐文化特色进行有机融合。而《秋思》正是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尝试。无论是他创作《秋思》的初衷,还是其一直以来所贯彻的音乐艺术创作理念,无不展现出萧友梅对国家的满腔热爱和对音乐艺术的远大追求。萧友梅毫不掩饰地在《秋思》中倾注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的亲近之感。曲目对于转调处理的创新,即使放到现在也仍不过时。舒缓的曲调蕴含着萧友梅对生活的见微知著与真情实感,令人颇有感触。与此同时,《秋思》的编曲中还显露出许多音乐语言表述技巧,这也是该作品长久以来被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证明,萧友梅所坚持的理念与道路十分正确,在其作品与艺术创作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大提琴音乐文化奠定了之后的发展方向。
《秋思》原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大提琴声部是后来加上去的。据查,它是我国第一首大提琴曲,曾发表在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乐艺》杂志第三期上。1990年12月,大提琴家曹玲与钢琴家罗霄在“萧友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演奏了这首作品。
《秋思》篇幅较小,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A段为前三十二小节,调性由E大调转至B大调。大提琴声部非常绅士地与钢琴声部进行二重奏对话,有点像肖邦的夜曲,也像欧洲的艺术歌曲。B段为第三十三至六十小节,调性由E小调转至B大调。音乐略带有一丝惆怅和悲伤,旋律委婉悠长,与前一主题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第四十三小节开始,大提琴声部进入高音区,旋律在三连音与五连音的推动下展开,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波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再现段为第六十一至七十小节,调性为E大调。大提琴声部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两次八度的大跳,表现出了作品的张力。
贺绿汀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1924年进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学校专攻钢琴、小提琴、民族乐器知识等。贺绿汀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京剧唱腔和各种民族乐器,他不但能熟练演奏二胡、三弦、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还对京剧和某些传统乐器有着较深的了解和钻研。
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跟随黄自学习作曲的相关理论,随后跟随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的相关课程,并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了一本《和声学理论与实用》。1934年,他参加了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凭借《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百代唱片公司将他获奖的曲目制作成了唱片在海内外发行。后来,贺绿汀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1946年10月,他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创作的《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或《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成了解放战争中广为传唱的战歌。1949年后,贺绿汀回到母校担任院长一职,他积极组织校舍和教学设备的建设,聘请教师、录取学员,同时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贺绿汀的《摇篮曲》创作于1934年。他依托西方名曲《摇篮曲》,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与之融合,基于五声调式与功能性和声的结合进行创作尝试,以求在作品中同时兼容东方与西方音乐文化。他以开始的三个音作为基础,将旋律按照“2+4+8”的等比关系延伸。
《摇篮曲》有着非常动听的旋律,其自身的旋律部分也非常完整。后来,作曲家还将其改编成了大提琴独奏版本。日本大规模侵略我国时正是《摇篮曲》即将创作完成之际,贺绿汀不仅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还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母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光明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
《摇篮曲》的曲式结构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由“A+B+A+尾声”组成。前二十七小节为第一部分A乐段,这一部分主要描述了婴儿睡在摇篮里,母亲守在旁边,哼唱着《摇篮曲》哄婴儿入睡的场景,呈现出一幅安详、宁静、温馨、和平的画面。第二部分B乐段为第二十八至四十八小节,音乐转到躁动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仿佛是暴风雨来袭,又好像是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备受压迫,积蓄力量,想要反抗。第三部分再现A乐段是第四十九至七十五小节,虽然第三部分的旋律与第一部分相似,但情绪却与第一部分不同。第三部分主要描绘了暴风雨后,母亲再次哄婴儿入睡的场景,既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也表现出作曲家对祖国的大爱以及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尾声部分是第七十六至八十四小节,这一部分音区更为低沉,描绘出婴儿睡熟的场景,表现出作曲家向往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在一次邀约演出上,对方提出希望有一首优美、温馨、安详、柔和的大提琴重奏曲目,我立刻想到了这首贺绿汀先生的《摇篮曲》。起初,我改编的是四个声部,后来考虑到各声部的关系以及发音特点、音区和音域,以及低音声部的支撑力,我又增加了一个声部,将其变为五个声部。第五声部用低音提琴演奏,来增加低音的厚重感。这首曲子首演于2002年,由十二把大提琴共同演奏,音响效果十分震撼,弦乐纯美的音色连绵不绝,多把大提琴音色的融合交织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A乐段由a、b两个乐句组成。两个乐句均是“2+4+8”的结构,第一大提琴声部演奏旋律,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以切分节奏演奏长音,第二大提琴声部时常与第一大提琴声部旋律遥相呼应。第四大提琴声部拨奏分解和弦,后十六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型非常有律动性和推动感。第五大提琴声部强有力地拨奏长音,为低音声部提供牢固的支撑力,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第二部分B乐段主要由c、d、e三个乐句组成,第一大提琴声部与第四大提琴声部的对话以低声演奏为主。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再现,第一大提琴聲部在高八度上演奏,用大提琴最具表现力的音区表现弦乐特有的张力,弓弦的配合使声音连绵不绝,弓毛摩擦琴弦奏出男中音般的音色。随后,第一大提琴声部回归中音区。尾声由A乐段中的部分主题动机组成,在极弱的力度上结束全曲。
由祝恒谦作曲、黄小龙编曲的大提琴四重奏《萨丽哈之歌》(又名《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萨丽哈最听党的话》《萨丽哈》《快乐的萨丽哈》)是中国大提琴曲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该曲为变奏曲式,主题清晰明快、富有歌唱性。
黄小龙,大提琴演奏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人,国家一级演奏员、天津音协大提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授。他创作的代表作品有大提琴协奏曲《还我河山》、钢琴三重奏《梁祝》以及大提琴四重奏《恰空舞曲》《山西民歌组曲》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黄小龙聊起了这部作品。黄小龙自幼学习钢琴和声乐,音乐老师说他很有天赋。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刚刚创办,他就去考了。自此,“大提琴”这三个字走进了黄小龙的生活,跟了他一辈子。在音乐学院时,他与作曲家施光南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施光南那时不仅写作歌曲,还创作了许多器乐小品,包括不少大提琴、小提琴的独奏曲。那时,同学们便常演奏施光南的作品。后来,他们到农村去劳动,每天锄地、种菜,几乎就不拉琴了。
那个时候施光南已经工作了,他接到一个通知,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把《红灯记》根据天津的河北梆子改成革命样板戏。管弦乐队需要十五个人,其中只有一把大提琴,但施光南说:“我就要黄小龙来拉,他必须回来。”就这样,电话打到了公社,大队长到田里喊:“谁叫黄小龙?”黄小龙说:“我就是!”大队长说:“别种地了!把锄头扔下!市里叫你回去呢!”于是,黄小龙便回去,留在了团里工作。
后来,黄小龙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团长觉得黄小龙的大提琴拉得不错,便要他找一首大众耳熟能详的、能跟形势结合起来曲子独奏。这可把黄小龙难坏了,毕竟他是拉大提琴的,并没学过作曲。于是,他就开始翻那些革命歌曲,翻到了一首《萨丽哈之歌》。他把这个曲子改编成了大提琴的版本,带着这首曲子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1975年,团里让他用这首《萨丽哈之歌》去北京参加比赛。去北京之前,市里先要进行很多轮的审查。最后一轮是由市领导审查,领导一听,觉得挺好听,但就是没有中国工人农民的形象,没有我们自己民族的形象,怎么听都像是外国调。就因为这一句话,黄小龙的曲子没被选上。后来,乐谱流传到了铁道文工团曹玲那里,她在部队演奏了这首曲子,还拿了个大奖,然后这首《萨丽哈之歌》一下子就传开了。后来,黄小龙又改编了两个重奏版本,一个稍难一些,一个简单一些。
大提琴四重奏《萨丽哈之歌》的引子部分由第一、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同时奏出六组欢快的十六分音符。随后在第二十二小节,节奏突然放缓,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第二十四小节,短暂的静谧之后,音乐重新回到原速下热闹的氛围之中。第四十一小节,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对第一大提琴声部进行加持,第二大提琴声部向下六度演奏,第三大提琴声部向下四度演奏,三个大提琴声部共同营造出饱满的音响效果。第五十四至六十九小节为第一变奏,由“8+8”的乐句构成,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大提琴的拨弦演奏技法,在速度上做了由慢至快的处理,由静到动,展现出乖巧、灵动的氛围。第七十小节进入第二变奏,由第三大提琴声部奏出旋律,第一大提琴声部奏出由八分附点音符构成的节奏型,生动、欢快又充满活力,歌唱性的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音乐行至第一百零二小节时,旋律再次交给第一大提琴声部,重复奏出第二变奏的抒情主题,并对其加以变化,音区更高,张力更大。第二大提琴声部与第三大提琴声部轮流奏出类似新疆手鼓的节奏型。第一百三十四至一百四十七小节,第一大提琴声部加入第三大提琴声部的演奏,第四大提琴声部则与第二大提琴声部进行对话。随后,第一、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共同奏出颂歌般的旋律。第一百五十八小节进入第三变奏,伴随着第二、第三、第四大提琴声部的拨弦,第一大提琴声部由弱到强地奏出欢快的十六分音符跳音,犹如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第一百七十小节进入第四变奏,由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主奏,第一大提琴声部加花演奏,利用高音泛音,使音响效果更立体。第一百七十八小节,第一大提琴声部以八分音符附点节奏型变化二度下行,紧接着再以十六分音符推向将音乐推向高潮。第一百八十六小节进入变奏五,作曲家运用轮奏的技法,由第四大提琴声部开始,然后第三、第二、第一大提琴声部依次进入。最终,音乐回归原速,以欢快热烈的情绪推向全曲最后一个高点,结束全曲。
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红色经典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作品既寄托了老一辈对于信念的坚守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很多革命先辈为了革命胜利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通过大提琴的演奏,不仅可以让这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得到传承,还能让当代年轻人再次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有效推动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同时,让中国红色音乐为听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