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用药规律
2023-08-23朱嘉敏梁群董凌一
朱嘉敏,梁群,董凌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脓毒症是由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病情迅速变化,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高达25%,对人体生命造成极大威胁[1]。脓毒症发生的病理生理涉及炎症反应、物质代谢、免疫、凝血等多系统功能紊乱的复杂过程,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脓毒症主要采用抗生素和液体复苏等综合治疗手段,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在减少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减少耐药菌产生、预防多重感染等方面发挥优势[2]。由于脓毒症在中医古籍中并无明确病名,故《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筛选标准专家共识》[3]制定了脓毒症古代医案的筛选标准。通过1 167则古代脓毒症医案分析得出,脓毒症医案绝大部分收录于温病类医案中[4]。温病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叶天士、吴鞠通、薛雪及王孟英四大家。《中华医典》收录了截至民国时期的历代中医学经典古籍共1 156部,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中医类电子丛书[5]。因此,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华医典》收录的温病四大家医案进行筛选和分析,探讨其治疗脓毒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提供参考,并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中华医典》收录的温病四大家共12部医案,分别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医案精华》《叶氏医案存真》《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氏医案》,薛雪《扫叶庄医案》,王孟英《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篇》《王孟英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吴鞠通《吴鞠通医案》。
1.2 检索方法
依据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标准,满足呼吸频率≥22 次/min、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至少2项可诊断为脓毒症[6]。《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筛选标准专家共识》根据qSOFA标准,对“呼吸频率≥22次/min”提供总计71个中医表述词汇,对于“意识状态改变”提供总计80个中医表述词汇,对“收缩压<100 mm Hg”提供总计71个中医表述词汇。同时提出qSOFA诊断标准可用于中医医案中脓毒症医案的筛选:对于感染相关的医案,若出现以上3种症状中的2种及以上描述词汇,即可判定为脓毒症医案。对于伤寒温病类医案中仅出现“意识状态改变”的描述而无其他2项描述者,仍可视为脓毒症医案。本研究依据《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筛选标准专家共识》提供的总计222个词汇通过《中华医典》温病四大家医案分别进行关键词检索,并进行人工筛选。
1.3 纳入标准
①医案符合中国古代脓毒症医案的筛选标准。复诊症状符合脓毒症医案的筛选标准者,复诊处方作为新处方纳入。②医案中的处方为中药内服汤剂且药物组成记录完整。
1.4 排除标准
①医案中的处方为无配伍意义的单味药,或处方药物组成记录不完整。②重复录入的医案。③医案中使用的方剂非水煎剂,如丹丸、食疗方、外用方等。
1.5 数据规范
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中华本草》[8]、《中药学》[9]对纳入处方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如将“芦菔子”规范为“莱菔子”,“苇茎”规范为“芦根”,“旋复”规范为“旋覆花”,“蜀漆”规范为“常山”,“川连”规范为“黄连”等[10]。依据《中药学》[9]对药物进行功效分类。
1.6 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双人独立录入、交叉核对的方式,将纳入处方药物录入Excel2010,建立药物数据库,对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高频药物及高频功效类别。应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处理。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树状图。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共纳入处方118首,涉及中药176味,药物总频次为1 061。频次≥14的药物共22味,见表1。频次前10位药物分别为甘草、金银花、生地黄、淡竹叶、玄参、连翘、麦冬、石菖蒲、犀角、黄连。
表1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高频药物(频次≥14)
2.2 药物功效类别
对176味中药进行功效分类,共涉及42类,其中频次前10位功效类别及其代表药物见表2。
表2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药物功效类别(前10位)
2.3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lder 18.0软件对118首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见图1。同时建立Apriori关联分析模型以得出核心药对信息,支持度反映药物组合在总体中出现的概率,置信度反映方剂中出现前项药物同时后项药物也出现的概率,置信度与支持度比值>1则认为前项对后项有正向影响意义[11]。设置支持度≥5%、置信度≥85%、最大前项数为2,共得到药物关联规则31条。按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序,药物二项关联规则见表3,药物多项关联规则见表4。
图1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药物关联规则网络(支持度≥5%,置信度≥85%)
表3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药物二项关联规则(支持度≥5%,置信度≥85%)
表4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药物多项关联规则(支持度≥5%,置信度≥85%)
2.4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频次≥14的22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组间联接方法,以二分类平方欧式距离作为度量标准,测量区间选择皮尔逊相关性,聚类树状图见图2。图中两药物间的距离越短,代表二者的共性越大。聚类分析共得到4组核心药物,见表5。
图2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表5 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处方高频药物聚类组合
3 讨论
脓毒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体征,多归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走黄”“温毒”“时疫”“内陷”“厥证”等范畴。脓毒症的基本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血瘀毒盛,正虚不足”[12]。《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言:“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四时乖戾不正之气乘虚而入,毒热蕴结,营卫不行,热气在中,故正气消散。脓毒症病因主要为“毒热”“血瘀”“正虚”三方面,现代学者针对脓毒症毒热证多运用清热解毒法,瘀血证运用化瘀通络法,疾病后期正气耗散则运用扶正固本法[13]。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治疗温病而创立,用于脓毒症辨治,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的评估即可做出判断,使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得以发挥[14]。脓毒症卫分证时邪热侵袭肌表,为疾病的初始阶段;脓毒症气分证主邪气入里化热,表现为发热、大便硬结、咯痰黄稠、舌红苔黄等脏腑里热症候,相当于脓毒症的毒热证;营分证是疾病较为严重阶段,出现身热夜甚、斑疹隐隐、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等邪热陷入心营表现;血分证多为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疾病最危重阶段,为邪毒深入脏腑,耗血动血,表现为身热、神昏谵狂、躁扰不安及便血、吐血等,即脓毒症的血瘀证,若进展极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脏真受损,则会出现气阴两竭或内闭外脱,相当于脓毒症的急性虚证。由于脓毒症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因此临床常见气分、营分、血分证,而卫分证较为少见[15]。
本研究中,频次前10位药物分别为甘草、金银花、生地黄、淡竹叶、玄参、连翘、麦冬、石菖蒲、犀角、黄连。总体具有清热养阴、解毒凉血、补气生津、醒神开窍等功效。其中甘草使用频率高多取其调和药性及清热之作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味轻清宣透,清热泻火解毒,使气、营之间气机展布,引热外透,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临床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可抑制多种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可通过HMGB1/TLR4/p38 MAPK通路发挥脓毒症调节免疫作用,具有促进白细胞和炎症细胞吞噬的功能[16]。犀角清心凉血,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共解营分之毒。生地黄、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扶正以助正气抗邪外出。由于脓毒症患者多出现神志昏蒙等痰热蒙闭神窍的表现,因此方剂中多用石菖蒲,其性温,味辛、苦,具有芳香开窍、祛痰醒神之功。此外,通过中药功效类别统计可知,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多用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补气药、补阴药、清化热痰药、理气药、清热燥湿药、开窍药、利水消肿药,体现治疗脓毒症以清热解毒凉血、益气养阴生津为核心,辅以化湿祛痰、理气开窍、利水消肿等治法。
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及支持度最高的药对是清热凉血滋阴药物生地黄与阿胶,3味药组合前5项为知母→天花粉、金银花,天花粉→知母、犀角,知母→天花粉、玄参,生地黄→白芍、麦冬,知母→天花粉、犀角。以清热养阴之天花粉、知母出现次数最多,天花粉微苦微寒清泄,甘酸清润;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功效。可见治疗脓毒症注重时时固护津气,这是由于脓毒症多出现邪热耗伤正气,导致阴津耗伤,毒热蕴结的病机变化。
聚类分析可将高频药物聚为4组。其中组1为清营汤合白虎汤化裁而来,其中金银花、淡竹叶轻透气分之热,石膏、知母、天花粉清泻脏腑热气,兼养阴功效,玄参、犀角清营分之毒热,针对脓毒症营分热盛者。刘一谷等[17]临床观察表明,清营汤能够通过改变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发挥调节作用。胡星星等[18]发现,白虎汤可明显减轻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并保护器官功能。组2为黄连解毒汤化裁而来,其中黄连擅于清中焦之火,配竹茹清胃热、化痰热,黄芩可清上焦肺之火,栀子贯通三焦,引热下行,针对脓毒症气分热盛者。药理研究表明,黄连、黄芩的有效成分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及生物碱类具有很好的抗内毒素、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9-20]。组3为甘露消毒丹化裁而来,其中苦杏仁宣通上焦、祛湿化痰,连翘清毒热上攻,石菖蒲化湿醒神、悦脾和中,滑石利水渗湿,本组方药宣上、化中、通下,针对脓毒症热中兼有湿气者。组4为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其中生地黄性味甘寒,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牡丹皮泄血中伏火、凉血散瘀,佐白芍、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以防热毒耗伤正气津液,甘草助清热解毒之力并调和诸药,针对脓毒症热毒深入血分的危急重症患者。临床研究表明,犀角地黄汤可通过降低脓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多种炎症介质和乳酸水平,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21]。此外,人参、茯苓单独聚为一类,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提高脓毒症患者正气以抵御邪气深入;茯苓健脾祛湿,保护胃肠功能,体现扶正固本之法。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对《中华医典》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医案进行分析,明确其治疗脓毒症的中药汤剂以清热药、补益药为主,治法与脓毒症病机“血瘀毒盛,正虚不足”相对应,以清热解毒凉血、益气养阴生津为核心,辅以化湿祛痰、理气开窍、利水消肿等治法。脓毒症气分证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毒热兼湿者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营分热盛者可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热毒深入血分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若病情入危、真脏受损可用人参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此外,在温病四大家治疗脓毒症医案中,常随症配伍清热豁痰之牛黄清心丸、清热息风止痉之紫雪丹、芳香开窍辟秽之紫宝丹等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