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视角分析
2023-08-23黄敬宝
[摘要]基于對4657名工作5~20年的大学毕业生调查,立体展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在职业发展初期、中期、后期的动态过程中,职业发展渠道畅通,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平均月薪、岗位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级别、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技能匹配、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分层现象明显,昔日同窗好友散落在晋升阶梯的不同层级,同时还存在人际关系、官本位影响大等晋升制度障碍。因此,政府要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晋升机制,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和努力的阶梯;大学毕业生在单位中也要努力工作并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职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职业生涯;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黄敬宝(1977- ),男,安徽阜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 10248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18-09
当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初次就业,便开启了职业发展周期。这是一个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从纵向看,在不同阶段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从横向看,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刘泽云、邱牧远根据中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估计了高质量高等教育对工资的影响,“211”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益使其年工资增长了37.5%。林蓉蓉的研究发现,在厅局级副职和省部级副职的晋升过程中,理工科毕业生比人文社科毕业生更有优势。冯斌、李婷婷等对学术硕士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学习课程的选择面越大、前沿性越好,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越好;基础性的科研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未来的职业发展素质。同时,从现有文献来看,还缺乏直接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整体状况的探讨。所以,本研究试图通过调研弥补这个空白。
唐纳德·萨帕(Donald E.Super)提出了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把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4~25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个体职业的发展任务不同,并逐渐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选择也逐渐成熟。埃德加·施恩(Edgar H.Schein)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阶段,基础培训阶段,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本研究按最大年龄判定标准45岁,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工作5年、10年和15~20年。职业发展状况主要是通过工作5年、工作10年、工作10~15年的就业状态跟初次就业状态相比较来体现。数据来源于2020年3月—2021年1月课题组针对全国31个省市130所高校就业办或校友办对25~45岁1999—2009届高校毕业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回收问卷7187份,其中有效问卷6660份,本文适用的问卷4657份。
一、职业发展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经统计,工作5年的高校毕业生为2176人。男性924人,占42.5%;女性1252人,占57.5%。最高学历为专科的占21.1%、本科的占65.9%、研究生的占13%;学哲学的占1%、经济学的占20.7%、法学的占14.8%、教育学的占6.3%、文学的占8.4%、历史学的占0.5%、理学的占7.5%、工学的占16.9%、农学的占3.1%、医学的占10.3%、管理学的占19.5%、艺术学的占2%。因有些学生跨专业学习,所以学科百分比的总和大于100%。
(一)职业发展初期的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地区在北京的最多,占19.7%;广东占9.3%,河南和山东分别占7.9%、7.2%;贵州、上海、浙江、安徽、广西分别占5.9%、4.4%、4.2%、3.6%、3.4%,山西、江苏、四川、宁夏、云南分别占3.3%、2.7%、2.7%、2.6%、2.5%,福建、辽宁、天津、湖南、重庆分别占1.9%、1.8%、1.7%、1.5%、1.4%,新疆、河北均占1.3%,内蒙古占1.2%,江西、陕西、西藏、湖北均占1.1%,吉林和黑龙江均占0.9%,甘肃和海南均占0.8%,青海占0.3%,香港、澳门等其他占0.4%。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北上广地区和人口大省河南、山东相对比较集中。
2.就业城乡分布。在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5.6%,在省会或直辖市就业的占43.7%,在其他城市或城镇就业的占50.7%。可见,其就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3.就业性质分布。党政军机关占比最多,为12.6%;学校、科研机构占11.9%,其他事业单位占15.4%,国企占18.3%,外企占3.6%,个体民企占38.1 %。可见,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吸引力较大,个体、民企也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
4.岗位职业分布。因职业太多,无法一一罗列,本研究重点统计了企业常设的职业。公务员占11.6%,事业单位管理占6.3%,企业管理占6.8%,人事、人力资源占4.6%,生产、加工占1.7%,采购或销售占9.3%,财务、金融占13.7%,科研、研发占3.1%,工程、技术占9.7%,设计、媒体占2.6%,法务占2%,教师占13.5%,医生或护士占5.9%,翻译、咨询、运营、内勤、公关等其他项占9.1%。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分布呈多样化,但相对集中于财务或金融、公务员、教师和事业单位管理岗。
5.工作时长分布。工作时间长短既体现了劳动供给量,也反映了工作忙碌程度与生活状态。每天工作接近7小时的大学毕业生占13.1%,接近7.5小时的占5.4%,8小时的占39.1%,8.5小时的占12.2%,9小时的占30.2%,共计42.4%的大学毕业生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可见,加班现象较普遍。
6.稅后月薪分布。薪酬既体现了民众的劳动付出及其对单位的贡献,也可为其生活质量奠定基础。税后月薪为0元~3999元的占17.4%,4000元~7999元的占46.2%,8000元~11999元的占20.9%,12000元~15999元的占8.1%,16000元~19999元的占1.7%,20000元以上的占4.8%。可见,初期就业薪酬待遇差距较大,但相对集中于2000元~12000元。
(二)职业发展初期的职业发展状况
1.就业地区变化。现就业地为北京的占19.7%,比初次就业时的21.9%低2.2%;现就业地为上海、广州、深圳的占13.7%,比初次就业时的12.7%高1%;现就业地为其他沿海地区的占21.6%,比初次就业时的19.9%高1.7%;现就业地为中部地区的占20.3%,比初次就业时的23.7%低3.4%;现就业地为西部地区的占24.4%,比初次就业时的21.8%高2.6%。可见,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了跨地区流动,但总体幅度不大;上海、广州、深圳、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成为人才流入地。
2.就业城乡变化。现就业地为省会或直辖市的占43.7%,比初次就业时的43%高0.7%;现就业地为其他城市或城镇的占50.7%,比初次就业时的49.4%高1.3%;现就业地为农村的占5.6%,比初次就业时的7.6%低2%。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特点,但流动幅度不大。
3.就业性质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就业单位性质为党政军机关的上升2.2%,学校、科研机构的上升2%,其他事业单位的上升1%,国企的降低1.2%;外企的降低0.4%,个体民企的降低3.5%。可见,就业尽管是双向流动,但由体制外单位流向体制内单位的更多。
4.工作时长变化。初次就业时,大学毕业生每天工作接近8小时、8.5小时、9小时、9.5小时、10小时的分别占51.8%、12.3%、15.1%、3.3%、17.5%,平均工作时间为8.6小时;而现在每天平均工作8.2小时,比初次就业缩短了0.4小时。可见,虽然工作时长缩短了,但加班现象依然存在。
5.跳槽情况。最初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倾向,初次就业较盲目;在随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作体验和经验积累,显现出更明确的职业潜质,可能通过跳槽加以优化调整。从来没跳槽的大学毕业生占39.7%,跳槽1次的占25.8%,跳槽2次的占19.5%,跳槽3次以上的占15%,平均每人跳槽1.098次。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有跳槽经历。
6.业务变换。即使不跳槽,还可能变更工作业务,以实现更大程度的人职匹配。业务没变换的占45.1%,变换1次、2次、3次以上的分别占33.7%、14.1%、7.2%,平均每人变换0.835次。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变更过工作业务。
7.薪酬变化。剔除物价上涨因素,跟初次就业相比,现税后月薪下降的占6.5%,上升0元~3999元的占65%、4000元~7999元的占18.2%、8000元~11999元的占4.6%、12000元~15999元的占2.9%、16000元~19999元的占1.3%、20000元以上的占1.6%;现平均月薪为7766.6元,比初次就业时4145.4元提高3621.2元,增长87.4%。可见,现薪酬呈上升趋势,超过七成增长在8000元以内。
8.户籍变化。户籍是人们拥有当地身份的一种证明。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中,户口没变的占84.4%,迁到北京的占1.4%,迁到上海、广州、深圳的占2.4%,迁到其他省会城市的占6%,其他变动情况占5.7%。可见,少数大学毕业生的户口向大城市迁移。
9.社会保障变化。社会保障能降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风险,是工作待遇的重要体现,其完善程度跟工作单位密切相连。认为社会保障待遇没发生变化的占32.6%,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改善的分别占11.9%、21.9%、21.6%、12%。可见,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多数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0.专业对口程度变化。大学所学的专业跟现实工作是否对口,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工作效率。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工作岗位跟高校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没变的占38.2%,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5.3%、18.9%、16.7%、10.8%。可见,经过早期的职业摸索,现工作岗位更能体现专业的人力资本价值。
11.技能匹配程度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工作岗位跟自己的工作技能匹配程度没提高的占26.6%,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0%、27.2%、25.5%、10.8%。可见,经历早期的职业探索与试错,现工作岗位更适合自己,也更能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工作压力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认为现工作压力没变的占25.4%,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16.5%、26.5%、22.6%、9%。可见,随着工龄增加,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下降。
13.工伤概率变化。现在发生工伤的概率没变的占43.9%,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20.2%、21.1%、9.3%、5.4%。可见,超过一半的毕业生的劳动环境与条件得到了改善。
14.工作满意度变化。现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没变的占19.8%,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1.1%、34.9%、24.8%、9.5%。可见,八成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三)职业发展初期的职位晋升状况
1.岗位级别晋升。没有行政级别的占68.3%。在机关事业单位,晋升为副科长的占4.2%,科长的占1.3%,副处长的占0.3%。在企业,晋升为组长的占3.2%,主管、主任的占6.9%,部门或项目经理的占7.2%,总监的占1.1%,总裁或董事长的占0.8%;高级专员、秘书、部门副经理、董事等其他情况占6.7%。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岗位级别均有所提升。
2.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无或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83.1%,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15.7%,副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分别占1%、0.1%。可见,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较少。
3.管理级别晋升。只是普通员工的占63.7%,基层管理者的占24.3%,中层管理者的占9.7%,高层管理者的占2.3%。可见,近九成的大学毕业生处于管理阶梯的中下部分。
4.现实晋升障碍。认为评委构成不合理的占9%,晋升标准不合理的占24.6%,信息不透明、沟通不畅的占26.9%,推荐不规范的占13.4%,评价不客观的占17%,缺乏个性化的占19.1%,人际关系影响大的占47.9%,官本位影响大的占22.4%,照顾孩子、无晋升意愿、无晋升问题、不存在晋升障碍、公司规模限制、职位有限、体制问题等其他项占16.2%。可见,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初期的晋升中存在诸多障碍,晋升标准、信息沟通、人际关系、领导权力等负面影响占比均超过20%,成为突出问题。
二、职业发展中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经统计,工作10年的大学毕业生1206人。男性545人,占45.2%;女性661人,占54.8%。最高学历为专科的占13.5%、本科的占71%、研究生的占15.5%,学哲学的占0.6%、经济学的占18.1%、法学的占17.1%、教育学的占4.2%、文学的占8.9%、历史学的占0.7%、理学的占7%、工学的占14.2%、农学的占3.7%、医学的占10.6%、管理学的占24.1%、艺术学的占3.3%。
(一)职业发展中期的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分布。北京占18.3%,广东占13.3%,安徽和四川均占6.1%,上海、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南、浙江分别占6%、5.6%、5%、4.3%、4.2%、4.1%,山西、湖南分别占2.7%、2%,福建、湖北、天津均占1.9%,河北和江西均占1.7%,辽宁、吉林、甘肃分别占1.5%、1.4%、1.2%,贵州和陕西均占1.1%,云南、重庆均占0.9%,宁夏、新疆均占0.8%,广西、西藏均占0.7%,海南和青海均占0.5%,内蒙古占0.4%,香港、澳门等其他占0.8%。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北上广深地区比较集中。
2.就业城乡分布。在农村、省会或直辖市、其他城市或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分别占2.8%、49.5%、47.7%。可见,其就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3.就业性质分布。党政军机关占15.8%,学校、科研机构占10.6%,其他事业单位占16.8%,国企占19.9%,外企、个体民企分别占5.8%、31.1%。可见,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占绝对多数。
4.岗位职业分布。公务员占14.3%,事业单位管理占8.4%,企业管理占11.2%,人事、人力资源占5.6%,生产、加工占0.7%,采购或销售占9.1%,财务、金融占14.9%,科研、研发占2.4%,工程、技术占6.1%,设计、媒体占1.1%,法务占1.6%,教师占9.5%,医生或护士占9.1%,内勤、市场公关、社会工作等其他项占5.9%。可见,大学毕业生职业分布呈多样化,但相对集中于财务或金融、公务员、企业管理。
5.工作时长分布。每天工作接近7小时、7.5小时、8小时、8.5小时、9小时的分别占14.9%、5%、37.4%、9.8%、32.9%,共计42.7%的大学毕业生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可见,加班现象较普遍。
6.税后月薪分布。0元~3999元的占10.1%,4000元~7999元的占37.8%,8000元~11999元的占26.8%,12000元~15999元的占9.2%,16000元~19999元的占2.2%,20000元以上的占13.9%。可见,薪酬差距较大,但相对集中在2000元~12000元。
(二)职业发展中期的职业发展状况
1.就业地区变化。现就业地为北京的占18.3%,比初次就业时的21.2%低2.9%;现就业地为上海、广州、深圳的占19.3%,比初次就業时的16%高3%;现就业地为其他沿海地区的占22.1%,比初次就业时的22.8%低0.7%;现就业地为中部地区时的占24.3%,比初次就业时的26.3%低2%;现就业地为西部地区的占15.2%,比初次就业时的13.3%高1.9%。可见,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了跨地区流动,但幅度不大;上广深地区、西部地区成为人才流入地。
2.就业城乡变化。现就业地为省会或直辖市的占47.7%,比初次就业时高3.2%;为其他城市或城镇占49.5%,与初次就业时持平;为农村占2.8%,比初次就业时低3.2%。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特点。
3.就业性质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就业单位性质为党政军机关的上升4.1%,学校、科研机构的上升1.3%,其他事业单位的降低0.8%,国企的降低2.2%,外企、个体民企分别降低0.2%、2.2%。可见,就业尽管是双向流动,但由体制外单位向体制内单位移动的更多。
4.工作时长变化。初次就业每天工作接近8小时、8.5小时、9小时、9.5小时、10小时的分别占55.8%、11.2%、12.2%、3.2%、17.7%,平均为8.6小时;而现在平均每天工作8.2小时,缩短了0.4小时。可见,虽然工作时长有所缩短,但仍存在加班现象。
5.跳槽情况。没跳槽的占33.5%,跳槽1次、2次、3次以上的分别占23.4%、19.4%、23.7%,平均每人跳槽1.333次。可见,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有跳槽经历。
6.业务变换。没变的占38%,变换1次、2次、3次以上的分别占28.3%、19.1%、14.7%,平均每人变换1.106次。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变换过业务。
7.薪酬变化。跟初次就业相比,现税后月薪下降的占3.2%,上升0元~3999元的占43.7%、4000元~7999元的占26.2%、8000元~11999元的占10.1%、12000元~15999元的占5.7%、16000元~19999元的占4.4%、20000元以上的占6.8%;现平均月薪为11039元,比初次就业时3403.9元高7274.6元,增长224.3%。可见,现薪酬呈上升趋势,超过七成增长在8000元以内。
8.户籍变化。户口没变的占74.7%,迁到北京的占2.4%,迁到上海、广州、深圳的占3.9%,迁到其他省会城市的占10.8%,其他变动情况占8.2%。可见,只有少数大学毕业生的户口向大城市迁移。
9.社会保障变化。社会保障待遇没变的占26.2%,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改善的分别占9.3%、18.8%、29.3%、16.4%。可见,随着工作年限延长,大多数毕业生的社保条件得到了改善。
10.专业对口程度变化。现岗位跟高校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没变的占37.4%,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5.6%、18.3%、16.4%、12.3%。可见,经过早期职业摸索,现在更能体现专业的价值。
11.技能匹配程度变化。现工作岗位跟工作技能匹配程度没提高的占23%,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7%、26.8%、30.1%、13.1%。可见,经历早期的职业探索与试错,现工作岗位更能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工作压力变化。工作压力没变的占22.5%,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19%、24.2%、24.1%、10.2%。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下降。
13.工伤概率变化。发生工伤的概率没变的占48.7%,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20%、16.6%、10%、4.8%。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环境得到了改善。
14.工作满意度变化。就业满意度没变的占14.9%,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8.4%、37.2%、29.1%、10.4%。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所提升。
(三)职业发展中期的职位晋升状况
1.岗位级别晋升。没行政级别的占47.9%。在机关事业单位,晋升为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的分别占9.5%、6.6%、1.7%、0.2%。在企业,晋升为组长的占2.8%,主管、主任的占6.8%,部门或项目经理的占11.9%,总监的占4.5%,总裁或董事长的占1.7%;秘书等其他情况占6.2%。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岗位级别都有提升,在机关事业单位晋升为副科长的最多,在企业晋升为部门或项目经理的最多。
2.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无或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62.4%,具有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分别占34.6%、2.6%、0.4%。可见,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大学毕业生相对较少。
3.管理级别晋升。普通员工占45.4%,基层管理者占24.8%,中层管理者占24.6%,高层管理者占5.1%。可见,近九成的大学毕业生处于管理阶梯的中下部分。
4.现实晋升障碍。认为评委构成不合理的占9%,晋升标准不合理的占25.7%,信息不透明、沟通不畅的占23.5%,推荐不规范的占11.6%,评价不客观的占19.3%,缺乏个性化的占15.4%,人际关系、官本位影响大的分别占46.6%、27.6%,无晋升意愿、不存在晋升障碍等其他项占18.8%。可见,大学毕业生在晋升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晋升标准、信息沟通、人际关系、领导权力的负面影响占比均超过20%,成为突出问题。
三、职业发展后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经统计,工作15~20年的大学毕业生1275人。男性684人,占53.6%;女性591人,占46.4%。最高学历为专科的占10.4%、本科的占63.6%、研究生的占26.1%,学哲学的占2%、经济学的占18.3%、法学的占13.3%、教育学的占13.9%、文学的占10%、历史学的占0.8%、理学的占7.9%、工学的占22.4%、农学的占1.4%、医学的占4.9%、管理学的占19.1%、艺术学的占2.8%。
(一)职业发展后期的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分布。北京占26.2%,上海占9.6%,广东和山东分别占8.1%、7.5%,江苏、浙江、安徽、黑龙江、四川、河南分别占5.6%、5.3%、4.9%、4.7%、3.5%、3%,云南、河北、福建、陕西、广西分别占2.4%、2.3%、1.8%、1.7%、1.6%,辽宁和山西均占1.4%,天津占1.1%,湖北、江西、重庆均占0.9%,贵州和湖南均占0.7%,吉林占0.6%,海南、宁夏、新疆均占0.5%,甘肃占0.4%,西藏和内蒙古均占0.3%,香港、澳门等其他占0.8%。可见,就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一线地区比较集中。
2.就业城乡分布。在农村、省会或直辖市、其他城市或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分别占3%、41%、56%。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以城镇为主。
3.就业性质分布。党政军机关占13.1%,学校、科研机构占25.9%,其他事业单位占9.5%,国企占19%;外企占7.5%,個体民企占25.1%。可见,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占绝对多数。
4.岗位职业分布。公务员占12.2%,事业单位管理占8.9%,企业管理占18.4%,人事、人力资源占4%,生产、加工占1.6%,采购或销售占5.7%,财务、金融占7%,科研、研发占3.3%,工程、技术占5.3%,设计、媒体占2.2%,法务占2.4%,教师占21.6%,医生或护士占3.4%,自由职业等占3.9%。可见,职业分布广泛,教师、企业管理、公务员居前三位。
5.工作时长分布。每天工作接近7小时、7.5小时、8小时、8.5小时、9小时的分别占17.1%、4.2%、35%、9.4%、34.3%,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占43.7%。可见,加班现象较普遍。
6.税后月薪分布。0元~3999元的占5.9%,4000元~7999元的占32.2%,8000元~11999元的占26.7%,12000元~15999元的占9.1%,16000元~19999元的占2.6%,20000元以上的占23.6%。可见,薪酬差距较大,但相对集中在4000元~12000元。
(二)职业发展后期的职业发展状况
1.就业地区变化。现就业地为北京的占26.2%,比初次就业时的25.3%高0.9%。现为上海、广州、深圳的占17.7%,比初次就业时的15.4%高2.3%;现为其他沿海地区的占25.4%,比初次就业时低0.6%;现为中部地区的占17.2%,比初次就业时低4.1%;现为西部地区的占12.7%,比初次就业时高0.5%。可见,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后期跨地区流动,但幅度不大;北上广深地区、西部地区为人才流入地。
2.就业城乡变化。跟初次就业时相比,现就业地为省会或直辖市的高5.4%,为其他城市或城镇的低2.7%,为农村的低2.7%。可见,部分大学毕业生从农村和小城市向省会或直辖市迁移。
3.就业性质变化。现单位性质为党政军机关的上升0.5%,学校、科研机构的下降0.9%,其他事业单位的下降2.3%,国企的下降3.5%;外企、个体民企分别上升0.5%、5.6%。可见,就业虽是双向流动,但由体制内单位向体制外单位移动的更多,国企向个体民企流动的幅度最大。
4.工作时长变化。现在每天平均工作8.2小时,比初次就业时8.6小时缩短了0.4小时。可见,工作时长虽有所缩短,但加班现象依然存在。
5.跳槽情况。没跳槽的占41.4%,跳槽1次、2次、3次以上的分别占18.6%、14.9%、25.1%,平均每人跳槽1.237次。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有跳槽经历。
6.业务变换。业务没变换的占35.7%;变换1次、2次、3次以上的分别占24.8%、17.8%、21.7%,平均每人变换业务1.255次。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变换过业务。
7.薪酬变化。现税后月薪下降的占0.7%,上升0元~3999元的占27.4%、4000元~5999元的占30.8%、8000元~11999元的占12.8%、12000元~15999元的占7.8%、16000元~19999元的占7.1%、20000元以上的占13.3%;现平均月薪为14854.4元,比初次就业时2701元高12153.5元,增长449.9%。可见,薪酬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一半的上升额集中在2000元~8000元。
8.户籍变化。户口没变的占76.8%,迁到北京的占4.2%,迁到上海、广州、深圳的占4.9%,迁到其他省会城市的占6.7%,其他变动情况的占7.4%。可见,存在一些户籍迁往大城市的现象。
9.社会保障变化。社会保障待遇没变的占23.5%,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改善的分别占6.6%、19.4%、30.6%、20%。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条件得到了改善。
10.专业对口程度变化。现工作岗位跟专业的对口程度没变的占31.5%,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4.7%、22.7%、19.1%、12%。可见,经过早期职业摸索,现在更能体现专业的价值。
11.技能匹配程度变化。现在的工作岗位跟工作技能匹配程度没提高的占18%,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6.7%、26.5%、32.9%、15.9%。可见,经历早期的职业探索与试错,现在更能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工作压力变化。现工作压力没变的占21.9%,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20.2%、26.4%、22%、9.6%。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下降。
13.工伤概率变化。现在发生工伤概率没变的占49%,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20.4%、18.5%、7.9%、4.2%。可见,超一半的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环境得到了改善。
14.工作满意度变化。现在工作满意度没变的占13.1%,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0%、34.5%、29.7%、12.6%。可见,八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
(三)职业发展后期的职位晋升状况
1.岗位级别晋升。没行政级别的占36.2%。在机关事业单位,级别为副科长的占6.8%,科长的占11.4%,副处长的占8.8%,正处的占2.4%,副司局、厅长的占0.2%。在企业,级别为组长的占1.8%,主管、主任的占7.2%,部门或项目经理的占9.6%,总监的占7.9%,总裁或董事长的占3.8%;董事等其他情况占3.9%。可见,岗位级别晋升呈正态分布,只是在机关事业单位的高峰位为科长、在企业为部门或项目经理。
2.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无或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43%,具有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分别占38%、16.4%、2.6%。可见,职业发展后期晋升职称的更多,但仍以中级职称为主。
3.管理级别晋升。仍是普通员工的占31.9%,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分别占23%、32.5%、12.6%。可见,超过八成的大学毕业生处于管理阶梯的底层。
4.现实晋升障碍。认为评委构成不合理的占8.5%,晋升标准不合理的占28.5%,信息不透明、沟通不畅的占24.8%,推荐不规范的占13.6%,评价不客观的占23.8%,缺乏个性化的占12.2%,人际关系和官本位影响大的分别占48.2%、28.9%,其他项占19.5%。可见,大学畢业生职位晋升机制不畅,晋升标准、信息沟通、评价标准、人际关系、领导权力等成为主要障碍。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研究结论
1.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职业发展渠道畅通。作为我国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渠道畅通,就业状况良好。在职业发展初期、中期、后期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工作地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现象明显,在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上升,工作时长有所减少,平均月薪增长明显,户籍迁到北上广深和其他省会城市的现象明显,社会保障条件、专业对口程度、技能匹配程度、工作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副处长以上、企业的部门或项目经理以上的岗位级别呈上升趋势,副高及以上职称、高层管理者占比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同时也发现,就业地区为北京、体制内单位的比例和晋升频数均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处于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部分大学毕业生离开北京又回到北京,足以体现首都的独特魅力。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期走进体制内单位,后期又走向体制外单位,这与体制内的稳定性、福利待遇优越及体制外单位机制灵活、更能发挥个人优势有关。晋升机会在职业发展中期最多,这与晋升有年龄要求有关,一旦错过中期的晋升机会,后期的晋升概率明显降低。
2.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同一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大学毕业生,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分层现象明显。如职业发展后期的平均月薪比初次就业时增长449.9%,超过一半的月薪增加2000元~7999元,增加最多的达到20000元以上,同时也有下降的情况。另外,岗位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级别晋升虽成正向分布,但晋升到高级别的较少,且相对分散,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背后成因,则需要以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存在较多的制度障碍。评委构成不合理、晋升标准不合理、信息不透明和沟通不畅、推荐不规范、评价不客观、缺乏个性化、人际关系影响大、官本位影响大都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晋升与发展。其中,人际关系负面影响最大,官本位影响大、晋升标准不合理并列第二,第四位是信息不透明、沟通不畅,第五位是评价不客观。且同一个指标、相邻2个分值的最大差值仅为6.9%,说明不论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大学毕业生的评价相对稳定,表明该结论有代表性,绝大多数青年在晋升中都遇到过这些障碍。
(二)对策建议
1.政府要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晋升机制。根据大学毕业生晋升障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晋升机制。一是形成人力资本为主、社会资本适当补充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突出人力资本的主导地位,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信息不对称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补充作用。二是优化大学毕业生人才晋升制度。通过规范晋升标准、优化评价体系、减弱人际关系和领导权力等的负面影响,让积极向上、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优先晋级。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晋升中的重大违规问题举报,并严肃处理。总之,通过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机制,明确其职业发展的路径和努力的階梯,调动广大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提升技能、相互追赶、不断进步的良好风气,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2.大学毕业生要在现实岗位中更加努力工作,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不同,一方面,意味着不同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同;另一方面,意味着自己的回报和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即使获得了较高的学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停止学习;相反,还要在现实的单位中更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一是尽力将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人力资本,提高工作效率,为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以出色的业绩和贡献实现晋升,一步一步推动职业发展。二是在工作锻炼中学会总结与反思,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不断推动职业发展与升级。三是注重从职业生涯的动态视角考虑就业与晋升问题,持续助力职业发展。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是什么,并明白初次就业选择对职业发展的后续影响,在职业实践中要不要变换就业地区、行业和单位性质,要不要跳槽、变换工作业务内容,都要慎重考虑并做出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陈璧辉.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2):60-63.
[2]冯斌,李婷婷,赵云鹤,等.学术硕士在校培养因素对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53-59.
[3]黄敬宝.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林蓉蓉.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官员晋升——基于1990~2013年省级领导晋升过程的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9(1):91-105+128.
[5]刘泽云,邱牧远.高等教育质量收益的估计:基于倾向指数匹配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5):85-93.
[6]DONALD E S.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0(3):282-298.