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转子间骨折是否重建外侧壁△
2023-08-23夏国峰陶春生李晓亮孙培锋
夏国峰,陶春生,李晓亮,刘 琪,孙培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971 医院骨科,山东青岛 266071)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加,约占髋部骨折的50%[1,2]。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保守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10%~30%[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对于没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成为骨科医师的共识[4,5]。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分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包括PFNA、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等,髓外固定包括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等。由于PFNA 具有中心性固定、角稳定性及独特的螺旋刀片设计等生物力学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装置[6]。无论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既往众多学者研究了股骨近端内侧壁对维持骨折端稳定性、防止骨折端内翻、旋转的重要作用[7,8];但对外侧壁的作用研究较少,也不能完全解释内侧壁完整的患者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端移位、颈干角变小等问题。Gotfried[9]在2004 年首次提出外侧壁的概念,外侧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内侧壁缺损时更为重要。因此,对骨折的外侧壁进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 年1 月—2021 年6 月手术治疗外侧壁骨折型股骨转子间骨折60 例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55~86 岁;(2)骨折前能独立行走;(3)AO/OTA 31-A3 型及AO/OTA 31-A2.2、A2.3 型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4)随访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或合并髋关节病变;(2)CT 检查股骨大转子有冠状面骨折;(3)骨折前行走需助行器;(4)随访少于12 个月或资料不完整。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 年1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60 例符合上述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 例采用重建锁定钢板外侧壁重建+PFNA 固定(重建组),另外29 例单纯PFNA 固定(未重建组)。两组年龄、性别、受伤侧别、损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术前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重建组发现腘静脉血栓1 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手术。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25°~30°,采用硬腰联合麻醉,利用微创复位器牵引、复位[10]。
重建组:对A3 型骨折患者,首先在股骨小转子平面外侧做4 cm 长切口,显露、复位骨折端,2 枚克氏针分别在外侧壁骨块偏前、偏后的位置向骨折远端打入临时固定,注意克氏针的位置不要影响PFNA主钉及螺旋刀片的置入。在大转子中前1/3、最高点稍偏内处开口、置入导针,然后置入PFNA 主钉。置入股骨颈定位针,正位位于股骨颈中下1/3,侧位位于股骨头颈中央,顶点至股骨头软骨下0.5 cm。测量长度,沿定位针钻孔,打入螺旋刀片并锁紧。置入远端螺钉固定。然后在骨折端前外侧安装重建锁定钢板固定,拔除克氏针。对A2.2 型、A2.3 型术中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患者,置入PFNA 后在骨折端前外侧置入重建锁定钢板固定。
未重建组:复位后,PFNA 固定同上,但未用钢板固定外侧壁。
术后第2 d 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术后每日补充钙剂、骨化三醇,根据骨代谢指标选用促骨形成药物或抑制骨吸收药物[12]。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一次置钉成功率、螺旋刀片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采用患肢完全负重时间、Harris 评分、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内收外展ROM 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优为解剖复位;良为骨折移位<3 mm,无成角或旋转畸形;差为骨折移位≥3 mm,伴成角或旋转畸形。测量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观察骨折影像愈合时间,有无股骨头颈短缩、内固定物改变、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多个相关资料的Friedman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重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均多于未重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下地部分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一次置钉成功率、螺旋刀片长度、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5 例切口乙级愈合,均为脂肪液化引起,细菌培养阴性,换药后全部愈合。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与比较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6~30 个月,平均(19.0±4.3)个月。随访结果见表3。重建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髋关节疼痛、活动度、患肢行走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改善。随术后时间推移,Harris 评分、髋伸屈ROM、内收外展ROM 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重建组Harris 评分、髋伸屈ROM、内收外展ROM 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随访过程中,重建组均无翻修手术;未重建组1 例骨折不愈合,再次手术、植骨后愈合。未次随访时,重建组能独立行走28 例,需扶手杖3 例,跛行步态5 例,活动时疼痛感3 例;未重建组能独立行走23 例,需扶手杖6 例,跛行步态7 例,活动时疼痛感5 例。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指标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周)Harris 评分(分)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伸屈ROM(°)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内收外展ROM(°)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重建组(n=31)13.6±3.4未重建组(n=29)18.5±2.9 P 值<0.001 0.035 0.023<0.001 52.5±6.1 72.9±5.6 86.8±3.3<0.001 48.4±8.3 69.7±4.8 80.2±4.8<0.001 73.7±6.3 105.3±12.6 117.4±12.3<0.001 69.8±6.2 98.6±9.1 112.4±12.7<0.001 0.022 0.024 0.027 0.006 0.013<0.001 31.3±5.5 56.1±7.0 70.9±6.9<0.001 27.4±4.7 51.7±5.9 64.3±7.0<0.001
2.3 影像评估
两组影像资料见表4,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重建组的TAD、NSA、股骨头颈短均无显著变化(P>0.05);未重建组TAD 无显著变化(P>0.05),但是,NSA 显著减小(P<0.05),股骨头颈短缩显著增加(P<0.05)。术后6 个月和末次随访,重建组的NSA 和股骨头颈短缩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重建组出现1 例轻度髋内翻,1 例PFNA 松动,骨折全部愈合;未重建组出现4 例髋内翻,3 例PFNA 松动。典型病例见图1、2。
图1 患者,男,72 岁,AO/OTA 31-A2 型右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外侧壁骨折,行锁定重建钢板+PFNA 固定。1a: 术前正位X 线片示股骨小转子游离;1b: 术前CT 示外侧壁薄弱;1c: 术后6 个月正位X 线片示颈干角正常;1d: 术后6 个月侧位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内固定无松动。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与比较
3 讨 论
Gotfried 在分析DHS 固定失败病例后首次提出外侧壁的概念,Haq 等[13]认为股骨颈的上下缘切线之间的股外侧皮质区域是外侧壁,Ma 等[14]提出外侧壁指股骨外侧肌嵴近端与小转子平面远端之间的外侧皮质,随后外侧壁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本研究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时NSA、股骨头颈短缩重建组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重建组出现髋内翻、PFNA松动的患者也少于未重建组,说明重建的外侧壁在维持骨折端稳定性、减少髋内翻及内固定失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5]。Palm 等[16]总结了214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 固定患者,显示外侧壁破裂的46 例患者22%再次手术,而外侧壁完整的168 例患者仅3%需再次手术,同样证实外侧壁重要性。
本研究中重建组患者可以早期下地负重活动,及时锻炼髋关节及周围肌肉,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活动度、术后并发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早期负重活动,也避免了本就骨质疏松的患者进一步废用性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程度。洪加源等[17]在术中增加钢板治疗外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虽然有研究证实PFNA粗大的主钉可以部分替代外侧壁的作用,阻止股骨头颈骨块向外侧移位[18],但外侧壁骨折将影响髓内钉的抗内翻稳定性,从而影响骨折愈合[19]。总结外侧壁作用包括:(1)外侧壁对股骨颈骨块有支撑作用,允许骨块沿拉力螺钉的轴线适当滑动进行二次加压,促进骨折愈合[20];(2)外侧壁能对抗股骨远端内移及股骨头颈骨块的内翻、旋转[20];(3)外侧壁能够为内固定提供支撑,分散骨折端应力,减少内固定失效。
重建外侧壁时手术切口只是在打入螺旋刀片切口向上适当延长2 cm 左右,无需额外切口;切开骨折端、多置入1 枚钢板虽然花费时间,但直视下复位更加容易,手术医师对重建锁定钢板及PFNA 应用经验丰富,故手术切口、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增加(P>0.05)。张涛等[21]研究表明,PFNA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但目前还没有重建外侧壁的同时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器械。重建外侧壁方法有:钛缆或钢丝环扎,虽然操作简单,但稳定性不足;股骨大转子钢板,软组织剥离范围大;重建锁定钢板具有方法简便、稳定可靠、软组织剥离较小等优点。
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薄弱的外侧壁在术中容易发生医源性骨折,分析原因如下:(1)术前未重视外侧壁厚度,Hsu 等[22]认为厚度<20.5 mm 时容易发生医源性骨折;(2)大转子部位骨折线较低,剩余外侧壁皮质过短,在扩孔时导致外侧壁破裂[23];(3)进钉点偏外,开孔时发生外侧壁骨折;PFNA 插入过程中与外侧壁撞击,引起骨折;(4)PFNA 螺旋刀片直径11 mm,若定位针偏前或偏后,在开孔时也会导致外侧壁骨折[24,25]。因此,术前应完善影像学检查,仔细评估外侧壁厚度,熟练掌握PFNA 操作技术,避免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当积极重建。
综上所述,PFNA 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外侧壁可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1)样本量偏少;(2)没有结合骨代谢检查、骨质疏松指标等常见原因综合分析,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