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把女儿倒挂窗外惹众怒,为人父母要学点育儿知识

2023-08-23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8期
关键词:尿床幼童排泄物

周公子

近日,一名女童被家长倒挂在窗外责罚,引发众议。除了谴责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外,或许,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爸爸抓住女儿的脚脖子,让其身体倒挂在二楼窗外,一边晃悠一边说:“为什么不去厕所尿,就在家里转圈尿,就在家里?”这令人揪心的一幕,通过视频传播开来,震惊了一众网友。事后,沈阳市妇女维权热线已对小朋友进行了心理安抚,对家长开展了批评教育。当地妇联也已经介入,着手调查处理。

许多人表示,虽然自己绝对不会那样粗暴地对待孩子,但也不太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比如在厕所外排泄,说了好多次都不改;玩弄排泄物;喜欢憋住大小便……这些行为,除了简单解释为“太小不懂事”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答案是:有的。问题行为背后,往往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成长环境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那些让家长头痛的排泄问题

就拿“转圈尿尿”的行为来说,很可能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对自身边界和力量的体验有关。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这时,排泄物会被体验为“我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孩子会观察它、触摸它、控制它,从而感受到对自身的掌控、对外界的影响。

有些孩子会在厕所以外“转圈尿”,观察排泄物如何慢慢延展出不同的形状;有些还会“射击尿”,故意把某个目标打倒或者淋湿。过去,在农村的水厕(一种拿木板架在鱼塘上方的简陋厕所),有些孩子会一边排便“喂鱼”,一边哈哈大笑。这些都是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与小小的成就感。随着年龄增长与父母的引导,这些行为会慢慢消失。

玩弄排泄物也让不少家长头痛,因为增加了清洁的负担。其实,玩弄排泄物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面说过的“好奇心”以外,有些孩子可能是想“吸引关注”。特别是当孩子第一次无意识玩弄排泄物时,如果家长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比如大笑、围上来逗孩子……这时,玩弄排泄物就容易被孩子误认为是一种获得欢乐的手段,越玩儿越起劲儿。甚至哪天想要找点儿乐子,就会使出这一招。

还有一个生理原因是,孩子可能患有智力发展迟缓问题,心智一直停滞在小时候,像幼童一样对排泄物保持好奇,无法分辨干净和肮脏。如果遇到六七岁甚至更大的孩子还有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求诊。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是孩子喜欢憋大小便。孩子明显有便意,但就是憋着不肯上厕所,有时甚至会弄脏衣裤……其实,这同样涉及一组原因,比如有肛裂、尿道感染等生理问题,导致一解手就会感到疼痛,他们就不敢去了。

此外,有些家长会半夜准时把孩子拍醒,强制把尿。这本来没有问题,但有些人的方式太过粗暴,不管孩子是否哭闹挣扎,一定要尿出来才准睡觉,以致孩子每晚都要遭受强烈刺激,长此以往,对上厕所产生害怕、反感的心理,无法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

还有些孩子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寄宿别人家或上幼儿园时非常紧张,常常连大气也不敢喘,更别提主动去上厕所了。于是父母就会发现,一旦把孩子接回家,孩子的情绪与大小便会一起倾泻而出。

当然,家长讨论最多的问题还是尿床。在孩子三四岁之前,尿床是正常现象。长大后,如果白天喝水太多、精神兴奋或焦虑等,都会导致夜间尿床。对此,父母无须过分紧张,只需要细心观察孩子找出原因。如果是生理问题,比如膀胱炎、排尿神经中枢发育不良等,应尽快求医;如果是心理问题,应消除刺激源头,安抚好孩子,尿床问题就能够慢慢解决了。

有些行为问题可能只是年龄特点

新闻中这位父亲倒挂孩子是想治治孩子乱撒尿的“毛病”,其他家长有时也会忍不住想治一治孩子其他“毛病”,而被认为是“毛病”的可不止排泄问题。

比如孩子动不动就尖叫、发脾气。这种情况在两三岁的幼童身上尤其常见。过去,这个现象常被视为必须强力管束和纠正的“毛病”。但在当代,它已被视为儿童发展阶段的一个现象,需要被耐心包容、引导和理解。

就如一位年轻母亲说的:“你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大部分事情都要依赖别人,又没法把话说清楚,而且,身体就那么一丁点儿大,你会怎么办?你也会大声尖叫、大发脾气,好让别人明白你的需求啊。等你长大一些,能够好好说话,就用不着那些激烈的方式了。”

这番话不但道出了幼童的年龄特点,也指出了父母的引导方向。观察到孩子需要表达时,一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练习更有效的表达,比如,学习使用简单的语言来代替哭闹,想大便就说“嗯嗯”,使用特定的肢体语言,要什么东西就用手来指,让孩子尽快学会以有效的沟通获得满足。这样,他们就会习惯使用更好的表达方式了。

比如偷东西。面对孩子“不问自取”,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将此视为道德问题而大加谴责,甚至打骂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于幼童来说,他们往往不具备物权的概念,只知道“我喜欢,我就拿”,并没有意识到对错。如果家长给他们贴上“偷窃”的标签而施以严厉惩罚,反而会打击其探索的热情,导致孩子不敢也不知道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大一点儿的学龄前儿童甚至小学生来说,偷东西可能是他们获取关注的一种手段,虽然是错误的,但也具有必要性。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屡屡在家中偷钱,被奶奶打了很多次,还是改不了。后来,老师家访才知道,他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奶奶也不怎么管,只有在出问题时才会实施“棍棒教育”。孩子十分孤独,于是想到了偷钱。一方面,可以买点儿喜欢的小玩意,安慰一下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买点儿零食给同学吃,交一些朋友……这种心理在儿童偷窃行为中十分常见。与其说是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成长缺失所致,需要家长反思,为孩子改善成长环境。

再比如说谎。很多家长都可以理解,孩子3岁前说谎更多是因为“不懂”,分不清“想象的真相”和“真正的真相”。所以,家长大多都能有包容的态度,不会用“品德不好”之类的话来评价孩子。然而,当孩子长到学龄期甚至更大,如果还在说谎,不少家长就会认为这种“毛病”不治不行。

其实,大孩子说谎的行为跟成年人一样常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败坏”。虽然说谎的原因千奇百怪,但总结起来往往有两种:

自保。当孩子做了一件家长不赞成的事情时,他就会考虑说出真相会付出什么代价。如果代价是“会被批评,说真话也有不少好处”,就倾向于说真话;如果代价是“会被打骂,后果十分严重”,孩子就可能会选择说谎,以便保护自己的安全。

因此,遇到这种说谎,家长更应该反思自己对待孩子错误行为的态度,营造平等、有爱的氛围,让孩子敢说真话,爱说真话。

获利。这里的“利”不一定是指金钱、玩具,也可能是父母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等高自尊体验。孩子越小,自尊越薄弱,越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所以,有些孩子会为此夸大自己的成就。比如,明明是其他小朋友扫的地,他说是自己扫的;明明学习成绩一般,他却对亲戚说自己考了100分,以此来博取别人的称赞。

面对这种动机的说谎,家长应该注意实事求是地肯定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孩子就不必靠说谎来稳定自尊心了。

以上就是以“女童被父親倒挂事件”为源头,对孩子行为问题的一些探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行为问题虽然有时让人难以理解,但背后往往存在环境、年龄特点等原因,有时甚至是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的事。

所以,要处理好孩子的行为问题,父母需要多学习,多自我成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洞悉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顺利、更幸福。

猜你喜欢

尿床幼童排泄物
弟弟尿床了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亚洲象浮膜性肠炎排泄物的病理学诊断
小心尿床
赞赏·奖掖·疏离:李鸿章、陈兰彬因留美幼童而交往的三部曲
帮不上忙
弟弟尿床记
长不大的调皮蛋
便于清洁的兔笼
牛排泄物制能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