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探析

2023-08-23王楠钦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治理生态环境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虽然中国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之相随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亟需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耕地面积不够”与“耕地空闲”并存、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农村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发挥政府部门主导力量,号召公众积极参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环境治理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

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中国城镇化高速增长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大。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以农业粗放式为主,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线。

单位面积资源消耗过大,过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农残超标,抢占性资源胡乱开采,局部区域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显现等,均是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的集中体现[1]。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然环境不断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城镇人居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目标任务,凸显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

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因素。

对“新型城镇化”来说,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秉持着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核心理念。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也正好契合这一主题。它有效降低了人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损害,进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农村环境的治理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要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就要从“三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方面着手。

美好农村的构建工作,对农业生态文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构建农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除要适应人们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界的客观规律性之外,还应保证与市场经济的规律步伐相一致[2]。在构建美好农村的过程中,应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保护和合理使用农村生态环境资源,进而达到人们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并改变农业发展方向的目标,从而达到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兴农新格局,有利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社会美和自然美,是构建中国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关键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只有改善当前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成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城镇化脚步也日益加快。许多小村庄向着城镇化的目标而加速发展。但这一转变进程具有周期性和复杂的多变性。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南北差距较大,人口众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再加上从农村向城镇化过渡本来是发展过程,所以,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尤其农村地区,在这一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比较突出。从宏观的生态方面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耕地面积不够”与“耕地空闲”的问题共存

“耕地不足”与“耕地闲置”的矛盾,也存在于中国。

目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还有大片荒废或空闲耕地的情况存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加,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

自改革开放至今,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面积的扩张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从而导致了耕地面积不足的现象。虽然部分土地被征用为建筑用地,但依然存在耕地空闲的情况。

一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土地无人耕种,导致农村土地荒废搁置。二是由于一些土地本来已经列入当地政府城镇建设开发计划中,可迟迟不能启动,延后置缓。这造成自然资源浪费,还改变了当地的村容村貌。

(二) 农村土地污染严重

从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情况来看,由于部分区域盲目进行征地建设等大规模工程,大量农业用地变为建設用地,该区域的多种生物急剧减少,再加上不合理的土地施工与建设,给周围的农田等生产土地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和负面影响,导致土地退化。不但牺牲了土壤良好的粮食生产地,而且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土壤污染情况也更加严重。例如,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和持久性有机物质污染、长期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以及城镇生活废弃物污染等成为了农业土壤的污染源,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三) 农村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对农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水资源就没有农业的发展。而农村水体污染也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是农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几乎为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水平也在日益改善,农业地区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也在提高。可是,高需求的人口增长并不能为整个农业区域提供污水处理的能力。再加上农民将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当地河流中,日积月累,地下水也受到污染,严重危害了当地人日常用水。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一) 发挥政府部门主导力量,号召公众积极参与

1、引入市场机制,明确责任界限。市场的调控与政府的监管,始终是对国家城镇化发展进行调控的最主要方法。

不过由于市场经济会出现失灵的现象,政府部门一定要通过提高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来减少因为市场失灵而导致的损失。在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个人的全面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失,使得一些村庄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政府目前已经确定要引入市场来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足够了解,明确职能的界限,进而掌控局面。

2、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发挥好公众的作用,以期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问题的处理不仅是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需要号召社会各方一起积极参与。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上来说,无论是政府部门、社区机构、社会个人等,都应该积极主动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来。

政府部门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增强参与主体环保意识,激发主体环保动力,使各主体各司其职,更深入地进行治理管理。公众的执行力和监督力这两种作用在农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够更好解决。

(二)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环境治理体系

1、强化产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用都市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从城镇对农村环境承受能力方面考虑,实现有效治污和减排,同时,提升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的水平,以城乡整体为依托,探寻共建共享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但在此之前,要找到城镇发展布局和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最优融合点。首先就要有效控制城乡工业污染转移的问题。农村地区要本着因地制宜、资源合理分配、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来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以减少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断层,缩短差距,用政策优惠与招商引资手段来改革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调整转型,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在人才、资金和物资上留好接口,解决“三农”问题。

2、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政治环境监督机制。城市内部开发的不平衡,导致城市内部差异进一步扩大,由此就产生了城市分而治之的环境管理与监督。城镇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本来有着完整性,却因为行政区划不同,以及在城乡二元结构治理体系下,城镇和农村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农村与城镇在环境治理管理的职权范围和方式方法上有差异。所以,基于国家宏观战略的综合考虑,应该从城乡融合的视角,逐步提高农村环保公益设施在农业中所占比例,并针对农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与特征,科学完善农村环保法规与政策,弱化城乡政府部门因权责划分不清导致在环境治理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步形成专业全面、共建共享的城乡农业生态环保管理体系,打破区域隔段下信息与平台的阻隔。

(三)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1、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减少农业污染。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环境的污染,绝大多数来自于农产品自身的污染。因此,必须提升农村科技管理水平,以降低农产品对农村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从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方面来讲,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农业方向发展,多采用有机肥以降低农产品化肥和农药用量。

严格落实农村环境治理监管制度,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利用,根据农业废弃物的特点,优化集成技术方案,形成有效利用路径。在农业技术层面,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科研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保证使用效率。推广高效节水的农业灌溉技术、干净无污染的畜禽粪便排放处置技术等,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吸引农业技术人才,培育出更高品质的农作物和牲畜品种。

2、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生活污染。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农民既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者,又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受害者,更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因此,首先要做好农民的农业资源环境意识教育,引领广大农户形成一种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幸福观、发展观以及突破的农业开发观念体系,尤其是要形成“维护生态就要维护生产力、改变环境就要进一步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新观念。其次,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加强节约环保型技术应用的推广力度,强调燃料节约与科学使用,努力培育农户的低碳、省电、节材意识。最后,通过媒体和宣传栏的培训与引导,加强农业环保与垃圾处理技术的推广力度,指导农户对废弃物实施分类投放,提升垃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6,71(12):2067-2088.

[2]袁俊英.鄉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J].农家参谋,2022(08):4-6.

作者简介:王楠钦(1999-),男,彝族,云南石屏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治理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