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策略探究
2023-08-23田淑惠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不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因为有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的文化自信。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古诗文教学应成为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因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深挖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课堂内外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让古诗文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045-04
文化自信,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义务教育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被排在首位,强调了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不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因為有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的文化自信。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古诗文是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记载形式,选入教材中的古诗文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代文人墨客使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构建一幅幅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的画卷,借诗词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古诗文承载着最丰富、最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语文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传承责任。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诗句翻译、背诵默写和主题揭示,而是通过古诗文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因素,浸润学生的文化之根、熏陶学生的文化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出拥有中国心、带有民族魂、怀有中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古诗文教学无疑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之重任,古诗文教学应成为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认同、热爱、传承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自信”,并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培养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有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实现立德树人;二是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落实核心素养;三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用文化兴国,实现民族复兴。
语文教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生文学情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从而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二、 要重视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古诗文课堂的讲授者和主导者,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古诗文学习。想要通过古诗文的教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就必须先有传统文化素养深厚的教师。因而,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充满文化自信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要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教师要阅读经典,夯实传统文化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古诗文功底的老师,才能深度挖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文化特性,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引经据典,给学生广博的文化熏陶和浸染。教师要多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等典籍,增加文史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古诗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学习“百家讲坛”“网易公开课”等古诗文精品课程,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等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教师间定期开展丰富的“经典诵读”“教师大讲堂”等活动,自觉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三、 深挖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一)深入探究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古诗文蕴含的丰富文化思想是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关键内容,因此,古诗文教学应当是触及知识本质结构和知识核心要素的教学,而非表面的词义解读,诗句翻译。想要实现古诗文育人价值,必须深挖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古诗文育人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元素丰富,诠释着无数中华儿女独有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智慧,在滋润细无声中刻画、影响每位华夏儿女的价值取向、为人处世、人生追求、道德观念。如《塞下曲》《示儿》《凉州词》《从军行》《马诗》等蕴含着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洞庭湖》《忆江南》《惠崇春江晚景》等古诗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孟郊的《游子吟》等展现思乡怀友、回归本质的至爱情怀;《己亥杂诗》中“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千古名句中坚贞不屈、积极进取的人格修养,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对自身理想人格的终身追求和无限向往;《观书有感》《铁杵成针》《题西林壁》《望岳》等借物喻理、探寻真知的人生哲理对学生的修养、人生观、世界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杜牧的《江南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展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和谐思想精神追求。这些都是用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只有将其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实现其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就古诗内涵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情感教育。比如学到了《送元二使安西》就对学生渗透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首诗就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比如学到了《泊船瓜洲》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宋代王安石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再比如我们还可以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在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望洞庭》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時,体会诗句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我们则可以强调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的理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四、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不少父母,在孩子“呀呀”学语之时,就开始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因为它们有朗朗上口的韵律和美妙的意境。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同时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每天吟诵,日积月累
熟读成诵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学习积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6篇,笔者利用每天早读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笔者在每日晨读时利用多媒体放古乐伴奏,诗读三遍笔者便要求学生站起来,摇头吟诵,这样更具读诗韵味。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增强他们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二)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中秋节组织学生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重阳节时吟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祭扫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信息,端午的来历,端午节和哪些名人有关,有哪些传统习俗,有哪些诗歌是关于端午节的。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这些重要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才会意义深远。
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在班内开展一些如“诗人与诗故事”“诗句接龙”“我是背诵王”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诗热情。除课本里有古诗词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诗句的引用。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三)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画像和学生自己写的书法,在黑板上专门开辟“传统文化与古诗”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播放,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配上古典乐曲,学生在凝重、孤寂的古乐中感受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不舍、依恋之情。
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笔者出示多句描写边塞战争的古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等,让学生先感受到戍边生活的艰辛、孤独,从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五、 联结课堂内外,丰富古诗文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选入教材的古诗文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是有限的,同时,课内学习古诗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堂教材就能教授学生所有的古诗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传统文化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教材中,更要注重对教材中及课堂之外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使古诗文课内外形成整体,加强课堂内外联结,丰富古诗文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从体裁、题材、文体等维度对同一册、同一年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古诗文进行整合,以课内一篇带动多篇古诗文学习。比如在夏季我们开展了“夏韵”学习栏目,同学们结合课内外收集有关写夏天的古诗进行诵读、诗配画、拍微视频、古诗文改写、古诗展演、背诵积累兑换积分卡等学习任务展评;小学课本里面有许多李白的诗,我们可以开展李白专题古诗文教学探究;以写儿童的古诗文、边塞诗、爱国诗、写月亮的古诗文等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学习古诗《元日》,可以推荐学生搜集和诵读有关传统节日——春节的古诗,不断丰富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内容,课内和课外双向补充,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知识,收获古诗文学习的乐趣,传承古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
六、 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教师还要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选择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从《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课外书籍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在朗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文化美。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周日,我们带领学生展开登山、佩茱萸、赏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重阳节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校外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古迹,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还对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古诗文进行分类,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饮食,辐射历史名人等文化,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引导教师编写了古诗文校本读物,开展课前三分钟古诗文诵读,每周达标过关积分换礼品,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古诗文学习汇报展评等实践活动。
七、 完善古诗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些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期或显性呈现的,也不是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呈现出来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有效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
八、 结论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过程就是使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信念、道德素养、人格修养不断受到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过程。教师想要真正地将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实处,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并能正确、深度解读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隐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转变自身古诗文教学观念,让古诗文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春燕.腹有诗书气自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7-13.
[2]韩英.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3):8-9.
[3]杨爱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文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1(18):85-86.
[4]马仁燕.小学古诗文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田淑惠(1976~),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