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固定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
2023-08-23王崧伊刘书燕陈芳建金海龙苗倍铭岳肖华陈召洋
王崧伊,刘书燕,陈芳建,金海龙,苗倍铭,岳肖华,陈召洋,申 凡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山东威海 264400)
钩骨骨折约占所有腕部骨折的2%~4%,根据解剖部位分为勾部骨折、体部骨折,因解剖关系、症状及临床医师诊治经验,易造成钩骨体部骨折误漏诊[1,2]。手术治疗钩骨体部骨折明显改善手部功能,可采取克氏针、螺钉或者特殊钢板固定骨折部位,而采用何种手术方式仍未达成共识[3]。通过对本院23例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患者随访分析,作者认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具有良好临床效果、独特优势。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科收治的23 例钩骨体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42 岁;优势手19 例,非优势手4例;摔倒伤15 例,砸伤3 例,挤压伤2 例,车祸伤3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11 d,平均(7.4±3.4)d。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术前行腕关节正、侧、旋前30°位X 线片检查,侧位X 线片发现掌骨“不平行征”应考虑腕掌关节脱位,同时高度警惕钩骨体冠状骨折(图1a),所有患者进行CT 检查,明确腕掌关节及钩骨损伤情况(图1b)。怀疑尺神经深支、韧带损伤时,行彩超检查初步明确诊断。
图1 患者,男,22 岁,因摔倒时用拳头撑地致伤。1a: 术前手部侧位X 线片示钩骨体部骨折,远折端及第5 掌骨基底部向背侧移位;1b: 术前腕关节CT 矢状面重建,可见钩骨体部为冠状面劈裂骨折,第5 腕掌关节向背侧半脱位;1c: 术中透视骨折、脱位复位及固定情况;1d: 术后第1 d 复查手部旋前30°斜位X 线片,显示钩骨骨折复位良好,第5 腕掌关节对位良好;1e: 术后6 周门诊复查腕关节旋前30°斜位X 线片示骨折对线及愈合良好,给予拔除克氏针。
采用B 超定位下臂丛麻醉,取仰卧位,上臂使用气囊止血带,常规术野消毒、铺巾,以第4、5 腕掌关节背侧为中心作长3~5 cm 纵行切口,显露并保护尺神经腕背皮支,纵行切开第4、5 腕背间室伸肌腱支持带,向两侧牵开环、小指伸肌腱,显露第4、5 腕掌关节及钩骨骨折端,清除骨折端及关节内血肿、嵌入组织后,直视下牵引、按压复位第4、5 腕掌关节,并用2 枚1.25 mm 克氏针斜行固定,撬拨复位钩骨远折端骨块,并以2 枚1.0 mm 克氏针自骨块关节面背缘,向近折端掌侧交叉斜行固定;术中透视手正、侧、斜位X 线片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图1c),被动屈、伸环、小指,检查固定牢固程度及手指是否旋转畸形,检查无误后,用3-0 可吸收线修复骨膜及关节囊,4-0 丝线缝合皮肤,皮下放置引流条1条,处理克氏针尾留于皮外,包扎后,应用尺侧“U”形石膏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图1d)。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消肿治疗,应用本院自产中药制剂骨伤复原汤促进骨折愈合。术后第2 d,拔除引流条,患者疼痛减轻后,即可进行手指屈伸训练,石膏固定3.5~4 周(如合并腕掌关节脱位或骨折则固定6 周)后去除并指导功能锻炼,门诊复查X 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给予拔除克氏针(图1e)。
1.3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并发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采用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4]、臂肩手残障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患侧及健侧握力以及腕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桡偏-尺偏ROM 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学检查,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标准:优为正、侧、斜位骨折均解剖对位和对线;良为正位骨折移位<1 mm,成角<10°;差为正位骨折移位≥1 mm,成角≥10°。骨折愈合时间以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endall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神经、血管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0~85 min,平均(60.0±9.0)min;切口长度3~5 cm,平均(4.1±0.7)cm;手术出血量10~30 ml,平均(16.3±5.3)ml;切口愈合时间10~15 d,平均(12.5±1.5)d;患者住院时间7~16 d,平均为(12.6±4.0)d;石膏固定时间3~6周,平均(4.6±1.4)周;术后去除克氏针天数为30~76 d,平均(44.0±11.3)d。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有2 例患者因术中牵拉尺神经腕背支,导致术后出现神经刺激症状,表现为环、小指近节背侧轻度麻木,4 周后恢复。末次随访腕、手功能均可满足日常工作、运动。
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67 个月,平均(25.0±14.0)个月。2 例因合并多部位骨折,末次随访时握力、VAS 较健侧差,其余患者均无不适感。临床资料见表1,随时间推移,患者VAS 和DASH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腕关节伸-屈ROM 及尺偏-桡偏ROM 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健侧握力平均(41.5±5.8)kg,患侧平均(40.6±7.0)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
表1 23 例患者临床结果(±s)与比较
表1 23 例患者临床结果(±s)与比较
指标VAS 评分(分)DASH 评分(分)腕屈曲ROM(°)腕背伸ROM(°)腕尺偏ROM(°)腕桡偏ROM(°)术前5.4±1.4 36.7±6.2 32.4±6.3 32.0±4.4 12.6±2.4 10.6±2.1术后3 个月1.4±0.6 31.7±7.7 44.7±7.4 40.4±6.9 19.0±2.7 15.4±4.1末次随访1.1±0.3 23.6±3.2 56.3±9.8 51.2±7.7 28.1±4.4 21.2±4.8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2 影像评估
23 例患者术后影像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优12例,良3 例,可3 例,差5 例。骨折影像愈合时间6~12 周,至末次随访时间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未见明显腕关节退变征象。
3 讨 论
腕部解剖关系复杂,导致钩骨体部骨折漏诊率高,应详细询问病史,如为第4、5 掌骨纵向暴力,查体腕掌关节弹性固定伴随骨擦感,应高度警惕钩骨体部骨折。正侧X 线位片有时难以显示骨折征象,旋前30°斜位X 线片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特点,如发现钩骨双线征应怀疑钩骨~腕掌关节损伤[3,6]。CT 检查可明确诊断,还可确定骨折移位和关节面损伤程度,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6]。
钩骨体与第4、5 掌骨基底构成的腕掌关节是手部横、纵弓的重要部分,体部冠状面骨折常合并第4、5 掌骨基底部骨折或脱位,常被认为是不稳定性骨折[7,8],不推荐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为解剖复位关节面、坚强固定骨折端,重建腕掌关节稳定性。闭合复位内固定在治疗中存在多种缺点:首先,骨折端可能存在软组织嵌入,造成复位困难;其次,无法解剖复位关节面,可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13]。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清除嵌插的软组织,恢复关节面平整,同时修复损伤关节囊,重建腕掌关节稳定性,所以切开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9~12]。
目前多数文献认为钢板、螺钉固定可达到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但该术式对组织剥离范围大,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部分跨越腕掌关节的钢板固定,钢板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14,15]。通过本次随访,作者认为克氏针内固定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以下优点:(1)组织剥离范围小,减少了血运破坏对骨折愈合的影响;(2)无需二次取出内固定,可减少创伤并降低费用;(3)可直视下有效复位关节面,对复杂骨折区域行多根多角度克氏针固定,操作空间大,避免螺钉固定小骨块失败;(4)克氏针相对于其他内固定,组织激惹率低,费用低廉。
综上所述,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具有损伤小,固定灵活,对组织激惹少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